影响密封瓶粉针剂药物溶解速度的因素研究

2017-05-10 12:25邓润群潘雪开莫活敏刘建平区翠平
护理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瓶内微粒注射器

邓润群,潘雪开,莫活敏,刘建平,区翠平



影响密封瓶粉针剂药物溶解速度的因素研究

邓润群,潘雪开,莫活敏,刘建平,区翠平

[目的]探讨斜角进针、不同压力及低位抽吸对粉剂药物不溶性微粒污染、溶解速度及药液抽吸后残余量的影响,寻找提高护理时效性、确保输液安全性、保障药量完整性的方法。 [方法]①运用传统垂直进针法和斜角进针改良法穿刺密封瓶橡胶皮塞,通过比较针头堵塞情况,探求配液过程中降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法;②根据密封瓶内压力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压力状态下的溶解速率;③采用“低位抽吸”对传统抽吸药液操作方法进行改良,分别抽取药液后观察密封瓶内药液残留量,探求解决药液抽吸后残余量过大的操作方法。[结果]对照组阻塞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不同压力组药物溶解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液抽吸后残余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角进针改良法穿刺密封瓶橡胶皮塞能减少针头堵塞次数,药瓶内压力越低,粉剂药物溶解速度越快,“低位抽吸”法能减少药液残留。

粉剂;斜角进针;压力;低位抽吸;方法

临床护理普遍存在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溶解速率过慢、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常常堵塞针头或注射器乳头,以及因操作不当致使注射器内稀释液外泄污染药瓶而造成浪费。为提高护理时效性、确保输液安全性、减少浪费,笔者对传统抽取药液的方法进行改良:一是将传统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二是根据密封药瓶内压力的不同类型,通过在密封药瓶内设置3种不同的压力条件进行溶解试验,三是将传统抽吸药液操作方法进行改良,采用低位抽吸法,发现通过改良能让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快速溶解,并解决传统方法中密封瓶粉针剂药物短时间内难溶、输液过程堵塞针头以及因污染药瓶造成浪费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方法 ①方法1:将2 000 例静脉输液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 000 例,均为同一人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垂直进针方法,即针头与瓶塞表面成90°垂直快速进针;干预组采用斜角进针法,针头与瓶塞表面成45°,针头斜面向上,背面接触瓶塞快速插入进针,同时将针头斜面推向背面,完成后分别检查针头内是否被橡胶皮屑堵塞,记录两组针头堵塞例数。②方法2:选取3 名护士作为操作员分成3 组,在同一批号、同一规格的试验用粉针剂药物瓶上编上1组、2组、3组序号,每组20瓶,3名操作员也相应编上1号、2号、3号,每人使用 20 mL注射器,以16号针头各抽取0.9%氯化钠溶液10 mL。其中1号操作员把第1 组溶药器内空气排尽并常规消毒瓶塞后,将溶药器内0.9%氯化钠溶液10mL加入试验用密封瓶内,并在拔出时回抽10 mL 空气;2号操作员把第2组溶药器内空气排尽并常规消毒瓶塞后,按同样的操作方法将溶药器内0.9%氯化钠溶液10 mL加入试验用密封瓶内,之后直接拔出针头不回抽空气;3号操作员在排出第3组溶药器内空气时预留10 mL空气并常规消毒瓶塞后按同样的步骤将溶药器内0.9%氯化钠溶液10 mL以及预留的空气一同加入相应的试验用密封瓶内,之后直接拔出针头。此时,3 组密封瓶内形成了3 种不同的压力条件,第3 组药瓶内压力最高,第2 组次之,第1组最低。观察不同压力对药物溶解速率的影响。③方法3:选取责任心强的护士,采用低位抽吸法(A组)与传统抽吸方法(B组)抽取药液后废弃并已消毒的密封瓶各100 瓶,以1 mL 注射器(精确度为0.1 mL)抽取残余药液,以读取注射器的刻度记录残余药液的量。抽液的操作方法为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持密封瓶,使其呈水平位,瓶签朝前下方以便观察针尖斜面与液面及瓶壁的关系。先将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刺入瓶内,并注入与所抽取药液等量的空气,然后使密封瓶适当倾斜抽吸药液,边抽边观察,待药液快要抽完时再使密封瓶回复至原水平位置,使针尖斜面向下,并以针尖为中心使瓶内药液能上下左右流动,直至观察到瓶内药液全部被抽吸干净为止。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针头堵塞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针头堵塞率比较

2.2 3组试验用粉剂药物在不同压力条件下溶解速度比较(见表2)

组别例数 头孢唑肟钠 溶解速度(s)F值P 注射用青霉素钠 溶解速度(s)F值P1组20121.81±32.11143.75±43.212组20145.14±37.658.4260.001176.61±44.516.4760.0043组20168.72±34.56181.73±46.23 注:头孢唑肟钠溶解速度:1组与2组比较,t=-2.108,P=0.042;1组与3组比较,t=-4.447,P=0.001;2组与3组比较,t=-2.063,P=0.046。注射用青霉素钠溶解速度:1组与2组比较,t=-2.369,P=0.023;1组与3组比较,t=-2.684,P=0.011;2组与3组比较,t=-0.357,P=0.723。

2.3 两组药液抽吸后残余量比较(见表3)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粉针剂因其具有药效稳定、贮藏时间长、运输方便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目前尚没有一种快速、安全稀释溶解密封瓶粉针剂的有效方法,传统方法无论是振荡静置法,还是针头插入密封瓶后即与注射器分离的减压法,药物稀释溶解的耗时均较长,针头堵塞率高[1],不利于临床治疗,产生浪费,尤其是在晨间治疗需要配制的药物较多、工作量较大时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时效性[2]。陈翠萍等[3-4]将若干密封瓶粉针剂药物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法配制,干预组采用改良配药法配制,结果干预组药物残留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护理普遍存在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溶解速率过慢、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堵塞针头或注射器乳头或因操作不当致使注射器内稀释液外泄污染药瓶而造成浪费。为提高护理时效性、确保输液安全性、减少浪费本研究设计了3个研究方案:一是分别运用传统垂直进针法与斜角进针法比较堵塞例数,探求配液过程中降低不溶性微粒堵塞针头和注射器乳头的现象和减少因操作不当致使注射器内稀释液外泄污染药瓶造成浪费的因素;二是根据密封药瓶内压力的不同类型,分别选取临床常用粉针剂药物:注射用头孢唑肟钠和注射用青霉素钠为研究用药,通过在密封药瓶内设置3种不同的压力条件,以相同的操作步骤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 mL进行溶解试验,比较每种药物不同压力状态下的溶解速率,同时通过同一压力条件下对每种、每组药品施以旋转注液、振荡静置两项操作,比较传统方法和改良法溶解药物所需的时间,探求影响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溶解速率的关键因素;三是对传统抽吸药液操作方法进行改良,采用“低位抽吸”法,以避免传统方法中因倒转瓶身抽取药液时瓶塞与瓶壁间形成细小的“环形沟”而造成药液残余量过大的弊端。寻求一种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快速溶解,解决传统方法中密封瓶粉针剂药物短时间内难溶、输液过程堵塞针头或因污染药瓶造成浪费等问题,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效率、优化护理流程、减少浪费。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粉针剂因其具有药效稳定、贮藏时间长、运输方便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粉针剂制剂的使用量也逐年提高。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6 年6 月制定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提供的数据,2004 年我国生产了116 亿瓶粉针剂(包括冻干粉针剂)。2013年仅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粉针剂就达2 亿瓶,足以说明粉针剂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5]。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目前尚没有一种快速溶解密封瓶粉针剂的有效方法。传统方法无论是振荡静置法,还是针头插入密封瓶后即与注射器分离的减压法,药物稀释溶解的耗时均较长,容易造成污染,不利于临床治疗,产生浪费,尤其是在晨间治疗需要配制的药物较多、工作量较大时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的时效性[2]。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影响粉针剂药物溶解的因素做了不少的探索研究,对临床实践中如何提高密封瓶粉剂药物溶解效率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周美琴[1]针对低温条件下某些粉针剂药物(如美洛西林)在配制溶解时容易产生药物凝块,抽吸进入注射器后阻塞针头造成污染机会增加和医疗资源浪费,在试验中倒置瓶身使药物全部聚集于瓶口,利用喷泉式高压冲击的原理,并通过调整进针深度,使溶液在高压注入喷射状态下与药物充分接触混合,从而加快药物溶解速度,但其只选取了密封药瓶内外压力相等的一类药物作为研究对象,未对粉针剂注入溶剂后密封药瓶内呈负压的药物(如注射用炎琥宁、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等)溶解速率进行分析研究,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陈樱[4]通过无菌注射器抽取溶解液后,将针头插入瓶塞并倒置药瓶,持活塞柄将溶解液快速向密封瓶内推进然后回吸,如此反复抽吸数次达到粉剂药物迅速溶解的效果。该方法虽然有效提高了粉针剂稀释溶解时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但在注射器来回反复抽吸冲撞下,瓶内产生较多泡沫,这些泡沫极易黏附在药瓶内壁,漂浮于药液上层,不能完全被抽吸出来,造成给药剂量不足,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有作者针对密封瓶内压力的不同类型分别选择注射用哌拉西林那舒巴坦、注射用青霉素钠为观察用药,用20 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10 mL注入密封瓶内,然后将注射器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迅速分开以促进瓶内粉剂药物快速溶解,在提高药物溶解速率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但将针头与注射器乳头分开的操作过程中增加了污染的机会,不利于输液安全性[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对医疗保障需求越来越高,国家加大了医疗保障和医疗创新的投入,医药行业创新成果显著,以密封瓶贮存的粉针剂新药不断应用于临床,粉针剂制剂的使用量逐年增多。不溶性微粒的含量也成为输液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不溶性微粒是注射液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后存在于其中的微小颗粒性杂质,如玻璃微粒、橡胶塞屑、不溶性无机盐(碳酸钙、氧化锌、黏土等)、活性炭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未经滤过而进入液体中的致病菌或灰尘等[5-6]。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会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这些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变态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对100 mL以上的注射液要进入微粒限量检查,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7-9]。众多学者对安瓿玻璃微粒污染的预防进行了探索,认为按教科书要求的安瓿常规“3 次消毒法”在大量的临床输液操作中难以做到。刘玉英等[10-11]分别对8 号、12 号、16 号针头穿刺胶塞形成堵塞的微粒进行探究,结果穿刺次数越多,橡胶皮塞越易脱屑,形成的微粒越多,增加了污染的概率。李家育[12]通过尝试研究割锯安瓿时割锯痕长度与砂轮和玻璃摩擦时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产生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开启安瓿前施以75%乙醇擦拭安瓿颈段,对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对“非易折”型安瓿开启前用75%乙醇棉签擦拭颈段,采用砂轮割锯颈部1/4 周并徒手掰开的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皮塞是否堵塞针头主要取决于斜面的阻力及摩擦力的大小。阻力及摩擦力大时针头堵塞机会增多;阻力及摩擦力小时针头堵塞机会减少。本研究发现:斜角进针时将针头斜面推向背面,使针头的斜面只受周围的挤压力,不受阻力;而传统进针法针头斜面除受周围挤压外还受到阻力作用,因而斜角进针法皮塞堵塞率低于传统进针法。针头斜面推向背面,减少了针头斜面对皮塞的摩擦力,使得进针时针头斜面只受周围的挤压力,不受阻力。皮塞堵塞针头的程度取决于斜面受阻力的大小,当斜面完全进入瓶内,又将进针方向改为针梗垂直插入,保证了针梗顺利插入瓶内。针头斜面垂直插入法具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由于皮塞堵塞针头而反复拔针和插针,减少了污染的概率,从而降低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又减少了由此造成的不良反应(如器官栓塞、输液反应等)。②避免了因皮塞填塞针头造成病人紧张、恐惧以及皮塞脱落后阻塞血管的潜在危险,从而降低护患矛盾的发生率。③减少了由于处理针头堵塞所耗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因堵塞更换输液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注射用密封瓶粉针剂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日益广泛,因多种原因使密封瓶粉针剂药物稀释后抽吸不完全,造成药物浪费和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的现象日渐增多,既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医患关系[13-14]。为解决药液残留量过大的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操作技术规程上深入研究,取得一定进展。DMAIC五步法在有效降低瓶装药物配制后残留量、避免医药资源浪费、提高病人使用药物剂量准确性和药物疗效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有机溶剂残留量进行了准确测定,但其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对操作人员科研素质要求高,对于医疗单位日常临床操作的现实意义不大[15]。陈翠萍[3]将若干例密封瓶粉针剂药物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法配制,干预组采用改良配药法配制,分别观察两种配药方法的残留药液量,结果干预组药物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但其只对采用两方法产生的药液残留量作定性比较,对改良式配药法的操作规程未作具体的展开介绍,指导性不强。

综上所述,目前在针对密封瓶粉针剂药物如何快速、安全稀释溶解的研究领域内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实现密封瓶粉针剂药物溶解护理时效性、输液安全性、药量完整性三者有机统一。因此,寻求影响密封瓶内粉剂药物溶解速率及减少输液过程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方法,解决传统方法中密封瓶粉针剂药物短时间内难溶、输液过程易受不溶性微粒污染、抽吸药液后残余量过大的问题,本研究以斜角进针、旋转注液、负压振荡、低位抽吸方法可促使密封瓶内粉针剂药物快速溶解,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密封瓶粉针剂药物短时间内难溶、输液过程易受不溶性微粒污染、药液抽吸后残余量过大的问题。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省力、易于掌握等特点,将有效提高护理时效,减少病人输液反应的发生,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周美琴.低温条件下粉剂注射药物的快速溶解法[J].内蒙古中医药,2009,29(15):78.

[2] 许实燕,郭剑虹,蔡维云,等.综合医院病房护士输液治疗工时测算与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7):4-7.

[3] 陈翠萍.减少粉针剂药物残留的有效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4):361.

[4] 陈樱.自密封瓶抽吸药液方法的改进与分析[J].临床护理,2005,18(12):196.

[5] 杨希苏,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14.

[6] 陈菊珍,程卫珍,郭风芝.静脉输液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和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39-41.

[7] 陈岚.输液反应与医院外源性感染[J].实用护理杂志,1991,7(2):25-26.

[8] 陆林燕.浅谈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J].武警医学,1999,10(8):479.

[9] 马艳萍,罗秀娟.溶解粉剂药物新方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5):307.

[10] 刘玉英,何曙云,林格,等.不同型号针头穿刺胶塞形成微粒情况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758-759.

[11] 彭海燕.静脉输液插管时避免橡皮塞堵塞针头的方法探讨[J].实用临床医学,2004,5(4):15.

[12] 李家育.砂轮的消毒与安瓿药液微粒污染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42-143.

[13] 许桂从.瓶装注射用粉针剂药物残留量的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B):97-98.

[14] 王桂清,于景芝,王晓萍.注射后残余药量的测定及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40-742.

[15] 杨先炯,王永林,王爱民,等.气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辛芍冻干粉针有机溶剂残留量[J].实用临床医学,2007,6(4):23.

(本文编辑范秋霞)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ssolution rate of powder injection drug in sealed bottle

Deng Runqun,Pan Xuekai,Mo Huomin,etal
(Foshan Gaoming District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Guangdong 528500 China)

佛山市自筹经费类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5AB001094。

邓润群,副主任医师,本科,单位:528500,佛山市高明区计划生育服务站;潘雪开、莫活敏、刘建平、区翠平单位:528500,佛山市高明区计划生育服务站。

R471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4.027

1009-6493(2017)14-1759-04

2016-04-06;

2017-02-18)

引用信息 邓润群,潘雪开,莫活敏,等.影响密封瓶粉针剂药物溶解速度的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14):1759-1762.

猜你喜欢
瓶内微粒注射器
玻璃瓶“吃”气球
循环凋亡微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致今天的你,致年轻的你
拆除眼科美容缝线中7号注射器针头的临床应用
子宫输卵管造影推注器的研制与使用方法
最古老漂流瓶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