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在《泥沙运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2017-05-16 08:54杨忠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要:本文以研究生课程《泥沙运动力学》为研究对象,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经过完整的任务设置、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与课堂实时点评等教学阶段,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法而言,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主要包括学生的到课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及学生对课堂的評价等方面。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泥沙运动力学;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67-02

一、引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应用教师讲授、学生听取思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中,往往容易产生比较死板的课堂氛围,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法,如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教师提前设置好的不同任务,在以问题为导向或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从而产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定义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式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授法中脱离出来,转变为以完成预先设置的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任务来体现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讨论中探索学习。

早期的研究大多来自国外,他们大致勾画了一个任务型教学的模型结构[1],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准备任务及分配任务的前任务阶段、实施并完成任务的任务周期阶段及任务完成后组织讨论的语言聚焦阶段。在国内的相关实践教学中,该教学法大多应用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教学中,如语言类课堂,因为这类课堂本来就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主张围绕预先布置好的任务中心,从讨论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课堂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2,3]。在其他的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也有很多尝试性的研究。例如,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课堂教学和本科生的河流动力学课程中,可以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一并展开,围绕各个任务主体来完成教学任务[4-6]。

在水利工程研究生教学中,《泥沙运动力学》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课程中涉及的泥沙运动规律非常复杂,没有高度统一的理论基础,许多经验参数,让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实践性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法实施过程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方式。一方面,对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讲解、学生听课,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知识框架。另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首先是任务布置阶段,任课教师对每堂课进行任务分类,并在每次课程前布置下次课程任务,让学生在课间自主完成。之后由学生介绍任务的完成情况。其间,师生和生生可以进行互动,互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由教师点评,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以研究生课程《泥沙运动力学》为例,本次进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实验的授课内容是“泥沙沉降速度”。上课前,布置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圆球体在静止水体中沉降速度的理论推导过程和结果分析。

2.在圆球体沉降速度推导过程中,球体受到水流的阻力F的公式是如何得来的。

3.张瑞瑾泥沙沉降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和取值范围。

4.窦国仁泥沙沉降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和取值范围。

5.其他泥沙沉降速度公式,包括冈恰洛夫、沙玉清等的推导过程以及各个参数的意义和取值范围。

6.对比张瑞瑾公式、窦国仁公式以及其他所有公式,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基于这6个具体任务,将本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共12人),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用提前明确规定每个小组的完成任务,如果这样的话,小组任务就容易只针对规定的问题,任务量也较小。但也不能完全不规定,容易导致每个小组要完成所有问题,任务量太大,效果反而不好。本次教学实验中,每个小组选定两个任务,需要同时备两个任务的课,在课程开始时,任选一个进行讲解。

三、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各个阶段,学生基本上能够按时完成规定的任务量。虽然完成的质量有差异,但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基本达到本次教学的目的。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授课效果可以在以下方面有实质性的提升。如表1所示,首先在到课率方面,传统教学法中的到课率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特别是学生较多的时候,每次点名比较花时间,不点名又难以保证到课率。事实上,就算每次点名也难以保证到课率。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之后,基本上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到课率,主要原因在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实质性任务,需要亲身参与其中,不然就会影响课堂进度,影响所在团队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因此,没有特殊情况,学生都会来上课。

其次,在学生参与度方面,传统教学法中的学生参与度一般比较低,主要是听教师讲解。就算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多也会选择沉默,这是许多中国孩子的特点,害怕与教师沟通,或是怕同学觉得自己的问题比较幼稚傻等。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后,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升,因为站在讲台上的不再是威严的教师,而是自己的同学,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最后,学生对这种课堂的评价较高。他们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培养自己看书、弄懂问题的习惯。有时为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解决,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机会了解各种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获得一些意外收获。不过,他们也指出,对于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辅助,及时提醒纠正,以免给其他同学造成错误的理解。

四、结论和注意事项

本研究中,我们将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应用到《泥沙运动力学》的实践教学中,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它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到课率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更好及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也更好等方面。不过,也要注意:首先,任务设置方面,尽量体现课程的重难点,均匀分布任务;其次,任务分配上,不能指定得过死,也不能过于活,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讲解评价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点评、纠正。虽然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但他们仍要引导课堂,控制课堂节奏,否则容易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Jane Will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Harlow:Longman.1996.

[2]盛双霞.基于任务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7,(3).

[3]周红,谭伟.任务的设计和对外汉语课堂时间[J].现代语文,2009,(8).

[4]刘靖和朱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制图基础与CAD》中的设计与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2012:85-86.

[5]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杨忠勇,胡晓.任务型教学法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4):113-114.

收稿日期:2016-11-24

基金项目:2016年三峡大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起止时间:2016.4—2017.4)

作者简介:杨忠勇(1984-),男(汉族),重庆忠县人,博士研究生,三峡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