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2017-05-16 08:34茅慧华陈清霍淑娟徐世永戴鼎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茅慧华+陈清+霍淑娟+徐世永+戴鼎震

(金陵科技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形态学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后,从上好绪论课、充分备课、拓宽教学思路、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应用先进设备、创造动手条件等方面就如何提高组胚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教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46-03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门学科(以下简称组胚学),所研究的动物以家畜和家禽为主,兼顾宠物和部分实验动物。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功能关系的学科;动物胚胎学是研究个体产生及早期发育规律的学科。组胚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动物学、水产养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旨在揭示正常动物机体的细微结构、生理功能及发生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和病理机能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既是《动物解剖学》的延续,又与后继课程《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并为今后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病理学、免疫学、产科学及动物科学专业的遗传学、繁殖学等课程奠定基础。

组胚学的教学内容属于形态学范畴,其教学认知对象体积细微、结构复杂;胚胎学则着重讲授动物胚胎发生和早期发育过程,整体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教学抽象且晦涩,且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很少直接联系临床,所教授的内容基本“看不见”,更是“摸不着”,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老师在讲解胚胎各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与空间位置变化时也会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改进教学内容和表达方式及学生认知行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其学习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组胚学教研组为适应大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贯彻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专业特点对组胚学进行了一些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小结如下,仅供同行交流参考。

一、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目前,在大学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是关键。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变大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只有将“注入式”教学变成“主导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能主动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刚踏入大学不久遭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巨大变化的大学生,想要激发他们对组胚学习产生兴趣,第一次课“亮相”的“绪论”这一章节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琢磨,将绪论课讲透、讲好,不要怕浪费学时。这个观点也与霍军等前辈不谋而合[1]。绪论教学是本学科教学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绪论具有独特的功能。绪论作为本学科知识高度概括性的内容,除了介绍组胚学的知识要点、在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外,还介绍了组胚学的学科发展简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和指导思想等。所以,绪论对本学科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对绪论内容的讲解透彻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兴趣[1]。学生通过教师对绪论内容的讲解可以初步了解和认识组胚学,并获得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在讲解绪论时,除了要强调组胚学相关概念和知识要点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性之外,还可以增加科学家们对组胚学发展做出的各种贡献及一些有趣的跟本学科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卡米洛·高尔基和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如何致力于神经系统的研究,并獲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奖。通过了解组胚的发展及科研人员的经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2.充分备课,利用多媒体上好每一堂理论课。师生普遍认为组胚学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无趣的学科,其原因主要在于组胚学讲解的是机体细微的结构形态,虚无缥缈,摸不着、看不见,且名词繁多,内容晦涩,镜下图像局限、平面、静态。所以,怎样将这样一门内容丰富又学时相对较少的学科讲解清楚,还得依靠充分备课。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学变得简单,同时又可以加大信息量,这无疑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成集文字、图像、声音及视频剪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它能把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变为具有强吸引力的生动演示,可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2]。在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做到形象直观、图文并茂,还要多用图表归纳总结相似组织的结构异同点。利用图表可以使得原本复杂的形态结构特点变得一目了然,增加相似结构的异同点可以使得学生容易抓住重点,便于理解及记忆。比如表1列出了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分布。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Flash、3D动画或相关模拟视频来呈现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生命运动过程,使得传统教学中静态的挂图结构变得生动立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比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模拟骨骼肌收缩的Flash、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精卵结合完成受精的过程等,这样的展现使许多原本讲起来很晦涩、看起来很平面的内容变得立体且活灵活现,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注意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

3.合理取舍教材内容,拓宽教学思路。教材是对本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比较完整但相对较少作新的探索。鉴于本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庞杂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各章节的特点,对教材内容适当筛选、精简,同时还要充实。根据课程大纲在保证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精简。比如神经组织和神经系统,重点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功能和血脑屏障的结构组成及功能;消化系统重点介绍胃、小肠和肝脏的组织结构特点及功能;而泌尿系统则重点突出肾脏的组织学结构特点及功能;至于生殖系统可以重点介绍睾丸和卵巢的组织结构。在维护好所用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之外,也要适当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性学科知识和新技术研究动态,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信息,跟上最新研究的步伐。比如讲到组织细胞更新、修复和再生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细胞生物学领域内细胞凋亡的知识以及干细胞研究的最新信息。讲到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再发育成为一个胚胎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转基因动物、人工(体外)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繁殖学领域的知识。此外,可以将正常结构和异常结构相结合,也可以列举一些兽医临床知识。比如正常的胃底部上皮中是不会有杯状细胞的,而发生癌变时会出现杯状细胞。增加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明白学好组胚学可以为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二、改进实践课教学方式,注重观察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组胚学是一门研究动物机体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关系的基础专业学科,抽象又不生动的理论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只有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加强学生对机体基本组织和器官结构形态的理解。但相对理论课而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往往被认为是附属教学,加之传统的组胚学实践课教学方式多为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和绘制生物图,单调且缺乏考核,令学生认为实践课无关紧要。近年来,我院投入经费添置仪器设备,进行了一些实践课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1.增加实践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组胚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但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培养新时期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实践验证理论,而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两者共为整体,互相补充,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课上讲的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往往空洞抽象,没有实践课上显微镜下的观察,学生往往无法彻底了解其结构形态。比如介绍呼吸系统的支气管树、肺泡管、肺泡、肺泡囊等结构时,仅凭教材的描述、模式图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印象也不深。只有通过实践操作,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寻找肺脏的各种组成结构,才能真正做到印象深刻,充分理解其结构形态及功能。组胚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学,实践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才能加深印象。为此教研组不仅调整了实验课学时数,使之与理论课学时达到1∶1的比例,对实践课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传统的组胚实践课多为验证性课程,即让学生在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并绘制生物图,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单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组织学的特点,在保留原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比如对于血液的观察,以前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即在镜下观察教师事先制作好的血涂片;改革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血涂片,然后在镜下观察。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制作血涂片,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比如在观察上皮组织时,不是给学生提供只有上皮组织的切片,而是各种不同上皮组织所在的一些器官,如单层柱状上皮提供的是小肠,复层扁平上皮提供的是食管等,这样有助于学生记住这些不同上皮组织的分布,加强对理论课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对不同动物肝脏结构的观察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小叶间结缔组织的发达与否。通过这些研究性、综合性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传统的组胚实践课教学方法单一,往往都是老師先讲解,学生再在镜下观察切片并绘制平面的生物图,形式比较单调,认真的学生能自觉地观察镜下结构,一些调皮的学生可能会混水摸鱼。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课的学习效果,开设了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实验项目。比如血涂片的制作,给学生提供哺乳动物和家禽的血液,但事先不告知,只能做好涂片后在镜下分辨,这样通过制作、镜下比较,学生对不同动物的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印象比较深刻。实践表明,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增加了实践课的趣味性,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4]。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逐步引入石蜡切片及HE染色标本的制作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石蜡组织切片制作过程,还能教育学生在观察组织切片的过程中要懂得珍惜爱护组织切片。

3.应用先进设备,提高实践课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互动教学可用于理论教学,同样也可用于实践教学[5],在实践课中运用互动教学给师生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院2011年引入安装了MOTIC数码互动教室(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该互动教室包括数码显微镜、电脑控制系统及软件、语音问答系统和显微投影仪。该互动教室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知识点的信息量。教师针对实践内容制作相关课件,其内容包括实践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大量所需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示意图、光镜照片、电镜照片,条理清晰、信息量大。教师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利用显微投影仪重点讲解镜下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及其功能,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组胚实践课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镜下准确分辨出各组织器官,但课件演示的图像与组织切片镜下结构往往会存在一定差距,以往学生观察时对镜下结构不敢确认,只能等待教师的帮助,使得教师忙于个别辅导,整体效率低下且效果不好。MOTIC数码互动教室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展示组织切片全貌,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描述及结构示意图分辨镜下结构,使得显微结构宏观化,一目了然,直观性强,可以使学生对照视频辨认镜下结构。该系统的语音问答系统更是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总控电脑前通过Motic Digiclass软件可以观察到每位学生在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从而通过对话告知学生观察到的结构是否是所需观察的结构;反之,学生对所观察的结构有疑问时,通过语音系统即可咨询教师。该系统的启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看片的信心和效率,激发了研究探索的兴趣,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践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动手能力。

三、结语

综上,通过对组胚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探索与改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今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充实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组胚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霍军,宋予震,胡慧.浅谈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56-57.

[2]李萍,赵孝斌,等.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对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1):17-19.

[3]于彬,孙榆.浅谈多媒体动画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志,2003,11(3):28-29.

[4]王水莲,孙志良,刘进辉,等.动物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62-1565.

[5]贾雪梅.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初步探索.解剖学杂志,2001,24:93.

收稿日期:2016-11-25

课题项目: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新模式研究,(编号:2015JYJG16);动物医学专业形态学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JYJG2013-27);动物医学类3+2专本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JG2013-28)

作者简介:茅慧华(1978-),女(汉族),江苏启东人,讲师,预防兽医学博士,承担《家畜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工作及其他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实践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