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的探讨

2017-05-16 20:28张亚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内容课程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综合大学《中药学》课程在保证核心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应重视补充和拓展一些课外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元素、中药品名变迁和中医药典籍记述和歌诀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综合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补充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10-02

近年来,国家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在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农林类大学和师范大学设置中药学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药现代化[1]。笔者所在西北大学为陕西省省属综合大学,于1999年在原药用植物专业基础上成立中药学专业,隶属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唯一的医学类学科。作为综合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强调现代生物和化学方法在中药学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无论是师资背景、科研方向,还是学术环境、课程设置,均表现为化学、生物学较为突出而中医药理论相对薄弱的态势。笔者承担《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本校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色,在核心内容的教学方面提出深入讲解总论、注重药味功用对比以及紧密结合现代研究实践等教学指导思想[2]。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笔者深感综合大学《中药学》课程还应重视补充和拓展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元素、中药品名变迁和中医药典籍记述和歌诀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中药性能主治的记忆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目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元素

习近平主席说过,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医藥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的,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树木与土壤的关系。深入理解中医药知识,离不开文化的引导[4]。因此,适当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元素,树立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掌握。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五日是个不吉祥的日子,这一时期毒蛇、蚊虫等有害动物开始繁衍,容易流行瘟疫,于是形成“躲午”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5]。为应对自然变化,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屋内用苍术、白芷等燃烧烟熏,屋外门边悬挂菖蒲叶片、艾叶等,身体用菖蒲叶片、艾叶、桃叶等混合煎水洗浴,佩戴苍术、白芷等组成的香囊等,用以杀虫灭毒、避邪驱瘟。通过端午节来历的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而且对苍术、白芷、艾叶和菖蒲等中药的药性和应用有了初步而直观的印象。成语“韦编三绝”,古人用来形容读书刻苦,都把串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韦”就是熟的皮革,而中药“石韦”的名称正是根据“韦”的含义,结合其“曼生石上,其叶如革”的生长环境和植物特征命名[6]。如此,学生就能记住为什么不能把“石韦”写成“石苇”。“杏林”常作为中医界的代称,民间有“虎守杏林”图流传,在讲解中药“杏仁”性能功效的同时,介绍东汉末年东吴医家董奉在庐山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这个典故所体现的天道、人道和医道的结合和统一,感悟古代医家“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怀和品德[7]。

二、中药品名的变迁

中药的有效性来源于古人的临床实践,查阅医药学古籍和专业著作是中医药研究的重要环节。某些中药品名在历代医药文献中发生了变化,《中药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讲清楚这些药物品名的变迁。例如,唐代以前认为“木香”颜色越深、含树脂越多,质量就越好,文献所载“青木香”实际为优质的“木香”,唐代又出现马兜铃的根作为“木香”的代用品,称为“土青木香”,至明代《本草蒙筌》把“土”字去掉,马兜铃的根即为现代药用的“青木香”,与来源于菊科的“木香”不同。宋代以前所称“通草”为木通科的“木通”,宋代以后所称之“通草”为现代所用的“通草”,即通脱木的茎髓。

为了与《中国药典》收载中药品名一致,《中药学》教材及其学术著作多按照药典收载的中药品名编写[8],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事中药专业相关工作、自觉遵守药典标准有实际意义。但是药典是指导当前中药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活动的法规,根据需要对多来源药材进行了分开罗列、命名,或改变了某些中药的传统名称。例如,为了确保中药制剂质量一致、均一,遵循一物一名原则[9],《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萆薢分列为绵萆薢和粉萆薢[10]。因此,《中药学》教学中补充、厘清一些中药品名的来龙去脉很有必要。

《中国药典》所列“豆蔻”,古代本草记述为“白豆蔻”,而古代本草中的“豆蔻”为药典所载“草豆蔻”;中医治疗肠痈经典方剂“红藤煎”,方中药味“红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中国药典》称为“大血藤”;《中国药典》收载“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而中医传统所用“葛根”的来源为豆科甘葛藤或野葛的根,包含了药典中另外一个品种“粉葛”。再如,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犀角”这味中药已禁止使用,《中药学》教材中用“水牛角”代替[8],但笔者认为仍然应该全面介绍该药,既有利于“犀角地黄汤”等经典方剂的学习,也为挖掘“犀角”的科学价值提供可能。

三、中医药典籍记述和歌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让中华大地无愧“文明古国”的美誉。这种文学素养同样在中医药典籍中有所体现,一些医药记述和歌诀文笔优美、言简意赅,对于学习和掌握中药性味功效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现代中药学“相须”的定义为“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结合《本草纲目》的表述“同类不相离”,可以加深对“相须”定义的理解。更有《本草正义》论述“麻黄若不与桂枝并行,其不专主散寒发汗也”,举例说明了麻黄、桂枝配伍在发汗解表方面“同类不可离”的“相须”关系。《本草纲目》记述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形象展现香附擅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治疗肝郁气滞、月经不调等病证的特征;“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麻黄”,揭示了香薷善发汗解表散寒,兼有利尿之功,颇似“麻黄”,且能化湿和中,宜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病证。《本草经读》谓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强调了附子治疗亡阳证的重要地位。“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语出《妇人明理论》,以养血调经方剂四物汤为比喻,突出了丹参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的特征。《药性赋》言“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概括了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的功效和特长;“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扼要说明泽泻是利水渗湿药物,又提示利水药可能会伤阴。这些本草记载和歌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常能在使用时脱口而出,应该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加以介绍。

新世纪,中药的内涵更加丰富,中药应当是药物、中医理论、传统文化、历史积累和现代研究等的集合[11]。综合大学中药学专业与中医药大学不同,缺少中医学学科支撑,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熏陶和基本理论积淀较少,学生容易将中药学专业混同于“天然药物”专业。因此,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围绕核心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与之相关的传统论述和背景,溯本清源,加深学生对中药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引导、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业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11.

[2]张亚军.综合性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78-1379.

[3]吴潇湘.把中医药打造为国家品牌——二论习近平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3-8-28.

[4]薄彤,张丽,张岩.中医文化与中医药留学生预科教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130-131.

[5]阎艳.端午节俗源流及其变迁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117-124.

[6]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

[7]李杨,杨建宇.“杏林”的由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152.

[8]陈蔚文.中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9]张丽丽,孙宝惠,秦陇,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成方制剂处方饮片名称规范的商榷[J].中成药,2015,37(1):225-231.

[10]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1]张永文.关于中药、天然药物概念与范畴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925-928.

收稿日期:2016-11-29

猜你喜欢
中药学教学内容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