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化解

2017-05-18 15:24杨海翠杨海静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杨海翠+杨海静

(1.天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天津 300387;2.天津理工大学 图书馆 天津 300387)

摘要: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耗竭、人格解體、低个人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才能化解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低个人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才能化解职业倦怠,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职业倦怠可以看作是多元化思想道德意识背景下,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它具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第一,情感衰竭。经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产生衰竭、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对工作完全丧失热情。第二,人格解体。逃避社会交往,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学生挖苦、谩骂,甚至滥施惩罚。第三,低个人成就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感觉到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情,感觉自己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低人一等。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职业期待的差距性

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作者认为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要求教师是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围绕教育对象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等方面来开展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的培养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是于无声处有声、于无为处有为的工作,学生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很难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考核其效果。这样一来,和高校其他从业人员相比较起来,他们赢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赞誉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容易导致职业期待的落差

2.职业角色的挑战性

辅导员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是很多辅导员感到压力、紧张和倦怠的根源。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思政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辅导员的职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角色转换,同时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又经常对他们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角色冲突现象在辅导员身上时有发生。如学校要求辅导员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就要求他们对学生充满慈爱之心,同时,多数高校出台政策,将利益分配与各院系学生学费收缴直接挂钩,任务分解后,辅导员又成为学费收缴的直接责任人,并且学费收缴情况和辅导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样一来,辅导员又要尽其所能催缴学费,这种一时需要“慈眉善目”,一时又需要“横眉冷对”的角色要求,常使他们对职业要求产生矛盾和困惑。

3.职业价值的矛盾性

高校领导较多关注的是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空喊、学校偷懒、学生反感”的边缘化境地,在部分教师中也存在着对学生工作的轻视或歧视态度。[3]“搞专业的就像南瓜越老越甜,搞思想政治工作的就像丝瓜越老越空,”这道出了专业教师的自豪与怡然,也道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苦涩与尴尬,辅导员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引发了他们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化解策略

1.强化心理干预措施,提高辅导员应对压力的能力

组织高校思政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归因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内控能力,帮助个体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应激训练可以改变个体面对问题的应对态度,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提高个体在工作中表达见解和主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因逃避问题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情绪转移可以使个体迅速走出情绪低谷,以适当的方式(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进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和压力缓解,使个体的心理处于正常的可控状态。

2.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用合理的考核指标明确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建立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受中小学教育状况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在学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少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与冲突,难以在矛盾与冲突中衡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因此,高等学校在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做到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显性成绩与隐性成绩相结合,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相结合,保证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个体素质和工作效能

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为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而致的角色冲突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