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实验探究成功的基石

2017-05-18 09:19王坚英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猜想基石成功

王坚英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猜想是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学生广阔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里主动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猜想 科学实验 成功 基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192-0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下面谈谈我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的一些体会。

一、“举一反三”猜想,启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源泉,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动机,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更能让学生在“猜想 —— 验证”探究过程中提高科学素质。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一定要循循善诱,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预测、想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适时点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围绕猜想,认真探究,从而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

如:学习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在探究磁铁的磁性时,教师取出一根条形磁铁,磁铁的两端都标上南极(N)和北极(S)。教师将磁铁悬挂起来,做磁铁各部分的磁性的强弱的实验。然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哪部分的磁性最强?男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展开讨论,猜想、预测,各抒己见,非常积极认真,他们的猜想结果一致是:两端磁性最强,中间部分磁性最弱。老师看到男学生认真科学态度,也在为女生捏一把汗,女生能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说出来吗?时间有限啊!于是实时点拨:同学们思考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观察,绝对不能男生认为的观点那样,你们也那样,那是缺乏思考的价值。哗!还好,女生的猜想跟男生的猜想竟然相同:两端磁性最强,中间部分磁性最弱。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的是否正确,马上进行实验探究:在磁铁的各个部分用色图上,做好标记,然后使用回形针进行实验,发现磁铁的两端吸引回形针最多,越靠近中间部分,吸引的回形针就越少。教师按实验每部分吸引回形针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好奇心强的学生立刻给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议论纷纷,实验证明了猜想与结果相符。于是学生又有了进一步提出猜想。你看,从一连串的猜想中,结合知识基础,举一反三,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实验探究实验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二、情境引导猜想,诱导思维

教师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场景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电路出了什么故障》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对面楼上亮着灯,这栋楼上的灯却不能亮。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电路出了什么故障?有学生连忙猜想:“停电了。”有的同学猜想:“日光灯坏了。”也有同学猜想:“线路短路了。”还有的同学猜想:“开关坏了。”……猜想的结论层出不穷。见大家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教师连忙给予及时的肯定:“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能够根据组成线路所需要的材料来猜想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做好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导演”,充分调动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想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

三、采用对比猜想,发展思维

对比,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对比,揭示它们的不同,探索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合理猜想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猜想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猜想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猜想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对比一下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对比,通过品尝、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证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 蒸发结晶后的食盐晶体与溶解前的食盐晶体有所不同,这种探究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肯定,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发展。

四、联系生活猜想,积极探究

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注意逻辑,强调学习要以猜想开始,以猜想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每一次探究的只有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猜想,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面包发霉了》一课中。面包,大家都非常熟悉,并且经常可以见到。在学生自己预习这课时,学得很认真。在面包发霉了的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在实验中的几块面包,由于各种原因,第一块面包与第二块面包不同,第一块面包上面长了一些小生物,究竟是什么來的呢?为什么会这样的呢?产生猜想,这些小生物肯定有问题,它的生长肯定跟空气、水分有关。于是跑来问老师求证。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教师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探究,并且要求他组织“科学探索者”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查资料,探究,发现,验证,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研究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跟最初的猜想有点误差,就是少了一个因素:适当的温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学得真是其乐无穷!四(2)班“科学探索者”小组完成一次面包发霉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如下记录:

从以上实验记录中,我们发现:

(1)第2块面包上的霉菌比第1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说明霉菌生长速度与 水分 有关。

(2)第4块面包上的霉菌比第3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 快,说明霉菌生长速度与 温度 有关。

五、善于提炼猜想,激发创新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猜想进行研究。确实,猜想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很多情况是以猜想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猜想中不断的创新。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首先以梳子梳完干燥头发后演示“梳子能把纸屑吸住”的小实验,然后以魔术的形式演示“人手触摸静电球,头发竖起来”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猜想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猜想“怎么回事,是物体带电原理吗?”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猜想展开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猜想意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猜想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想,验证,使科学实验在猜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

猜想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猜想作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应自始至终作为中立者和欣赏者,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想的乐趣,享受探究的过程,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左玉香.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D].苏州大学,2005.

[2]刘丽.科学教师教育中探究教学的课堂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猜想基石成功
曾参杀猪
论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的三大基石
培养数学意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根本完美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