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理念转变

2017-05-20 11:45曹冬冬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转变理念大学生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11)

摘要: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理念存在认识误区,这导致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不能显现。本文倡导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理念从个人服从集体转变为个人融入集体,把被动服从变为主动融入,提高大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54-0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准则,所以对大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背负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础。但在计算机、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习惯使用互联网交流,沉浸在虚拟世界,不能认清现实社会,对班级、宿舍等集体生活不能适应。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缺乏相应措施,使得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对集体情感的投入不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缺乏积极性,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不能显现。加之,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对集体主义教育理念还存在认识误区,这更影响高校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集体主义一定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这一观点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认为个人应重奉献轻索取,个人价值完全服从集体利益。此观点错误地把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要求当成集体主义要求的全部内容,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而忽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多种价值观念冲击下,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使得大学生认为个人成就的取得只能依靠自身努力和奋斗,这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导致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不明显的同时,反而使大学生更加怀疑集体主义价值观,拒绝接受教育。

2.整齐划一就是集体主义。在传统的集体主义教育中,过分强调统一的规范性,将集体主义教育绝对化,只一味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同步发展、统一协调,泯灭了与集体相异的个性存在,导致受教育者最终隐匿真实的自我,造成了个人被集体意志模塑、在集体中外显千篇一律的现象。然而,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发展,个性张扬独特,关注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展现。以理想化的政治导向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目标无法适应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而且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关系有所差异,这导致他们思想状况参差不齐。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决定了集体主义教育需要对个体区别对待,否则就无法取得实效。

3.集体主义只具有政治性,缺乏现实与情感。在以往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集体主义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功利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实利精神开始显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接受重视物质价值的实利主义,讲求实际利益。现有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不能及时跟进时代发展,陈旧的理论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也不能解释当前社会的复杂现象,这使得集体主义教育与不能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故而,大学生们倾向于选择有具体任务、具体目标的团体,更愿意用团队精神来代替集体主义。

产生这些错误观念的原因主要在于集体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将教育者作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实施者和承担者,赋予他们权威性,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造成了集体主义教育效果不能显现。

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人性的优化,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应教会大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将教育观点从个人服从集体变为个人融入集体。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其学会尊重他人,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与集体发展的共同实现。

一、个人融入集体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18—25岁属于成年早期,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亲密感是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在亲密关系中,个人与他人相互关怀、互相承担义务。亲密感是双方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种同甘共苦的感情。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他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格特征是培养良好的爱的品质,人际关系的焦点是友人。这些需求只能在集体中得到满足,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大学生一般远离家庭,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扩大了人际关系,十分珍视友谊,需要与他人交往,向他人吐露心声,并愿意为朋友分担喜忧。然而,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明显的两面性,经常引起各种的冲突与矛盾: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等等。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得快且强烈,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又具有不稳定性。碰到主客观矛盾时,他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需要把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集体建设和集体活动全过程,促进个人融入集体,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二、个人融入集体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大学生的社会化,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本质上是人际适应。人际适应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多方位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锻炼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自立能力差,不会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只关注自己,对他人、集体考虑得往往较少,因此要在集体中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在集体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处理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深入认识自我;有助于他们获得友谊、理解和支持,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锻炼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等。

三、个人融入集体是对集体主义的情感体验

大学生在集体的生活和交往中不断丰富个人情感、智慧、知识和才能,情感、意志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形成、巩固和发展。大学生在集体主义教育的自主活动中能够获得亲身体验,感受集体的力量和价值,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良好道德观念和尊重、合作、竞争的社会意识;有助于陶治情操、磨炼意志、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有助于在自我管理中形成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喜闻乐见的学生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和发展学生各自的才能,发现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并将其逐步形成特长。在个人融入集体的过程中,成员相互了解、沟通,心理上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归属感得到满足。集体开始对个体具有吸引力,集体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这促进了集体的发展,达到集体主义教育的感性体验。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针对大学生“我愿意,我接受”的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感染,在活动中获得集体主义情感体验,体会融入集体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个人服从集体变为个人融入集体,正是被动地服从变为主动地融入。主动融入提高了大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的积极性,这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丁绍宏.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欧阳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9):92-93.

收稿日期:2016-11-23

课题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班级管理中集体主义教育的方法研究”(编号:2015SJD563)

作者简介:曹冬冬(1970-),女,江西上饶人,大学本科,讲師,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转变理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