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2017-05-21 07:27李东杰
北方文学·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保护

李东杰

摘要:古建筑文物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得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尤其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古建筑文物,从多种角度来探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以此来提升业界同行及广大民众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的重视力度,让珍贵的古建筑文物可以一代代地传承下来,继续发挥其教育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

古建筑文物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探索古代智慧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古建筑文物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建筑文物中很多精美的建筑形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保护古建筑文物一直被广为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及社会观念的变化,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接下来笔者将从存在的问题、成因和相应的对策的逻辑顺序来剖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一、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方面的问题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当前形势下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实践调研和走访,根据笔者归纳整理的治疗反馈,目前我国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大众的保护意识淡薄

大众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问题意识淡薄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我国人口众多再加上知识文化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国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每年都有很多国内游客破坏古建筑文物的新闻见诸报端,可以说目前大众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单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说,大众的保护意识淡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相关单位所开展的古建筑文物保护举措关注热情较低。我国不少城市每年都会举办规模不一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这些宣传本意是想要唤起大家对于古建筑文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然而根据活动的结果反馈,群众对于这些宣传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反应比较冷漠,所以很多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最终也不了了之,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另一方面群众的破坏古建筑文物的行为逐年增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文化旅游成为旅游热点,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古建筑迎来了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游客,尤其是赶上节假日,我国很多以古建筑文物著称的城市人满为患。其实从实质上来说,文化旅游可以增进人们对古建筑的认知和了解,充分发挥了古建筑文物的教育价值。但是与这一商机相伴相随的就是一些开发商、经营者对古建筑文物的大肆开发和破坏,另外还有游客对古建筑文物的破坏。所描述的这些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民众保护意识的淡薄。所以要想做好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就一定要重视大众的意识淡薄问题。

(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法相对落后

建筑文物的保護方法上,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做的并不理想。诚然,为了顺应城市的发展要求,一些破旧受损的古建筑,比如街道、具体的文物、景观等都要进行适当的修缮和保护。但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修缮和保护方法有悖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保护规律和初衷,很多受损的古建筑在被修缮和保护中变了样子,没有能够完整地保留古建筑文物的“原汁原味”,这种古建筑文物保护方式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古建筑文物的整体性遭破坏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和改造速度明显加快,我国不少地区的城市在没有充分结合自身城市的特点、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大肆进行城市改造,不少珍贵的古建筑文物就在这样的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被破坏和损毁。有些古建筑文物虽然没有被损坏,但古建筑文物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古建筑文物与周围的环境原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当周围的建筑、规划被改变之后,古建筑文物失去了它原本的整体和谐美感,这对于古建筑文物来说是一大损失。也有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区改造的时候,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这些微小的措施依然无法弥补整体建筑环境的改变。所以说,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大背景下,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

二、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问题的成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它的成因。之所以产生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问题,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调研结果,同时根据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现状,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整旧”的观念不科学

在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中,有两种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那就是“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的两种相互矛盾理论,对于这理论,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和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梁思成先生曾经做了专门论断。整旧如旧是在保留古建筑文物的原本形态、样貌的基础上对受损的古建筑文物部分结构,按照古建筑文物原本的形态或者当时历史时期的建筑文物特点来进行修缮。

整旧如新的理论观点在古代比较流行,它是基于封建时代修缮者的考虑。但在古代,古建筑文物在那个历史时期还不能被称之为文物。整旧如新的理论基本观点是认为在对受损的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的过程中按照现代的眼光和设想进行全面的翻新,这样修整完毕的古建筑文物虽然焕然一新但也失去了古建筑文物原有的韵味,变得不伦不类。其实从根源上来说,在对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时候之所以会出现追求焕然一新的情况,主要是人们对古建筑文物的真正存在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具体的修缮和保护行为上也没有十分重视,因此我国不少古建筑文物在被修缮与保护过程中失去了其原本的历史印记。

(二)保护的概念不明确

古建筑文物记录了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生活风貌,展现着当时时代的特征,是我们祖先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且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我们探究古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当今社会,广大民众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意识还不是特别明确,没有深刻认识到古建筑文物的存在价值,对于国家相关部门所进行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也是态度冷漠。这种心态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极为不利。

(三)修复的技法不理想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除了上述笔者所分析的整旧观念和保护认知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修复技术的水平问题。科技的进步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手段,但同时目前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又走上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度地运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借助于科技来修缮和保护古建筑文物。这样的做法将直接导致我国大量的珍贵古建筑文物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和形态,最终无法在大众面前展示其原本的风姿。

相关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除了过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来修缮和保护古建筑文物之外,更有甚者只做表面文章,针对受损大修复的古建筑文物,一些单位只从受损文物表面来进行修复,而对于古建筑文物内部的受损情况熟视无睹或者稍微修饰一番。如此这般的修复理念,对于受损待修的古建筑文物来说不仅不是一种保护,更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三、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归根结底来说,不是个人的事情。单靠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根本无法起到强有力的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作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古建筑文物的受损概率,就需要相关古建筑文物保护部门或者组织加强对社会民众观念和意识的引导,唤起广大人民群对古建筑文物的正确认知,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保护古建筑文物的社会氛围。

为了更好地做好针对大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宣传,我们应当借助于各大媒介形式来进行宣传,比如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或者经常性地举办一些以古建筑文物为主题的系列趣味活动并融入奖励机制,来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热情,让他们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实际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古建筑文物相关修缮、保护知识和理念,并将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配合各个文物保护部门,来共同做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

(二)打造科学的保护方法

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是最切实际的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手段。因此在针对古建筑文物的实际修缮和保护工作中,相关的文物管理部门一定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法。具体需要从几下几点来着手:首先,相关文物管理部门要更新传统观念,秉承“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理念,在修缮和保护中充分尊重古建筑文物的原本形态,让古建筑文物于不改变其整体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在修缮和保护中得以长久存世。

其次文物管理部门需要隔离规划,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着眼,来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最后,我们充分发掘古建筑文物的价值,让古建筑文物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强化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很重要。因此提升专业的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水平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针对当前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学校教育、在職人员的培训等,另一方面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工作,增强文物修缮和保护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是一个牵涉面广、程序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很多细节都关系到整个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工作的成败,因此广大业界同行一定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群策群力、多措并举地认真做好关于古建筑文物的民众宣传、修缮与保护的方式方法,将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珍贵的古建筑文物得以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柴泽俊.修缮保护古建筑文物应予重视的几个问题[J].古建园林技术,2011(03):12-14.

[2]赵育科,陈佩杭,石坚韧.浙江地域文物建筑修缮技术实践——以宁波庆安会馆工程为例[J].浙江建筑,2010 (03):30-34.

[3]马炳坚.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 (05):311-331+375.

[4]罗哲文.科学修复 再现辉煌──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实例[J].古建园林技术,2002(04):3-4+51.

[5]程建军.文物古建筑的概念与价值评定——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之二[J].古建园林技术,1993(04):26-30+5.

猜你喜欢
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