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7-05-24 23:40施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

摘 要: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物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呈现在眼前。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列举日常教学中的事例,体现日语学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以及需要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迫切性。

关键词:语言能力 跨文化交际 文化摩擦

一、先行研究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免会有与学生家长交流的机会,很多家长会提出,“学了某某语言,毕业了就能和外国人沟通了吧?”诸如此类的问题。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是每个人表达欲望与诉求必不可少的途径,除了口语还有肢体语言,其目的无不是为了交流。同时,思想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这一沟通、传达工具。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外国语言的人,通常被认为具有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交际的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两种不同文化碰到一起,是否有摩擦?是否相互理解?是否能达成共识?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传播工具的作用,所以说具备语言能力的人不一定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就达成交流的目的而言,交际能力显得比语言能力更重要一些。根据史兴松(2014),以中国外派至他国的商务人士473名和外国驻华商务人士317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外派适应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派能力、工作绩效的影响总体上大于外语能力对后两者的影响。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特殊的社会需求。学习日语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影响其工作绩效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对外或者外派的工作任务,因此大部分涉外企业对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相对大于对外语能力的需求。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什么是交际能力?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首次提出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即使用語言或非语言的手段进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等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说、写的表达能力和听、读等的理解能力。

如前说述,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凌驾于两种文化背景之上的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企业的要求。放眼如今的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确实有各种各样阻碍培养这种能力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一)母语负迁移造成文化摩擦

有日语学习者在受到老师指导时,下意识做出反应“はい、はい、はい、分かりました”。这是典型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误用现象,翻译成中文就是:“好的、好的、好的,我明白了。”用中文理解似乎没有问题,先对老师表示敬意、后阐述结果。但在日语中的理解却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连说三个“はい”非但不能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还很容易让人感受说话人的不耐烦情绪,或者让人联系想到说话人是个只会说“はい”的YES MAN。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切忌将母语的表达方式与所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用混,学习语言不仅是学习简简单单的音标,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背后能够传达的寓意,作为非语言研究者,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因此用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习惯表达以及风俗、习俗等要求。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日语中有“~でしょう(か)”这样的句型,可以表示推量,推测的意思。

部長:あのう、下半期の経営企画、もうできているかい?

部下:はい、昨日部長に出したんだけど、覚えているでしょう。

部长询问下属上半年经营计划书是否做好了,下属回答是,昨天已经交给部长了,您应该记得的吧。

如果只是将对话内容简单地翻译成中文的话,阅读或者听的人在理解上应该不会出现偏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作为下属,很少会对自己的上司使用这样的傲慢的说话方式。而且,按照日本人一贯的暧昧、追求圆滑的人际关系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特别尖锐地指出你的问题的。该说的人不说,该学的人就学不到,这样无形之中日语学习者的周围就形成了一道壁垒,阻碍了异文化之间交流和促进。

(二)行为和思维方式差异影响沟通的效果

多数日本的企业或是在华日资企业的办公区域,部门LEADER或者科室的负责人的办公桌都是面对大门摆放的。如果办公室内设有会客区域的话,东道主一般会面对门坐。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部门负责人应第一时间掌握情况以便调控局面。但是,在中国的会客室,往往会让客人面对门坐,以示尊敬。文化之间的差异使的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沟通才能在摩擦中实现和谐相处,在日企、国企、华日资企业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因此在会客中,如果没有能体察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让人意外的局面,那么沟通的效果很可能会差强人意,甚至仅仅因为一点点的事情,而造成合作不能达成的结局。

比如,部下向自己的上司介绍客人的场景中。按中国人的习惯,常常先将自己的领导介绍给客人,一来体现上司在组织里的崇高地位,让人心生敬意,二来适时地表达一下本人对领导的尊敬之情。但日本人的行为习惯却稍有不同,先向现场地位最高的人介绍其他人员。日本人很重视“报告、联络、商谈”的过程,让他(她)先接触到现场每个人的信息,相当于非正式的报告。

再举一个例子。日语中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是早上好的意思,而「こんばんは」则是晚上好的意思。在特定的场合下,也会在晚上使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来互相问候,比如说需要日夜勤更替的工作场合,一天之中双方第一次见面是在晚上。我们之中如果有在日本留学经验的老师,就一定知道在打工的地方,一天之中第一次见面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打招呼,所以很容易将这个信息传递给学生,造成一些理解上的偏差。

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了群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不同。作为两种文化圈重叠下的语言学习者,我们无法界定孰对孰错,也不需要用母语文化背景理解目的语文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目的语文化背景去衡量目的语文化行为,这样才能避免摩擦,得到真正的、理所当然的“理解和沟通”。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

认识到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因素之后,我们就应该想办法在日语教学中,从很多角度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教学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尝试将实际教学与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形式。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主动跨出交际的第一步。所以,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教师帮助和促进知识和意义的构建,而教材提供的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媒体可以被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形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认知。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教学的形式上,作为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接近母语的语言环境,提高學生对不同文化的感知度和理解度。向海外企业寻求帮助,为学生制造赴海外工作、实习、研修的一切机会,使得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锻炼、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在不同文化差异的情况下,更需要不断的锻炼,才能将在运用中要注意的细节更为关注并及时考虑到。学生只有通过现实的打磨、考验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本领,而非书本上的空泛的理论。

从教学的手段上,可以多多采用外教和中国籍教师配合的课堂形式。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向学生展现两种不同文化在同一空间出现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调整好自己应处的位置,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亦瑜.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6(10).

[2]史兴松.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需求[J].外语界.2014(6).P79-86.

[3]史兴松.语言社会化语言初探[J].中国外语.2009(1).P85-89.

[4]张一娟.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中的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1).P54.

[5]清水崇文.語用的側面の習得[M].多様化する言語習得環境とこれからの日本語教育.東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8.

作者简介

施蕾(1983-),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异文化间交流。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探究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