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2017-05-24 11:29姜萍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黄曲霉素黄曲霉色谱法

姜萍

【摘 要】根据相关检测发现,黄曲霉素是一种具有很强毒性的物质,一般在粮食、食用油中存在,具有引发癌症的特性。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最为严重,而且黄曲霉毒素在人们日常最常食用的粮油食品中的含量极高,其危害是导致肝脏的损害,甚至是致癌,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的污染不容乐观,所以必须加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关键词】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一、前言“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类“肝毒素”,其所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对肝脏的损害,而其损害非常严重。而黄曲霉毒素又在百姓日常最常食用的粮油食品中的含量非常高,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非常大,导致的致癌性也最厉害,所以必须加强人们日常最常食用的粮油食品中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力度。二、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概况(一)黄曲霉毒素毒性很大黄曲霉毒素的种类繁多,主要有B1、B2、G1、G2、M1、M2。它们的结构式不同,毒性与危害有较大差异。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真菌代谢的有毒产物。最为多见的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很大,易致癌,在食品中的影响与污染也最大、最广泛,所以在检测粮油食品时一定要把黄曲霉毒素B1做为判断粮油是否被严重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据研究表明,受污染的食品中最主要的种类就是黄曲霉素B1,急慢性中毒与癌变是其毒性主要的两种临床表现。(二)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又简称“AFT”,大体上由粮油食品,如大豆、小麦、谷类等上较为多见的常规寄生曲霉与黄曲霉经过一定的条件,然后滋生出来的带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类真菌毒素,除此以外,另外的一些放线菌与霉菌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以滋生该毒素,但是产生的毒素量比较少。“黄曲霉毒素”作为一种化学性的化合物,其构造上包含着一个氧杂萘邻酮(又叫香豆素)与一个双呋喃环。经过研究,至今“黄曲霉毒素”已分离出大概有二十多个种类,而最重要又最主要的是包括两大类:B类、G类。其中,B类黄曲霉毒素(AFB)是由于阳光下的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蓝紫色荧光,B类黄曲霉毒素(AFB)又可以划分为AFB1,即C17H12O6与AFB2,即C17H14O6;而G类黄曲霉毒素(AFG)主要是产生黄绿色荧光,G类黄曲霉毒素(AFG)又可以划分为AFG1,即C17H12O7与AFG2,即C17H14O7。在这么多划分的种类当中,最为多见的是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非常大,导致的致癌性也最厉害,因此,在对粮油食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必须把黄曲霉毒素B1做为判断粮油是否污染严重的重要指标之一。(三)黄曲霉毒素所含毒素及危害“黄曲霉毒素”在疾病防控领域被认为是一类“肝毒素”,其所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对肝脏的损害。目前,国际上的癌症研究机构将AFB1列为一级致癌剂,其毒性非常厉害,是剧烈性毒药氰化钾(KCN)毒素的十倍,是砒霜毒素的七十倍左右,如果长时间地摄入小剂量或者一次性地摄入高剂量都有可能导致动物内的肝脏发生多出的癌质变与急剧性的食物中毒。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把其危害做了一个形象的比较说明,他们把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效用定为10000,那么他所产生的致癌性危害将是致癌物二甲基亚硝酸毒性危害的七十多倍,是甲基偶氮苯的毒性的危害的九百多倍。除此之外,黄曲霉毒素也会引发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与其他性癌症。(四)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的污染及危害情况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污染物中,特别是对玉米和花生的污染、危害最为显著。在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是最为多见的霉菌,此菌在稻谷、玉米、桃仁、花生以及果仁等粮油粮食品里极容易滋生,通常30~38摄氏度是较适合其生长温度,湿度通常要求在80%~90%之间。还有就是,在上述食品制成品中的酱油、酒类与豆酱等调味品、饮料、食品酶添加剂等方面也含有少量的黄曲霉毒素。若用霉变了的玉米对畜禽进行喂养,黄曲霉毒素也会在动物体内进行蓄积,无疑对人们再摄入该食品时带来一定的危害,造成循环性伤害。所以,要对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加强检测,以确保粮油食品的安全及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与紧迫的。 三、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经过研究人们对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的方法大致归纳为“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生物傳感器分析法”、“和“免疫胶体金检测法分析等四种。(一)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作为最常见和主要采用的传统性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是国内规定作为检测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一个标准方法,他的工作原则为:首先提取样品,接着浓缩,然后薄层分离,完成后将其曝置于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此时观察,产生紫色荧光的为黄曲霉毒素B1和B2,产生绿色荧光的是黄曲霉毒素G1与G2,最后一步是通过他们于薄层板上边所显示的荧光来检测出其含有的毒素量。这种方法操纵简易、所耗的仪器设备、药剂等比较少,适用于样量较多的粮油食品而进行的检测。防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是,样品的前期处理工作繁杂,提取时会引起较多的杂质而造成检测灵敏度不够,影响检测的数据。(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在相关资料中,高效液相色谱法也被叫做是“高速液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和“高分离度液相色谱”等,一般采用液体的方式进行检测。在高压系统中安装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或者混合的容积所对应的色谱柱,在液体被输入系统后,各种成分会被分离开,从而在各种检测器中进行相应的检测,以对试样进行全面分析。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快速、定性的进行黄曲霉素的检测,并且检测下限较低,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20分钟可以完成黄曲霉素的检测,并将相关的毒素分离出来,检测下限可以达到每千克0.5μg,与国家提出的粮食、油等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相比,浓度低很多。但是,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的相关设备仪器成本较高,对样品的要求也比较高,事先处理的相关操作比较繁琐,如果采用免疫亲和小柱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提高检测成本。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黄曲霉素的检测,在基层部门中无法进行推广,只适用于国家或省级的相关检测机构中。(三)生物传感器分析法。“生物传感器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检测方法,他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具备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例如脱氧核糖核酸DNA、微生物、抗原或抗体等,使之和物理化学换能器组合,借助不同分子之间引起的特异亲和性进行生物传感的免疫传感。该检测方法集和了食品安全科学、生命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他们彼此之间融合渗透,构成交叉性领域。该检测方法的好处是操作简易、方便携带,不足是器材费用较高,并且该方法还有待开发完善。(四)免疫胶体金检测法分析在相关检测中,免疫胶体金检测法也被叫做金标免疫层析法,通过在抗原以内将胶体金看作是示踪标志的方式,可以了解黄曲霉素的分布情况,从而对样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一般胶体金是还原剂的作用下,氯金酸通过聚合的方式形成的具有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同时在静电作用下,这种金颗粒可以保持比较稳定的胶体状态,从而称作是胶体金。在检测过程中,碱性情况下胶体金会带负电荷,从而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正电荷基团会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作为特定的免疫反应标记物,可以将反应物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在电镜下清晰显示出来,以便于进行有效分析。例如:通过还原法使用柠檬酸三钠进行胶体金颗粒的制作,并将抗黄曲霉素其中一个素标记出来,同时在玻璃纤维上喷洒其单克隆抗体,这种素的偶联抗原和二抗鼠抗驴会分别在硝酸纤维膜上结合。最后通过切割的方式,将样本垫、胶金垫、硝酸纤维膜、吸水纸组装切成胶体金试纸,并放入到检测卡中进行检测。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检测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和快捷,可用于单份样品的检测,具有非常高的检测效率,从而在现场快速检测中应用较多。但是,通常是通过半定量的方式进行检测,作为一种快速筛查的方法。总之,以上论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以及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来源与危害,那么为了保证百姓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检测技术,并选用适合的检测方法是做好粮油食品的质量安全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 李书国,等.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综述[J].粮油食品科技,2009,(3).[2] 许菲菲,等.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10,(9).[3]朱云,徐琳娜,艾兰红,高义标.粮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4,05:4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曲霉素黄曲霉色谱法
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
隐藏在食物中的黄曲霉素到底有多毒
我国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情况及检测方法研究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关于黄曲霉素的知识点都在这儿
发霉坚果可致命 用手剥壳更安全
普洱茶中含有黄曲霉素吗
液相色谱法测定糕点中脱氢乙酸不确定度评定
远离黄曲霉毒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