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7-05-30 03:42林铭朱艺华等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

林铭 朱艺华等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基本上已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进城务工,使其与父母的时空分离,父母亲情关爱缺失,彼此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陌生人”,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畅以及缺乏自信等问题。该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与开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其相应的主题模块,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平台随时与父母、亲人以及学校、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活动,解决上述的问题;同时采用访谈与《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调查研究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关爱交流活动;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随着现代化、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发展的加速,这一群体数量还会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监护,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精神和心理问题,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领域共同研究的话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失问题是当前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以来,政府高度重视而且不断推进关爱留守儿童措施和力度。在众多关爱留守儿童的政府文件基础上,2016年国家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这是第一份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为切入点的系统性政府文件,一方面可以看出国家对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表明当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文件强调充分认识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安排和系统性的顶层制度设计。

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新技术不断融入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领域,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人与人之间交流方便快捷而且及时。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时代,在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子女随迁进城就读愿景短期内都还无法很好实现的现状下,利用信息技术架起时空链接桥梁,帮助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建立新型关爱体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是很好途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的表现

在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各种条件限制,大批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却把孩子留在家乡,他们一般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从相关文献中看到,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包括春节)都见不到父母,有一半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长期分隔两地,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见面交流,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保护,出现了许多心理和情感问题。家长们更多的是关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欠缺对孩子亲情的关怀。

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被时空隔离慢慢疏远出现的关爱缺失问题,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已经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留守儿童由于关爱缺失引发的学习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学习焦虑

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习主动性不够。因为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使他们很容易出现学习焦虑。有些留守儿童学习甚至受父母认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影响,产生“想辍学外出打工赚钱”的错误倾向。

(二)人际关系不畅

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三大部分。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同时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际关系。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其身边,留守儿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部分留守儿童会将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转为对同伴的依赖。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和关爱,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出现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孤僻、叛逆暴躁等现象。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较弱,若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行为。有效的亲子沟通可以改善和增进亲子关系。

(三)缺乏自信

留守儿童缺乏自信,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胆小自卑、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如不能大胆回答上课中的问题,对自己做的事情对与否不能准确判断,极易受同学或者其他人的影响,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大胆的想象。这些表现,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使得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許多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没有好的疏导和帮助,有些留守儿童甚至走到极端的道路,对社会产生危害。

当前,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方式主要以电话为主,仅有小部分的留守儿童通过QQ或视频与家长沟通交流,途径比较单一。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联系一次。联系时留守儿童家长更多的是问孩子“吃的好不好”等一些物质层面的问题,不懂得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间隔时间长内容枯燥最终导致互相交流时彼此好似无话可说,交流时间越来越短。另外,通过电话彼此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却看不到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记忆发生偏差,越来越“陌生”。打电话交流方式,不能够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带来的问题。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微信公众平台设计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是2012年腾讯公司为微信用户提供服务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大规模定向推送信息功能,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数字化信息,直接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同时可以实时回复用户发来的消息及设置自动回复,实现一对一交流。另外,微信公众平台还具有数据统计功能,可以查看用户基于平台活动的状况。整个操作简单易行、内容消息推送精准丰富、人际交流高效。订阅公众号了解世界已经成为现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运用研究,近几年呈现上升状态,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发现微信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四个研究方向,其中微信公众平台词频为129位列第3。分析CNKI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相关资料看出,当前对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研究主要在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高校教务管理和宣传、企业形象宣传以及技术的探讨;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主要是学科老师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如何开展教学的研究。没有以留守儿童为主题,设计开发相应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研究。

如今在农村智能手机已经比较普及,而且人们都喜欢并且会用微信交流沟通。基于这样现状,研究设计开发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为留守儿童、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和学习的数字化平台,让孩子和父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需借助网络和微信公众平台,便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好似就在一起,让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对接。

(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框架设计

留守儿童关爱缺失主要是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父母相互间的交流不畅导致。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目的是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以及学校间提供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平台,架起信息化交流渠道。通过平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减轻和消除因为时空分隔造成的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畅以及自信心不足等关爱缺失问题。有研究表明,来自家校协同教育,对子女(学生)成长最好;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协同教育通道,形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可以突破传统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弊端,更容易找到家校联系的结合点。

本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失需求为基础,融合社会角色理论和回合式操作学习策略,设计与开发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其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该平台设计了三个大主题模块,分别为“知识充电”“孩子天地”“互动乐园”,每一主题模块又包含若干子模块。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留守儿童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留守儿童还可与父母交流,解决不能见面想念之苦;家长通过平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交流;家长通过平台也可学习教育孩子新理念新知识;留守儿童和家长、学校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互动,加强彼此的感情沟通交流。

家长一方,直接关注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查看公众号发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平台的活动,发布自己的信息。

留守儿童一方,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在平台上与家长联系交流。如果没有手机,也可通过学校管理者了解家长的反馈。

学校一方,学校管理者收集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平时生活资料,并将收集到的信息整合后推送到平台上,让家长了解。管理者可直接进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将家长的反馈呈现给留守儿童,也可以将反馈信息下载后呈现给留守儿童。平台接入留言板模块,家长发布信息可以更直接,减轻管理者交接负担。

(二)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主题模块设计

1.“知识充电”主题模块:减少和逐渐消除学习焦虑

“知识充电”主题模块是家长和孩子学习成长的空间,该模块包括“教育宝典”“经典案例”“启迪智慧”三大版块。在“教育宝典”中,家长通过“家长充电”可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也可以学习儿童心理相关知识。留守儿童通过“项目学习”和“数字课堂”不但可以学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数字化知识内容,还可以参与项目学习,拓展思维和能力。在“启迪智慧”中,传递新知识新技能,介绍世界发展和社会进步步伐,拓展留守儿童视野,启迪思维。在“经典案例”中,向家长介绍留守儿童教育成功案例,分享经验,帮助家长更全面进步。例如,“经典案例”中推送了“父母难以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怎样面对孩子的内向和不爱交流”“如何满足孩子小小的虚荣心”等等留守儿童常出现问题的解决案例。总之,通过“知识充电”模块,家长学习亲子教育知识,孩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展思维增长见识。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从选取有针对性到展现形式生动有趣,能够吸引留守儿童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减缓学习焦虑。

在教育领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式多样全媒体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因此,提供基于全媒体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是提高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

2.“孩子天地”主题模块:改善留守儿童人际关系的不畅

“孩子天地”主题模块是留守儿童展示自我的空间。平台上每天提供一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缩影的信息,以便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时获知孩子的需求,全方位了解孩子在校信息,与孩子进行互动等。在这模块包括“课堂回放”“课外活动”“生活一角”三大版块。“课堂回放”展示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是数学课,也可能是语文课或其他课堂中表现。教师把留守儿童课堂表现拍摄下来上传到微信平台上,给家长下载观看。“课外活動”丰富多彩,可以是下棋、打乒乓球等,还设计了女孩天地,特别关照女留守儿童。“生活一角”展示了留守儿童在寝室、餐厅、以及活动场所不同的表现。家长通过看孩子在教室上课、在课外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景的表现,了解了孩子在校情况,知道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及时与孩子聊天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随时在身边的温暖,能缓解孤独焦虑、改善与人交往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3.“互动乐园”主题模块:增强留守儿童自信

“互动乐园”主题模块是家长和孩子交流空间。家长在“家长秘园”可以把自己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以文字或小视频方式展示,定期反馈其生活与工作的状况;同时也可以记录生活中有意义自己又很有感触的事情上传到“心情故事”中让孩子了解。孩子和家长都可以在“三言两语”中给对方留言互诉情感。家长可随时随地给自己的孩子加油打气、关怀孩子等。这样的交流模式打破了代理家长制或虚拟家庭模式的非真实局面,使孩子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而不是虚拟父母的关爱。“分享你我”中家长可以把自己近期发现的有趣故事或者开心的意见分享;孩子也可把自己开心和特别的事告诉父母,如得了什么奖、学到了什么知识、吃了什么好菜等等。留守儿童通过“分享你我”“三言两语”等模块,知道父母外出打拼的艰辛和不易之后,也能理解和释然,知道自己与非留守儿童是一样的,都有父母的关爱,能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和减少自卑。

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效果研究

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以后,得到学校教师、留守儿童和家长、社会人士关注。每天平台通过语音、图文、小视频的方式推送学习资料和展示互相交流的内容。为了让留守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为了解,特别设置每三天推送一期专辑——“校园里的孩子”,受到家长的关注和好评。但是,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关爱缺失问题?研究分别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问卷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MHT量表共有八个测量维度,根据本研究需求,选取了量表中的学习焦虑和孤独倾向两个维度的试题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孤独倾向也是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不畅的表现。

这两个维度共有25道题,学习焦虑有15道题目总分为15分,孤独倾向有10道题目总分为10分。如果测验者不存在心理问题得分3分以下,高于8分说明要对测验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此,本研究把这个量表分为四级计分制:在测量的维度上,得3分及以下者表示不存在任何问题;得4-5分的表示受测者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问题;如果得8分的表示对测试者出现的问题需要干预加以控制,不能继续发展;得8分及以上的表示问题已经很严重,必须要专门治疗。

研究在广西某农村中心校开展,该校留守儿童占在校生86%。选取运用本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亲子交流的60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发放60份MHT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另外选取15名学生个别访谈。

在运用关爱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亲子交流前后分别进行前测和后侧,比较二者的差异,并进行差异显著程度t检验。统计数据如表1、表2、表3和表4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前测平均分为7.17分,后测平均分为6.54分,前测与后测平均分相差0.63分;孤独倾向由前测的6.18分降为了5.24分,平均分降低了0.94分。通过对前后测数据进行t检验,由于t统计量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为0.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两总体的均值存在着统计意义下的显著性差异。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和孤独倾向发生了变化,说明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对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焦虑、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信心有帮助。

在问卷调查同时,研究还选取15位留守儿童(其中2个以L和z代表)和这15位留守儿童的父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地跟踪调查,开展深度观察与访谈(父亲以电话访谈为主),分析留守儿童人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变化和学习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支持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的效果。归纳15个家庭访谈结果,看出留守儿童在这几方面有较大变化。

(一)亲子关系变化

前期访谈孩子父亲们描述:“不在孩子的身边,发现孩子存在很多问题,变化得令人担忧……孩子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看着孩子愁眉苦脸时,不管怎么问他都不会告诉我们,问多几句,就发脾气……孩子在学校住宿的过程中,几乎不打电话给我们,不跟我们聊天,除非有特别的事情才打电话给我们。孩子从不愿意跟我们说他的事,孩子做错事情不愿意认错,而且很容易发脾气,不会道歉不会认错。我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愿跟我们沟通,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

运用微信公众平台交流后,孩子父亲们这样描述:“虽然我是一个农民,我看了平台上推送的文章,也有意识地改变自己以前的教育方法。在平台里看到孩子的一些信息,对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也了解了很多。他前天打电话给我了,虽然没有说多久,但是比以前好些了。希望老师们还有这个平台能够帮助我和孩子,能让他跟我多说话。”

孩子则说:“现在爸爸好些了,还知道我在学校做了什么,当我听到爸爸说以后陪我玩象棋时,我很开心。”

这转变说明留守儿童得到家长的及时关心,而且正确方法交流后,敞开了心扉,心灵得到满足。自己也愿意主动和家长沟通。孩子和家长间亲子关系满意度加强。

(二)同伴关系变化

前期观察中发现,留守儿童都较孤僻,不爱与人主动交流。即使是同班同学,Z同学见到也不会打招呼,别人与其说话,他也不理会。课间同学们都找伙伴玩,他也不加入。通过平台与父母不断交流之后,发现Z慢慢的接受与不熟悉的人交流。虽然刚开始与不熟悉的人聊天时,Z声音很小,满脸通红,但经过一段时间,Z能慢慢适应。一次课间活动中,Z竟主动加入到我们的聊天中,并且还微笑地对待我们,还能推荐唱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给我们听。

这转变说明z同学的社交退缩得到缓解。社交退缩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关爱,自身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自信的表现。在微信平台上经常放送“社交能力对孩子很重要”“积极的交友可以帮助孩子们走出误区”“积极的沟通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这类的教育宝典文章,提醒家长多多鼓励孩子去交往更多的朋友,多与同学沟通。亲人的鼓励对留守儿童转变起很大作用。

(三)学习行为变化

通过课堂、课间和宿舍跟踪观察和访谈,发现L同学一改原来注意力不够集中、小动作现象比较多、作业字迹潦草错题多、课堂不爱发言等现象,上课能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活动,并且也能回答问题,尽管还有待提高。

通过为期2个月的实地跟踪调查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有效的加强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更为了解,促进了学校、留守儿童与家长们的关系。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宣传了学校的各项活动,给家长及社会人士一个平台去了解学校的日常活动;同时给了孩子和家长们一个了解彼此的机会,加强了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改善了彼此间的关系,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得以弥补,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得到改善。

五、結束语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农村地区具体现状和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交流活动,同时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力量共同协作参与这项活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缺失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微信公众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