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

2017-05-30 12:42徐丽
大东方 2017年9期
关键词:转化

徐丽

摘 要:“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是对美的看法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主张“美是事物本身的美”,后者则认为“事物适合使用者即美”。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自在之美是尚 未为主观世界认识的美,自为之美是已被认识了的自在之美,自在之美轉化为为我之美,必须是使物自身美的潜能得以弘扬,使审美主体潜在的审美机能和意识得以发挥,使物自身的潜能和人自身潜在的审美意识融会。任何美的生成都是自在之美向自为之美的转化。

关键词:自在之美;自为之美;转化

“自在之美”与“自为之美”是两种不同的美学观,前者注重事物之自身存在的客观美的属性,后者注重事物适合使用者为美的特点。“自在之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对美的看法,即“美是事物本身的美”;[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6页.]“自为之美”则是苏格拉底的观点,他认为“事物适合使用者即美”。[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7页.]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自在之美在于事物本身具有的美,你看或是不看它都是美的,而自为之美在于创造之美,需要在自在之美的基础之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自为之美由自在之美转化而来。

一、自在之美美在自然

自在之美在于事物自身存在的美,與创造之美完全不同。人们不能随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加以改变,审美对象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美的属性,美具有客观性。《淮南子》的有些论述,可以看作是对于美的客观性的肯定。例如说: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虽廉者弗释;弊箄甑瓾,在袇茵之上,虽贪者不搏。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顾迁译.《淮南子·说山训》[M].中华书局.2009.第236页.]“琬琰”是美玉,“箄”是竹筏,“甑”是瓦器。这就是说,琬琰美玉,虽处在污泥之中,但清廉的人见了也不会放弃;破旧的竹席甑带,就是放在华贵的毡褥上,贪婪的人见了也不会去夺取。美的东西,即使处在低贱的地位,任你怎样贬低它,它还是美的;丑的东西,即使处在高贵的地位,无论如何抬高,它还是丑的。

“自然”也就是真,美在自然也就是美在真,美在无意,即保持事物的真实状态,不加作伪。真指客观的真实,也指主观的真实。自然美之真就是无意识、无目的、非功利、自发性。非刻意追求之美,为自然而然之美。梅尧臣工而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曾说到他作诗的一段故事:“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刻而成,遂为绝唱。”[ 郭绍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注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第6页.]梅尧臣写诗是很用功夫的,每每想到诗句,“或半联,或一字”,随时记在小纸片上,以备他日作诗时可用。然而他的名篇《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却是宴席上的即兴之作,并没有费多少力气,是不经意的佳作,顷刻而成,遂成绝唱,不经意写出的诗篇到成为传世佳作。

发于无意,心手两忘,天机自动,超出了原来的拟想,因而达到了高度的自然,又是高度的完美,宛然天成的美。庄周梦蝶就是求真的一种表现,因为“求真”、求“自然”是庄子对真实之美的一种追求。自然美在之其美在无为,美在贵真,美在无意而为之,天然而成。

自在之美,美在自然。“自然美”的美学内涵无外乎无意、无法、无工,可概括为美在其真。美在其出于天然,发于无意,美在事物自身,不加做作,无意而成。

二、自为之美美在创造

“自为之美”是一种相对的美,以人的主观意识所转变,美在其创造性。“自为之美”即为人所认识的美,是一种明朗、客观存在的现实形式,是美的“潜能”同人自身被激活的潜在的审美意识和机能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一种实在美,它是人类客观的实践活动的产物。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曾经说过:“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例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它们邻近的星一样,都是错乱的,只不过是所见者在心中有一个像斗一样完整的七星形状,这“勺子”的形象便是人所赋予那七颗乱点的,七星之美就美在了创造性。

三、从自在之美到自为之美

“自在之美”是事物自身所特有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审美对象,存在的是美的“潜能”,该种“潜能”尚未得以弘扬和充分的表露,“自在之美”居前,是产生“自为之美”的物质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进一步升华,是“美”这种物质的最终代表。美在于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当然,事物本身要具备美的因素,即具备美的潜能,审美主体与之发生了审美感情才能为美。因此,“自在之美”到“自为之美”的转化,即是美的生成。

从“自在之美”成功升华至“自为之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客观实践。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认识和改造着世界,实践的过程是化自在之物为自我之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化“自在之美”为“自为之美”的过程。人类的生生不息,导致实践过程的持续永恒,因而不存在无法为人所挖掘的“自在之美”。

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化自然界无数“自在之美”为“自为之美”,物尽其能、人尽其力,“自在之美”在审美主体的不断实践过程当中升华为“自为之美”。我们身心受到为我们认识的“自为之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 1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 2 ]贾涛.《味象品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3 ]顾迁译.《淮南子·说山训》[M].中华书局.2009.

[ 4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 5 ]李泽厚.《美学三书》[M].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 6 ]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第二版)[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7 ]郭绍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注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8 ] 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后进生策略
大学生外在压力的转化研究
引例浅谈导数应用中的转化策略
对小学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思考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