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路径研究

2017-05-30 05:49肖远平王伟杰
关键词:屯堡文化遗产贵州

肖远平 王伟杰

摘 要:

贵州屯堡文化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域旅游經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屯堡文化既面临着保护与传播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开发性破坏”等威胁,因此构建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未来应在贵州省政府的主导下,协调统一,明确分工,构建贵州屯堡文化元数据子库、贵州屯堡古籍文献数据子库、贵州屯堡地戏文化数据子库、贵州屯堡建筑文化数据子库、贵州屯堡传统手工技艺数据子库和贵州屯堡民俗节庆数据子库等六个数字子库,助推贵州屯堡文化区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

全域旅游;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4-0098-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4.16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东部,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使区域内山川俊美、风景秀丽。省内更是聚集了48个少数民族,多个民族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内,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中屯堡文化不仅有着形态迥异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着源自于江南汉族的文化元素,是我国汉族文化的重要分支,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一样,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在贵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今天,屯堡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开发性破坏”等威胁。如何在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经济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传承贵州屯堡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传播屯堡文化,并建立屯堡文化资源的综合数据库刻不容缓。

一、贵州屯堡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屯堡文化是多彩贵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发展融合的结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和智慧,在汉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贵州屯堡文化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并集中分布在区域内的石头村寨中。具体来看,贵州屯堡文化区位于黄果树和贵阳之间,绵延137公里,面积大约为1340平方公里,密集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与平坝县之间,其他分布在镇宁县、普定县、紫云县和黔南州的长顺县等地。在屯堡文化区中,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石头村寨,承载着明代军屯后裔耕战耕读生活的文化积淀,而其中又以西秀区七眼桥镇以云山、本寨、雷屯为主的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最具代表性。

清道光《安平县志》称:“屯堡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明洪武年间,受朱元璋遣汉制夷之命,屯堡人从江西、江苏、安徽一带调北征南,来到黔中腹地安顺、平坝、镇宁一带,在西南边疆地区屯军驻守,军民合一,并始终保持着明清时代江南故地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六百年来变化甚微。明朝军队征服南方后,湖广移民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的“屯堡文化”。屯堡人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地域文明。屯堡文化能成为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于其既有自身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因其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贵州屯堡文化至今保存状态相对完好,但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冲击下有被破坏的威胁。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贵州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屯堡文化在“堡垒”中与周边民族文化和谐共生并稳步地向前发展着,由于自身拥有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农事耕作方式和生活娱乐民俗,其文化的革新和老化的速度较慢更保留了原有的徽派建筑的风格和一些较为传统的汉族文化风俗,为保护和传承汉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活化石的模本,这也是屯堡文化能成为与齐鲁文化相比肩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贵州屯堡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下有慢慢地弱化、消逝的可能,其恶化的趋势让人担忧。

屯堡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文化空间。与屯堡文化区特点鲜明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如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民俗节庆、宗教信仰、传统美食等似乎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然而,贵州屯堡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样丰富,却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传播和利用。除此之外,屯堡人在当地坚守六百年之久,在已形成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有着众多的自身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与征战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寓兵于农的娱乐方式、适应于战争和迁徙的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等,同样是贵州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屯堡人智慧的结晶。这些无形遗产同石头建筑类的有形遗产一样,共同构成了屯堡文化。

二、

全域旅游背景下构建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铁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贵州已经迈上旅游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并在全国名列前茅。贵州旅游发展也逐步由传统旅游向“数字旅游”“创意旅游”转变升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通常也是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如我国部分大遗址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1] 在此全域旅游的视角下,建设贵州屯堡文化的综合数据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屯堡文化的数字化保存,更有利于屯堡精神层面文化的传播和研究。[2]贵州屯堡文化除了有形的村寨和军用堡垒、民居建筑外,还有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之称的安顺地戏,不仅入选了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等地,成为我国汉族民间戏剧的剧种。除此之外,屯堡的传统手工技艺也较为广泛地分布在各个村寨,如屯堡的美食制作服饰制作银饰制作军民合用的石头建筑营造技艺都是屯堡文化的精髓。此外,六百年来屯堡人“默默坚守、不忘初心”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在民族地区坚持多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更值得后代人广为赞扬和传颂。

二是进行“活”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数据库建设探索,为类似的建筑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提供参考。随着贵州全域旅游經济的逐步崛起,新一轮的旅游景区开发热潮已悄然兴起,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保护和记录我国各类文化遗产已成燃眉之急。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测绘技术(R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各类古迹遗址空间信息的搜集、记录、处理、存储、管理和分析、传播等方面有着重要优势。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层面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而我国在类似空间信息技术的处理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我国建立的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的是可移动文物的非空间数据库,而对于不可移动的文物,尤其是空间格局严整的传统建筑空间数据库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各类技术还相对落后。[1]贵州屯堡文化区是一个相对原生态的活的文化资源集中地,各个村寨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整体村寨的建设布局、民居房舍的分布特征、主体建筑的空间设计等数据的记录需要建设一个科学精细的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这将对我国较多类似的文化遗产如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海龙屯文化遗产的空间数据库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是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地缘优势,将会助推贵州屯堡文化区乃至整个贵州地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和现代电子科技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数字旅游和创意旅游逐步成为人们出游的一个新选择。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OR)技术手段,将游客带入一个真假难辨的空间内,带给游客以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建造贵州屯堡文化数字博物馆、屯堡3D数据库,从而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提升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将为全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得益于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存储,并接受用户等的有效访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有利于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飞速发展的有效信息,如游客对屯堡文化的认同感、屯堡文化各类旅游产品与服务中游客的偏爱度和满意度、游客的来源地和交通方式等等,并对目标人群进行广告宣传并实现定点投放,将会使贵州屯堡文化旅游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并真正使贵州成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三、

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不但要考虑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还要考虑到符合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共同发展进度的需要。为尽量科学合理全面地收录贵州屯堡文化各类资源的相关条目和数据,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可构建以下六个数据子库。

贵州屯堡文化元数据子库。此子库主要是用来存储各种数据的元数据,如屯堡建筑文化、屯堡民俗节庆文化、传统工艺等元数据,以方便数据库管理员管理相关数据,使用者更为详尽地学习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情况,这是基于贵州屯堡文化区是一个相对活态的文化区域的现实状况而做出的明智之举。随着全域旅游经济的稳步推动,各地景区建设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类似的村寨格局及个体建筑的变更都将增加相关数据,尤其是类似遥感影像数据的急剧增长,将会使类似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大,从而使访问、存储和管理类似的数据和文化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增添相关数据的维护成本。[1]然而,并非所有数据的访问频率都处于一种较高频度,因此将访问频率高的数据用高性能存储设备来存储,访问频率低的数据用相对较低的存储设备来存储,因此将元数据单独设子库,缓解相关数据存储和访问的压力,是建设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首要任务。

贵州屯堡古籍文献数据子库。屯堡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关于屯堡文化有关的史书古籍、方志文献、研究丛书、学术论文等内容繁多,可以根据年代远近、资料用途、研究内容、区域差别等进行分类搜集和整理,并联合各地及高校、科研院所档案馆、图书馆通过网络互联形式实现屯堡文献资料的网络互联,实现资料数据库的共享共建。具体来看,此数据子库搜集的文献内容应包含有屯堡本位资料和史料、家谱文献、地方出版物、口头文献、动态文献、实物文献、现实文献等等。

贵州屯堡地戏文化数据子库。屯堡地戏源自于明代初叶,是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汉族民间戏剧,有借以演习武事、寓兵于农之意。安顺地戏的分布范围较广,以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等县区,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都有分布。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等困境,屯堡地戏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构建屯堡地戏数据子库有着保护和传承屯堡文化典型代表的重要意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屯堡地戏仅存的不同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和记录是此子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利用数字化、可视化技术、现代传播及服务技术加快对地戏的演出流程、表演形式、艺术特色、服装道具以及屯堡文化区内的地方语言的记录、整理、存储和管理工作的步伐。

贵州屯堡建筑文化数据子库。贵州屯堡文化区内就地取材利用石板盖房是其文化的一个外显特征,这些古建筑中从明代至民国期间风格的房屋都有体现,不仅坚固耐用,又有着浓烈的防卫色彩,被誉为“高原坚固的城堡”。建设屯堡建筑文化数据子库,应当考虑到将屯堡文化区进行“整体性保护”:一是应当将屯堡内部军用和民用的建筑进行统一的采集和记录,如云山、本寨的明代古城墙、古箭楼、古巷道、民宅、古堡、庙宇等,利用现代数字空间技术对其进行记录,并可以对部分损毁的建筑进行3D模型下的复原;二是要对屯堡建筑中的建造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搜集,如房屋格局、雕刻技术、纹理图案、美术造型、建造流程、建筑仪式等等,应作为此项数据子库的重要内容进行录入;三是根据屯堡文化区不同村寨民居风格不同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屯堡地区基础地理环境数据的采集,以现代数字空间信息技术构建全区域的屯堡文化场景,展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彰显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贵州屯堡传统手工技艺数据子库。屯堡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持着汉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结合贵州当地的物产材料将自身的传统手工技艺延续至今,这源自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此项数据子库的建设主要为记录和整理屯堡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用、行”等各个方面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是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特征的制作技艺,包含丝头系腰、围腰、妇女头饰、绣花鞋等;二是便于长期征战给养而形成的各类美食制作技艺,包含主食中的糍粑、糕粑、包谷饭,到杂粮系列的包谷粑、包谷花、包谷烧、阴包谷、黄粑、红稗粑、小米粑、高梁粑、荞粑粑、荞凉粉、荞酥、洋芋欠粉、香麦面,再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鼓、糟辣子等,并注重对饮食礼仪的记录和研究;三是以雕刻、脸谱、刺绣、银饰、花灯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具体的制作工艺、图案色彩、制作流程及方法、材料选取,以及相关传承人及传习生基本状况等应当详细调研、搜集、记录和整理。

贵州屯堡民俗节庆数据子库。秉承明清江南汉族民众民俗节庆的传统,屯堡人的民俗节日活动与汉族民众节日一脉相承,同时又由于保存较为完整,与现代汉族地区民众的民俗节庆形态各异。贵州屯堡民俗节庆数据库建设应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对屯堡的此类文化空间及其背后的宗教信仰进行全方位的拍摄和记录:一是不同民俗节庆的相关活动,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七月半鬼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五月二十八敬菩萨、六月六供奉土地婆婆、“逢九上香”的习俗,以及龙王会、雷神会、马王会、牛王会等祭祀活动;二是以家族神、民间神、历史人物神为代表的宗教信仰对象的由来及形成,以及类似的宗教仪式、信仰观念等。

四、全域旅游视角下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路径

其一,继续大力做好相关文物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登记工作。目前,屯堡文化中的无形层面的文化挖掘程度还远不能满足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屯堡人自明初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迁徙至此,六百年来的所有军事、农事、娱乐、信仰等相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综合数据库中应当体现的部分,应当积极将类似的文化遗产搜集上来,为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为后世子孙传扬屯堡精神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贵州屯堡文化中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内容多样,形态各异,倘若单纯依靠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将部分资源电子化,仅仅只能从载体形式和存储格式上发生变化而已,不但不能很好地将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传承,更不能满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将有形遗产同无形遗产的的数字化记录和存储结合起来,将各类文化遗产本身同其相关联的各种载体形式的资源进行组织、加工、整理,将已列入国家、省、市等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同未列入重点保护名录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逐步构建起全文、数值、事实、图文等较全面的具有特色的数据库,才会使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本身具备较高价值。

其二,在做好抢救性记录的同时,做好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避免来自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破坏。一般来讲,遗产的破坏有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来自于各种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如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以及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造成的风化、老化等。贵州屯堡文化聚集区多位于山地,发生泥石流等地址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夏秋雨水丰沛季节。贵州“天无三日晴”的独特的自然气候也不利于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人为因素的破坏更是遗址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包含城乡建设发展带来的破坏、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破坏、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带来的破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造成的冲击与威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屡禁不止的各种文物盗掘、劫掠活动对大遗址上的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1]尤其是前四类人类活动,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化的破坏。一些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后,拆掉旧房盖新房,或者在旧房上进行的“现代化”改造,如贴上瓷砖,就明显破坏了村寨的整体风貌。[3]因此,在进行抢救性记录同时,应做好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并聘请部分建筑专家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专業修缮,“修旧如旧”且不破坏屯堡文化区域的整体风貌。同时,可以以屯堡的云山屯和本寨、天龙屯堡为中心,联合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保护屯堡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集聚地,将其保护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安顺市也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屯堡文化资源保护法规条例,将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上来,联合贵阳、毕节等地市进行联合保护,实现屯堡文化各类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保护,以在未来的全域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三,要加快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步伐。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构建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核心和关键,更是建设未来贵州文化遗产数据库的中坚力量。整体来看,综合数据库的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较强科研能力和整理加工文献信息能力的图书资料员,还要培养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数据库技术精英人才,更要培养熟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那么,积极做好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一是要充分调动相关屯堡文化文献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手段,如进修、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形式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数字资源的制作、收集、整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只有建立起一支高效务实能干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为保护和传承贵州屯堡文化发挥应有的聪明才智。

其四,在省级和地市级政府的主导下统筹规划,加强屯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实现辖区内屯堡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贵州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远非地方政府中的一个部门和部分高校的参与就能实现,而应当在贵州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安顺市政府具体操作实施,统筹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国土局、规划局乃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资源,明确分工,协同创新,实现区域内屯堡文化资源综合数据库的联合共建共享。如屯堡文化资源丰富的各个县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区域文化、馆藏资源和服务特征,利用搜集难度低、可达性强等优势,依照综合文化数据库的分类子库建设自身的分类数据库,然后各分类数据库通过联网的方式形成系统的、有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互补和数据共享的目的。在资源共享网络体系的建设中,同时要加强数据采集与存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由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是数字资源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但直接影响屯堡数字资源的使用效果,更决定着屯堡文化数字资源的应用前景。因此,在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建设程序中,有必要对建库所用的处理软件、数据库结构、信息内容表达、录入数据格式和字段的定义、分类等统统给予统一化的界定,并充分考虑未来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用户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协调统一,规范建设标准,才能为全域旅游视角下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其五,运用多种现代化数字技术,分别记录及处理不同的文化遗产资源,并适时建设贵州屯堡文化数字化博物馆。屯堡文化是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样化的数字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和保存贵州屯堡文化,在建设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的同时,构建贵州屯堡文化数字博物馆,不仅有利于广大游客认识和了解屯堡文化,更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并吸引游客前来贵州实地体验屯堡文化的奇特与厚重。针对屯堡文化中的军用及民用建筑资源,应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测绘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在屯堡古建筑、古街道及各类古迹遗址进行空间信息的搜集、记录、处理、存储和管理工作;针对屯堡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当利用数字化采集记录手段,包含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再现、复原成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化格式,为全域旅游中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针对屯堡文化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真实感角色生成技术、动作绑定技术、场景生成技术等情景建模及行为控制技术再现屯堡文化的三维场景,利用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语义Wed技术、知识可视化技术等等可视化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动态调度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传播与服务技术,再现屯堡文化的完整全貌,给观众提供一个多媒体交互性操作平台和真实逼真的虚拟场景。[4]

参考文献:

[1]卢岚,刘牛,刘兴权.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设计[J].新型工业化,2016(4):22-26.

[2]吕燕平.安顺屯堡数字化建设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2):1-4.

[3]顿明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贵州安顺云山屯及本寨[J].城市规划,2006(9):34.

[4]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9-55.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屯堡文化遗产贵州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安顺屯堡地戏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屯堡人的春节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屯堡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