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05-30 10:48毛胜
邓小平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水青山

毛胜

摘要:习近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揭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系统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辅相成,把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是强调两个“清醒认识”: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是“两山”双赢: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再次是两个“最严”: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3-0024-10

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习近平就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当地实际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特别是深刻揭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系统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辅相成,把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两个“清醒认识”: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两个“清醒认识”的重要论断。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正确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依据,准确把握“绿水青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些论述体现了习近平的历史眼光、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一)“绿水青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不少地方和领域的粗放型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的问题日益显现。近年来,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群众要求保障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等的呼声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强调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很早就意识到“绿水青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接受《中国环境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福建实施生态省战略,就是要经过20年的奋斗,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人居环境优美舒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使福建形成“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担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习近平一如既往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2004年3月,他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努力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显然,这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浙江的具体落实。2004年4月,他进一步指出: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和谐的发展最终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建设生态省是浙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2005年8月15日,他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更是鲜明地提出: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认识这一点,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把“绿水青山”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短板”所在。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为了解决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习近平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2016年8月,他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这告诉我们,只有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二)“绿水青山”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態基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1980年3月5日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也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后代那里借来的。”这两句质朴的话,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任何人都没权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对此,习近平多次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这句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早在2002年6月,习近平接受《中国环境报》等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福建建设生态省的决策,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对全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生态建设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强调生态环境已成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浙江经济大省、出口大省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落户,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2005年5月,他还专门指出浙江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强调“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否则没法向后人交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2013年4月,他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依法严格保护森林,“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2014年3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我国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高分贝的警讯已经发出,部分区域已出现水危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全党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定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绿水青山”是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应尽的责任

地球很大,也很脆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在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出现森林消失、湿地退化、全球气候变暖等严重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安全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向来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

早在2003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放眼全球发展,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阶段”认识论:第一阶段是“只要经济,只重发展,不考虑环境,不考虑长远”,也就是“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第二阶段是“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甚至“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建立在对他人环境的损害上”;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将环境保护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依据这样的分析,习近平提出我国在发展战略上,必须坚持三条路径:“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能走西方国家早期向外掠夺资源的道路;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不能走建立在大量占有资源基础上的西方工业化道路;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行动纲领的执政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深刻阐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规律,并依此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2013年7月,他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致贺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的共同挑战。中国将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交流合作,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了全球生态安全,中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并向国际社会承诺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与支持。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5年工2月工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高度评价中国作用,认为中国对《巴黎协定》的达成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2016年9月,习近平同奥巴马、潘基文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并在致辞中强调“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两山”双赢: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特别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3年9月,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就这个问题更加鲜明地回答:“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句质朴的论述,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全面把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辩证统一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努力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两山”的双赢。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首先要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片面理解和追求“人定胜天”。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理念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还要认识到,如果说人类社会最初的发展更多受环境所决定,那么今天“环境决定论的主题已基本上被人与环境模式的出现所取代”,这种模式普遍展现为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大,以及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对人类供给的枯竭。

2004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指出,生态省建设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所以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并让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在全社会扎根,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06年3月,他进一步指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虽有矛盾,但可以统一起来,并将其“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了与地方发展导向、生产力布局、政绩考核、财政政策等发展理念的不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要求树立和落实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为实现“两山”双赢提供了遵循。2013年工2月,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2014年3月,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2016年8月,他在青海考察时更是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最大的潜力就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必须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高消耗的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犹如“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无异于“缘木求鱼”,关键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存共赢。

2005年1月,习近平就提出在浙江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思路,做到“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既要使“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又要使“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6年9月,他进一步强调要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通过科技先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回应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全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9月,他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再次表示:“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更加明确了“两山”双赢的重要任务和实践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各地方、各领域的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比如,他2016年工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就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紧接着,他又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求“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实现“两山”双赢确非易事。这必然要求群策群力、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特别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统筹规划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態环境保护的新格局。

2003年7月,习近平围绕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任务,提出要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并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等“五大体系”。2006年3月,他在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建设生态省要做好各方面的相结合,强调要抓好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各方面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1月,他就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2014年2月,他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就大气环境治理问题指出,要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聚焦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四大重点领域,集中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措施”。

三、两个“最严”: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涉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知之非艰,行之唯难”。基于此,习近平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两个“最严”的重要论断。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他还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些论述表明了习近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凡是普遍存在或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在于制度的缺失。面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扭转“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特别是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筑牢生态红线。

为了解决有制度可依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习近平还深刻指出,生态文明体制不健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必须“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样一来,就可以切实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除了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还在于法治的缺失。要根据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切实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完备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尤其要加强和完善能够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就是要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作为等突出问题,尤其要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公正司法,就是要改变环境保护案件取证难、诉讼时效认定难、裁决执行难等问题,尤其要增强环境公益诉讼的比重。全民守法,就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两个“最严”落到实处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用制度管人、按法规办事,实现“两山”双赢、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才能变成现实。

首先必须从政治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只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局部的工作,而不是作为全局性的要事来抓,有的甚至仍然片面追求“金山银山”,只把“绿水青山”当成文件上的口号。这必然导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思想不自觉、行为不主动、措施不得力。只有把这错误认识纠正过来,才能把制度和法治落到实处,才能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治国理政蓝图,强调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仅仅作为经济问题”,必须认识到“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其次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放在突出位置。不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可以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2013年9月,习近平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明确表示,要去掉GDP的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2016年1月,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2016年8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人负面清单编制实施办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并有针对性地强调:“编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人负面清单,对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意义重大,要“强化省级党委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重点评价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总体情况,考核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最后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越積越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领导干部“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式的目光短浅、不负责任。所以,必须强调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做不到这一点,制度和法治就难以落到实处。作为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在生态文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必须时时处处考虑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双赢。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唯有如此,才能起到严肃规矩、警示后人的作用,才能营造苦干实干、久久为功的局面。

(责任编辑:付国英 王丽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