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的研究与实践

2017-05-30 13:06李斌
安徽农业科学 2017年36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李斌

摘要通过对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宿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多年合作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师资培训和大学生实践、实习的调查,总结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是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组织规划,打造基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加大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建设,创新产学融合方式和项目推广途径。基本成功经验是校企双方齐力推动,扩大宣传增强引力,注重理论实践结合。对当前共建合作基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6-0244-03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S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nd Su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for many year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new farmers,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ships. The model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is summed up to jointly formulate the base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planning, build the base “double teacher” structure teaching team, increase the base experimental training site construction, innovate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tudy and the project promotion way. The basic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that both sides of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promote each other, expand publicity, strengthen gravity,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 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base.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ining base;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宽办学渠道,构建与教学相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手段。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学院和基地的实际,结合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农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共同研讨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合作基地当作实践课堂,加强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适应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的基地管理制度。坚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单位培养人才,推进科技示范园的文化建设以及进行科技咨询与研发。建设一批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场地、设施,通过加大对合作基地的投入,培育和不断增强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新模式,解决资源和市场两大因素对宿州市及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用现代发展理念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引领和提升农业,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共建单位基本情况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宿县农校,始建于1950年2月,是一所以农科为办学特色、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性普通高职院校。学院占地51 hm2,现有各类在校生5 000多人,设有农艺系、动物科学系等8个教学机构和成人教育学院,其中农科专业中有省级教改专业1个、示范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学院是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合作组织培训基地,安徽省中职骨干教师(农科类)培训基地,宿州市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年均培训各类人才6 000人左右。学院拥有农业部农业特种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率先开展职业农民认证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工作,已认定6 000名职业农民,培训青年农场主500多名,受到农业部和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好评。

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始建于1995年,2002年5月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10年3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基本建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基地,先后还被授予“全国农业引智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安徽省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是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产学研基地。示范园以紫芦湖园区为核心区,以全市各相关基地、龙头企业为示范区,以相关种养大户为辐射区,采取“园区+合作社+基地+品牌”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通过产业链接、科技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实现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三区联动。园区已建立了种苗繁育、良种繁育、农业科技孵化等核心区800 hm2;建立脱毒甘薯、马铃薯、瓜菜、水果、农作物良种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个,面积8 000多hm2,带动农户6万余户,园区的示范、辐射效果十分明显。园区还承担国家、黄淮海和安徽省玉米、小麦、油菜、旱稻等作物的品种区试,参试品种300多个,已筛选出大批优新品种在省内外推广。目前种苗繁育是园区的主导产业。园区种苗繁育中心年繁育各类种苗2亿株,其中瓜菜嫁接苗1 000万株,是安徽省最大的瓜菜嫁接种苗繁育基地,建起了农作物种苗专业电子商务平台,把种苗生产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主导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多年来紧密合作,实行紧贴行业服务企业、产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共同参与专业调整和课程开发,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012年以来安排学生顶岗实习450人次,教师实践锻炼60人次,共同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362人,阳光工程、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农技人员等培训4 800多人,学院协助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做好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80余次,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员9人。

2“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

2.1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组织规划

學院和宿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同负责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和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筹集基地建设经费;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培训基地建设和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教师、顶岗实习、学院培训、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结果评定、技术培训等方面积极配合;加强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总结基地管理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承担企业生产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办法与途径,提升基地的功能与水平,建立基地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

2.2共同打造基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现有双师队伍基础上,充实提升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一方面,聘用行业专家、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做兼职教师,提高待遇,3年一聘期,动态管理,使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占专业师资的50%;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创新教师队伍的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实行专职教师实践轮训制,充分参与企业一线实践,实现教师知识结构与企业生产充分接轨[1]。基地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每位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一次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到企业锻炼不少于60 d。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

2.3加大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建设

更新、增加实验实训设备,扩大实验实训场所面积,提高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率,建成一个示范型植物工厂和组培快繁工厂,为师生进行植物环境控制、种苗生产快繁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提供硬件设施。并以此为示范点,结合教学、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培养并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同时向周边市(县)培训和推广组培快繁技术。将基地培训、实习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从机制上把培训实践与农业的生产需求、科技开发紧密结合为一体。加强与培训基地的全面协同,共同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召开培训、实习研讨会,为提高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建成综合性校企合作综合实训基地。

2.4创新产学融合方式

一是现场实践操作,亲身感受农业现代技术。学员通过在示范园的培训学习、顶岗实训,现场在工厂化育苗车间操作、实习,了解了种苗繁育的全过程,让学员在参与中感觉到有所思、有所得,愿意学、愿意做,不断提高各种技术问题的本领,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大调动了学员们从事农业的兴趣,激发了学员自主创业的激情。例如:为打造安徽省乃至全国最大蔬菜育苗基地,2014年安徽省无籽西瓜协会多次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农委协商,要求对宿州市有创建育苗基地的返乡农民工进行育苗基地建设的有关知识培训。为此,农业科技示范园专门开设了一期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创业培训班,100多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培训,这期培训班使返乡农民工交流了创业实践,开阔了视野,激发靠技术创业增加收入的热情,近一半的学员成为宿州本地西瓜种植大户,成为示范园种苗忠实消费者,为宿州实现育苗标准化、工厂化,打造全国最大育苗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二是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为拓宽学员视野,示范园不仅组织学员参观了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育苗车间,而且在市农委相关科室组织下,不远千里带领学员赴外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让学员拓宽了视野,看到了不足,了解现代农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学员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合作自编创业培训教材内容丰富实用,学员爱不释手。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本着为学员贴心服务原则,市示范园与职业学院按照学习流程精心编纂学习教材,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结合地方实际,针对性强,学员爱不释手,有的还特意请求为家人带一本[3]。

2.5创新项目推广途径

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学院和基地的实际,结合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入手,积极实践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培训基地当作实践课堂,结合基地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顶岗培训、实习实训,使培养培训、实训内容与科学研究和行业生产实际结合更为紧密,从而发挥学院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作用。

3基地共建成功经验

3.1学院企业重视,齐力推动,氛围好

职业学院高度重视,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培训方式,强化管理措施,力争培训质量和效果有新的突破。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把近50%的培训任务和70%左右应届毕业生安排在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实行集中培训、观摩学习、技术对接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培训成效。示范园更是精心组织,不仅在学习、实践实习上聘请省级专家等做好技术保障,还加强了宿舍、食堂管理,降低费用,提高标准,为学员提供物美价廉的住宿条件。

3.2扩大宣传,增强引力,社会影响好

校企合作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实践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公益活动,为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了解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学院和示范园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新型农民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和大学生对培训、实习效果满意的占88%,一般的占12%,认为所学技术很快用上的占80%以上。

3.3注重理论实践结合,培训到位、效果好

3.3.1

在培训师资上,坚持专家和乡土人才相结合。把充实师资力量作为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措施,从全市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教师,专门成立了一支由专家学者、乡土人才组成的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重点安排有经验的“土专家”上台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示范园在农民培训中集中授课教师聘请多样化,即聘请高校教授讲解最新理论观念,也邀请职业经理人传授创业经验,更有土专家及成功学员的现身说法[4]。如示范园安排埇桥区桃园镇农民邢前进介绍年育苗140万株成功发展经验,栏杆镇农民王成华介绍从打工仔到成长为育苗老板的经验,大大调动了学员们的创业意识,激发了学员创业的激情。

3.3.2

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技术授课与互动示范相结合。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在保证授课内容符合农民需要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现场互动、示范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员动手、动口、动脑,使学员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掌握实用操作技能[5];注重互动式培训,在集中培训时安排一定时间让教师和学员互动,解答学员关心的问题,或召开座谈交流会,交流各自发展经历,取长补短,借鉴经验,让学员参与到培训中,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3.3.3

在培训内容上,坚持集中培训和考察学习相结合。把考察观摩点作为“第二课堂”,为学员观摩学习提供示范样板,使学员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的过程,增强创业意识,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市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组织5批1 000名学员到凤阳小岗村、埇桥区夏刘寨村、市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地考察学习。

4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科技示范园逐渐被城市蚕食,发展空间小

随着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曾经远离市区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现在已成经济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周边耕地商业开发过度,没有了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条件[6]。因待遇等原因,示范园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因缺乏人才和资金不足,造成示范园发展缓慢、科技创新薄弱、单一品种规模小、龙头企业少或没有,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而使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显著,进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4.2学院学生参加基地学习兴趣不浓,被动学习多

农业一直是弱势产业,比较效益差,从事农业生产更是风险大、见效时间长、效益低,社会认可度低,还没有成为体面的职业,很难得到现在大学生的青睐。为了得到“薪水不低,无需日晒雨淋”的好工作,更多大学生实践、实习时转向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动漫产业等,实习生源逐年减少。

4.3示范园实习内容单一、可操作性差

示范园最核心的技术优势也是最有效益的是工厂化育苗,需要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稳定的庞大的客户群,大学生和参训农民对此往往心怀敬畏,财力不足,不敢想,没有销售渠道,不敢做,往往形成学习时激情满怀,过后趋于平淡,实现不了培训预期。

4.4校企合作发展前途不明

目前新型農民培训机构需通过政府招标采购,职业学院作为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有时不愿参加新型农民培训机构遴选招标,不能独自承担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虽然有一些培训机构愿意与学院合作开展培训工作,考虑到培训效果、质量,职业学院往往都拒之门外。2016年职业学院将停止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校企合作在新型农民培训方面的合作即将终止。仅仅学院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多练,因人数太少,没有效益,示范园也无法承受。

5共建基地的建议

5.1校企进一步合作,异地新建示范园区

双方加大合作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利用土地置换、商业开发等途径,选择交通便利、环境条件好的地区重建宿州农业科技示范园,扩大面积、增加内容,抓好软硬件建设,更加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成化发展需求[7]。在继续抓好工厂化育苗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建设。

5.2强化学生教育,增强学农的兴趣和信心

广泛开展学生现代农业知识教育,宣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邀请宿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企业等到学院办讲座,以自身从事农业成功的典型事例现身说法,增强大学生从事农业的自豪感、自信心。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广阔的田野中实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5.3示范园结合地方实践,积极开拓开发周边市场

示范园应加大科技辐射作用,设计研发适合宿州地方气候、自然条件的高新农业技术。积极与工商资本或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在乡镇基层建设日光温室等设施,以低价有偿引导鼓励学员从事种苗繁育,建立遍布各地的育苗分支基地。示范园积极利用互联网或与物流、加工企业合作,向学员订单生产西瓜、蔬菜等,消除学员销售的后顾之忧。

5.4农业院校要适应时代改革发展,主动接地气

在当前农业院校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校要顺应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主动改变自高自傲的形象,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争取新型农民培训、“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名额指标,继续发挥高校专家智力密集、示范园技术优势,为现代农业培训新的建设主力,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现代农业,为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庞宇晖.培养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J].中国冶金教育,2008(2):46-47.

[2] 韦艳.高职院校创办会计服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6.

[3] 崔改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6):103-104.

[4] 王贵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52-53.

[5] 刘庆华,黄朝川,王傲冰.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33-135.

[6] 李占军.中加荷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比较与借鉴[J]. 成人教育,2010,30(7):94-96.

[7] 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31.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