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启示

2017-05-30 21:26王力岳楚炎
邓小平研究 2017年2期

王力 岳楚炎

〔摘要〕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需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包含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还积累了如何有效学习、自觉运用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即“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离开了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解决了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学习型政党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2-0104-08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领悟上,而且还表现在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问题上。具体而言,一是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精髓是实事求是。二是在他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多次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错误和弯路,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坚决反对以假马克思主义封闭、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反对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左”倾教条主义之实、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做法。三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邓小平曾多次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就是要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他力倡和践行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决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等思想观念的束缚,直面中国现实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当改革触及传统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和公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时,他毅然依据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突破计划经济和公有模式,推动中国改革摆脱“一大二公”传统思维和体制的束缚,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典范之作。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观方面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现实启示。一个政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的反应力,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础是全体共产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基本理论,而要想使每一个党员做到会学、爱学、真学,需要重点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为什么学”解决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能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体系庞大且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多种理解,这就需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何学”需要正确的方法,解决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的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学习、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和理论指导。

一、“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1〕——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学习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学习的升华。一种思想体系值得信仰且能够让人信仰,首先是其本身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及理论魅力;其次是需要对该思想体系的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从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这些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让共产主义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首要的前提是自觉地、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主要著作,始终保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同和深入理解,真正领悟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精髓和思想魅力,才能建立起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除此别无他途。邓小平在法国、苏联留学期间,特别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研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一个政党如果缺少了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这个组织就会失去生机活力和凝聚力,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就会在困难和风险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凝聚全党力量排除艰难险阻的动力之源,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之基。正如邓小平在1985年9月2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中谈到马克思主义时所说:“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2〕正是因为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度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重重难关,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及时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把中国引领到富强、民主、文明之路。“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3〕鄧小平通过学习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并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毕生信仰和精神支柱,正是这样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他度过人生中的重重难关。在73岁复出后,仍然坚守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为人民奋斗终生的信念,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借助于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员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支撑无数共产党员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背叛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党员面对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面对敌人的利益诱降和丧失人性的肉体折磨,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不变节出卖党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强大的革命动力就是源于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同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对新生政权的威胁和觊觎,不畏艰险和困难,排除各种干扰,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结果的历史证明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支持邓小平度过个人和国家危难的精神动力。即使在人生遭遇巨大挫折和误解而深受迫害时,他也未曾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由学习而信仰、由信仰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充分表明,要想使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上入党,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通过认真学习,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实践特征,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6〕。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今出现的一些党员干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消极腐败等问题,其深层原因就是这些党员身在党而心不在党,理想信念淡漠、精神支柱崩塌。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特别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7〕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物质生活资料比较充裕,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愉悦,羞谈理想、缺少信仰、媚俗似成时尚的今天,重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人就会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努力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如果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自觉坚持、孜孜以求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处理任何复杂问题。

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8〕——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

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之后,“学什么”的问题就成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关键。也许有人会质疑“学什么”不是问题,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现成的理论成果,这难道还需要什么挑挑拣拣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成果存在正误之别。如果我们选择了存在错误理论观点的著作,或者学习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中摘抄的语录;或者断章取义,只拿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不顾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指导实践,则不仅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还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如造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大失误的高度计划和集权的经济体制模式,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拿来了生产资料实行社会占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结论,却忽视了他们当时得出这一结论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20世纪的社会主义都诞生在生产力不发达乃至极其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认识到生产力不发达问题,却因盲目追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给整个社会主义运动造成巨大灾难。所以,回顾历史,“学什么”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有选择、抓重点的学习经验为“学什么”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邓小平所讲的“精”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现实问题的真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被曲解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需要区分正误,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挣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上,这为“学什么”提供了重要前提。

在拨乱反正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强调要重新确立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但我们坚持什么样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需要搞清楚。因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不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是不断实现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种就是把中国革命和建设带入深渊的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9〕这个科学体系不包含个别错误的论断,及那些历经实践检验错误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理论。无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他们都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必须进行分析和界定,并及时剔除那些错误的理论和言论,而不是抱守残缺。邓小平反对在“文革”中盛行一时的背诵“毛主席语录”的做法,他认为语录孤立地摘引了毛泽东的话,“这一句,那一句,有些还是假的。即使是真的,还应看是在什么条件、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的,随便用到别的地方也是不对的”〔10〕。在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后,邓小平经过认真思考把毛泽东所犯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是历经实践检验正确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对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和对正误毛泽东思想的区分,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在近百年的歷史上,中国共产党曾开展过多次大规模学习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活动,这对于提高党的整体理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的许多学习内容需要认真斟酌,特别是学习了大量经过苏联共产党加工的马克思主义,有些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未经实践检验或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已经出现了巨大偏差的错误理论和方针政策,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整风学习的主要内容。如高度计划和全民所有制等已经在经济运行中出现问题的经济体制理论还是写入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被毛泽东拿来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著作来学。所以,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正本清源,明确学习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按照邓小平的体会,共产党员首先应该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时的重要篇章。按照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逻辑线索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应当学习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这些论著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同时,还可以提高党员干部辩证认识“资本”的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共产党员不仅要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要及时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常识,善于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发达国家的科技动态、理论动态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改革开放初期,在谈到选拔年轻干部充实领导岗位、解决干部队伍老化问题时,邓小平曾多次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要多读点书,多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当今世界知识生产和传播途径借助于互联网变得愈加广泛且迅捷,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及时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方向,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1〕——解决了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在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之后,为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与用的辩证统一,必须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这对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提出的结合自身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为“如何学”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学习实效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克服保守主义和本本主义”〔12〕,这是邓小平自己始终坚持的学习观,也是他向全党发出的学习倡议。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闭幕式的讲话中,针对当时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要不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3〕就是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善于从实践中学,并及时把实践经验凝练成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善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邓小平在思考如何对待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指出不仅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且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14〕。邓小平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断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等上升为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为高效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如在反思二十年“左”倾错误时,邓小平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1957年开始的二十年“左”倾错误实质是一味追求以运动的方式变革生产关系,意图通过大集体、大合作社的生产方式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以与大工业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造处于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农业经济时代的中国,违背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在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以此回击那些把发展经济作为“唯生产力论”的教条主义论调。事实上,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存在两种对立的方法,一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二是教条、僵化、本本的方法。前者是科学的态度,是能够有效指导中国实践的学习态度;后者则不顾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照搬照抄的懒惰学习态度,是有可能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灾难的态度,必须克服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学习马列主义不是学个别词句和结论,而是善于从整体上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并以此作为方法论和指导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学来的理论作为饭后谈资或炫耀的本钱。

第二,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中国问题是邓小平学以致用的突出表现,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改革开放后,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邓小平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一百多年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半个多世纪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人们还未真正弄清楚,在一时无法解决的前提下,他以其擅长的辩证思维明确告诉大家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年困扰党的社会主义和富裕的关系问题,消灭贫穷得到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一致认同。在邓小平看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长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就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依据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作出的结论,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进行生产等视为不可移易的准绳,无视各民族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以苏联社会主义为标杆,强行推行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模式,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巨大的灾难。邓小平在1989年5月会见戈尔巴乔夫时直接谈道,“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5〕。改革开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但绝不需要本本,更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结论和词句,而是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邓小平在反思二十年“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时,重塑“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挣脱教条主义的束缚,赋予其解放思想的内涵,这体现出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创新的理论自觉。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和创新的结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值得中国共产党继承的宝贵经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强烈的实践特性和时代特性。邓小平善于运用中国的语言言说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让人很快就能领会,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是坚定的信仰使得邓小平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自觉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开放是一项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邓小平因此多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我们党需要既熟悉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政治家,更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政治家,“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 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6〕。

邓小平信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典范价值,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如果八千多万共产党员都能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真正信仰共产主义,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能够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将更加强大、执政地位也将更加牢固,这样就可以积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2〕〔3〕〔4〕〔5〕〔8〕〔11〕〔13〕〔14〕〔15〕〔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173,190,63,63,382,191,146,382,291,14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7〕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

〔9〕〔12〕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1,153.

〔10〕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9.

(责任编辑付国英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