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研究

2017-05-30 10:48林岚涛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双一流

林岚涛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工程”,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的重要措施。如何认识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系统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建设,也是全国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摘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排名、英国QS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ARWU等排名,结合“双一流”建设工程,对四大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为中国大学奔一流提供指导。

关键词: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5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001-1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01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文件,方案明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目标,使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世界一流前列。双一流建设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有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有显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工程,是继国家985工程①、211工程②、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③之后,新一轮更高目标的大学建设工程。这一政策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远景目标,打破原有的重点建设目标门槛的限制(如14家国家协同创新中心、39所985高校、112所211高校、76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等),使更多的高校赢得新一轮的发展机会。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围绕“双一流”工程,许多大学都在围绕“综合型”或“特色型”思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国际知名大学”,推动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地位也在上升,若干所大学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2015-2016世界大学排名,前八百强名单中,中国内地上榜37所,港澳台上榜31所,其中北大、清华进入TOP100。根据QS2015-2016世界大学排名,在全球前六百强名单中,中国内地有30所大学上榜,其中北京7所、上海6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进入TOP100。

从上述两组指标来看,若按通行的综合排名来认定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校数量相对较少,与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仍有不小距离。

如何看待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如何设计“双一流”的建设路径。根据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2月3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不能‘自拉自唱。我们不迷信‘大学排名,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确实需要有一个标准”。本文选择USNEWS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排名、QS排名和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排名全球四大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参考,分析和解读世界一流大学的支撑条件,寻找和思考建设路径。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是指在学术上拥有崇高声誉、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领导者,培养出享誉世界的各行各业领袖,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都必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独立的大学精神,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里以2015-2016年四大榜的数据为例,对“世界一流大学”加以说明:

(一)2016 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注:2016 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5—2016THE世界大学排名、2015—2016QS世界大学排名及2015ARWU世界大学排名均为2015年11月发布的数据。Top500院校前10名中有8所美国大学、2所英国大学;前20名中,有16所美国大学、3所英国大学、1所加拿大大学(见表1-1)。

ies/rankings?int=a27a09)

(二)2015-2016泰晤士高等教育

THE世界大学排名前10名中有6所美国大学、4所欧洲大學(其中3所英国大学,1所瑞士大学);前20名中,有14所美国大学、4所英国大学、1所加拿大大学、1所瑞士大学(见表1-2)。

与USNEWS榜单相似的是,二榜单离差分布的现象较为一致,评价结果趋同。不同的是:欧洲大学多占了2个名额,而北美大学(这里仅指美国)少了2个名额。说明在TOP20这样的范围内,竞争很激烈,一流大学具有十分相近的实力。——同时,这也反映了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差异性。

(三)再看2015-2016 QS世界大学排名

TOP10中有5所美国大学、5所欧洲大学(其中4所英国大学,1所瑞士大学);前20名中,有10所美国大学、7所欧洲大学(其中,5所英国大学、2所瑞士大学)、3所亚洲及大洋洲大学(其中2所新加坡大学、1所澳大利亚大学)(见表1-3)。

这个排名不仅与其他排行榜不同,而且与QS以往的排名也有不同。2010年以前,QS排名与THE排名为一张榜单,联合发布排名,而目前对比两张榜单,可发现有很大不同(见表1-4)。

THE排名是北美占3/4、欧洲占1/4的结构,美强欧弱,其他洲在顶尖大学中不占有位置;一流大学资源主要集中在欧美,其中美国又遥遥领先。

QS排名则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在最近五年:欧洲的占比增大了;亚洲与大洋洲的学校实力上升很快,在TOP20里面占到15%。数据说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在亚洲与大洋洲成为共识,而且建设正在提速,成效也很巨大。

(四)2015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10比较

有8所美国大学、2所英国大学;前20中,有16所

美国大学、3所英国大学,1所瑞士大学(见表1-5)。从地区分布占比结构情况看,比较接近USNEWS,而与QS排名和THE排名差别略大,特别是QS排名本身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

排行榜中有一些“不能或缺”的大学,在四张榜单的TOP20中都有它的位置,可算是“全能王”。它们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11所,超过了50%。这些大学又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全能型的,如哈佛、剑桥等;另一类是偏理工、学科型的,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这说明各榜单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既充分考虑到了大学间的差异,又进行了很好的归一化测算。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评价和建设目标的提出

(一)大学实力的研究评价

大学排名是指在追求卓越的理念指导下,根据研究机构开发设计的一组质量指标,并将其作为划分标准。采用数学方法,对大学(university或college)的质量水平与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或学科单项评价,是依据评价结果排出名次或等级的一种社会评估方式。

USNEWS是1983问世,由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出的大学排行榜,当年首次推出全美大学排名,至2014年之前都是做全美大学排名,这被看作是世界大学排行的发端。

USNEWS自1983年问世后每两年发布一次大学排名,主要面向本科教育的院校;1987年后改为每年发布一次,并开始涉及研究生教育,这是第一个变化节点;2014年,USNEWS首次对全球大学进行排名。当时针对的是全球49个国家(地区)的前500所大学,2015年扩展到57个国家(地区)的前750所大学,这是第二个节点。目前,USNEWS分为按综合排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标体系和按学科排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标体系

THE和QS从2004-2009年,一直是联合发布大学排名,到2010年终止合作,成为两个独立的榜。以上两个排行榜对各自的排名方法、采用的指标及相关权重均进行了调整。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研究发布的,2003年首次问世,每年公布一次。该排行榜原先是一个国家级的研究项目。ARWU的指标设计较多地选取能突显大学的学术和研究质量水平的指标项,重点是放在科研方面的获奖人数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定量指标上,以便于在全球高校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性大学的实力差距。这也使得ARWU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二)国内大学建设目标的提出

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围绕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面对新世纪科技革命挑战的要求,国家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目标,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时期:

一是江泽民时期,提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当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水平大学”(211工程)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两个层级的建设目标。特别明确了:到2020年前后,形成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若干所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批学校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跃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请特别注意这里面的一些关键词:一批、国际先进水平、学科;若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批、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些表达是很有匠心的。当时尚没有提出“(世界)前列”和2020以后的时间表,这反映了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

二是胡锦涛时期,211工程和985工程为2011计划取代。在2011年提出2012年实施的“2011计划”,侧重点是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一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通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起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新优势。——着眼点还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只是更注重内涵發展,明确靠创新提升实力,学术建高地、创新求发展。这不仅明确提出向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靠拢,而且影响到后续政策的制定。之后政策的连续性,反映了胡锦涛时代政策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三是习近平担任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之后。2015年,“十二五”收官之年提出“双一流工程”。它的内容在时间表上涵盖中长期,更有战略性;分步实施,目标明确,更有操作性;目标分类分级,也更具有指导性。明确把近景和远景、先行和后行区分得很清楚,显示出很强的信心,反映了对奔一流的内涵理解和自身实力认识的双重把握。

(三)“双一流”工程的主要特征及内涵

比较“双一流”工程与之前多项教育国家工程不同的是:

1建设力度加大。之前提出的是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立起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等,都具有预备期和打基础的特质,而今直接提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显得信心充足。

2远景目标明确。与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百年梦一致,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因此,不是圈定几所大学优先发展、享受特殊政策,而是全面提升、整体拔高,从学科到学校按一流大学的标准建设。

3细化目标,强调可执行性。从若干到一批,从一流行列到一流前列,从讲大学建设目标,数量到层次,都十分精准。讲一流学科,从一批进行列到若干进前列再到一批进前列,动态提升,二个台阶、三个梯次,明了具体,显示出从以往的重概念轻实效的阶段发展到重实效的阶段。

三、国际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

如果对“四大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进行研究,美国是最早进行大学排行的国家,其大学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大学排行的研究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除《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外,还有多个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如《普林斯顿评论》(The Princeton Review)、《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USNEWS排名。USNEWS關于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美国国内大学的排名,一部分是关于世界大学的排名。1983年,USNEWS第一次推出全美大学排名,主要面向本科教育院校;1987年开始涉及研究生教育;2014年起,开始对全球大学进行排名。

USN EWS的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根据汤森路透汤森路透:是2008年成立的,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与英国路透集团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主要为专业企业、金融机构和消费真提供财经信息服务。InCitesInCites:是基于Web Of Science权威数据的科研评估工具,Web Of Science是大型综合的、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包含了我们所熟知的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研究分析解决方案提供的数据和指标得出的,侧重评价全球大学的综合科研实力。它利用调查数据、文献计量学数据和部分公开数据开发出独立的一套量化评价学术研究和学术声誉的指标体系。实践证明,这套指标体系可看作是对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研究和学术声誉最全面的评价与评估。

USNEWS针对所选范围内的大学进行学术水平和声誉的排名,有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五个大洲的大学排名和国家大学排名,即按其在全球排名中的位置,确定其在本国的排名。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USNews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和“USNews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

(一)US NEWS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

USNEWS是用反映大学学术研究绩效的指标和权重来计算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的。所选择的测度指标在2014年最初设计为10个,2015年调整为12个,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由原来的论文数一个指标扩展为三个指标,即在2015年的排名方法中加入两个新的指标:专著和会议论文数。并将其他两个指标(论文数和总引用数)的权重均分别下调了25%给新指标,其余指标的权重没有变化。2014-2015年指标和权重见下表3-1。

其中:

1.声誉指标。

包括全球研究声誉和地区研究声誉。对这二指标,理论好解释,研究和统计不容易。通过这个指标“反映最近5年在学术声誉调查结果中全球(或某一地区)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研究的整体情况”。据称,USNEWS是在全球大学排名中唯一使用这一指标的。这一指标的权重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也是最大的之一。

对这一评价,国内大学的统计口径十分复杂,变量很多,参照211大学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可以划分为科研项目、科研产出、科研平台和科研奖励借鉴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入选高校科研平台建设能力评价(2012-2015)指标体系。等等。

(1)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青/重大/重点)、“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其他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重点)、教育部研究项目(自科/人文)、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农业部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各类省级项目。

(2)科研产出。包括SCI、EI、STP收录科技论文数(篇)、SSCI期刊论文数(篇)、CSSCI期刊论文数(篇)、授权专利数(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项)、软件著作权数(项)、农业植物新品种(个)和学术著作(自科/人文)(部)。

(3)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个)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个)。

(4)科研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由此可见,对学术声誉的评价是十分不易的。

2.论文数。

论文数是文献计量学指标,是侧重学术研究的成果数,它基于5年期的Web of Sciences数据Web of Sciences是汤森路透开发的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平台,它收录了涵盖全球超过12,000种最有影响和权威的科学、社科和人文学术期刊和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也即是我们常采用的ESI评价指标国际上采用的ESI评价指标(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是基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论文数测度一所大学总体研究产出,包含一个大学的署名并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总数(文献类型包括reviews,articles和notes)。它是与大学的规模和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密切相关的,可视作规模化指标。与下列非规模化指标如“高被引论文数”和“高被引论文百分比”等完全不同,反映了互补性,体现了指标体系设计的完整性。

2015年增加了两个新变量:专著和会议论文数。其中“专著”变量主要是增强对社会、人文和艺术学科学术产出的衡量,补充论文数据的不足,充分地关注社科人文学科对大学的贡献,更好地反映大学的综合竞争力。

其中“会议论文数”变量,着眼在会议论文常有特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突破,可能尚未发表,但领先和创新的价值很高,这可以占有25%的权重。

从2015年USNEWS对指标的扩展来看,集中于文献计量学指标:一方面适当拉低了“论文数”的权重(从1250%到100%)给了“专著”和“会议论文”,扩大了成果的产出面,更有利于对大学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的三个指标总体权重又上调了25%(从1250%到150%),反映了对原始成果产出更大的重视。

3.归一引用影响(NCI)指标。

归一引用影响是测度一流大学学术研究绩效的核心指标之一,被全球许多研究评估机构使用。所谓归一化,是为了克服研究领域、论文发表年份以及文献类型的差别,使不同的大学间增强可比性。NCI分析来自汤森路透的InCitesTM工具,而InCitesTM也同样利用的是Web of Sciences的论文和引用数据。它可以帮助USNEWS评估大学的研究产出、学术绩效、学术贡献范围和展示研究重点。

一流大学少有“千校一面”,因此综合评价必须注意到特色发展,而特色发展所带来的实力互比就必须要标准化、归一化,这十分重要,要特别避免误差在此出现。

4.总引用数指标。

一般,总引用数除以论文总数代表大学研究的总体影响,反映学术实力、高度和权威性,而且往往与大学的规模和歷史年龄半脱离,可看做是与“大学的规模和历史”弱相关的变量,这就避免了评价中论资排辈的倾向性,使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对大学的价值变得凸显出来。

这一指标测度的是大学的总体扩张力,计算方法是将论文数排名因子乘以归一引用影响因子,目的是消除研究领域、论文发表年份以及文献类型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好大学“星光灿烂”的原因,也是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诞生提供了多条可实现的路径。

5.前10%高被引论文数指标。

所谓“高被引论文”是指在相关领域位于全球前10%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数指的是一年内一所大学该类论文的总数。无疑,该指标越大越好,反映学术影响力、学科影响力和学术声誉。每一篇论文就引用排序,与类似论文进行对比(同一发表年份、学科和文献类型)被赋予一个百分位数代表其所处位置。这一指标遵循20:80法则,不依赖学校规模,小学校依然可以有大产出,能够很好地描述大学一流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同时通过这个量值反映大学的水平。

6.前10%高被引论文百分比指标。

上一指标“前10%高被引论文数”是绝对数,这一指标是相对数,分别占到了1250%和100%的权重,指位于全球前10%高被引论文(每一领域以及每一发表年份)的论文总数占大学论文总数的百分比。它同样不与大学规模挂钩,若大学小,“高被引论文数”小,但大学论文总数的分母小,“高被引论文百分比”指标可能并不小,这就很好地做到了归一,消除了规模化影响,达到与整个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上的一致,也能够很好地测度大学一流研究成果份量。

目前,国内常采用的是ESI高被引论文1%数、ESI热点论文1‰数、ESI高被引学者数和ESI高被引论文总数,设置得更细,也有变化。学科包含了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商业、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综合交叉学科等22个学科。到2015年浙江大学即有18个学科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1%。

7.国际合作(国际合著论文数系数)。

这一指标是指一所大学国际合著论文占大学总论文数的比例与大学所在国同一时间内国际合著论文数占比之比。它显示的是大学的国际研究论文与一国相同指标的比较,反映的是大学对国家科学研究的贡献。国际合著论文被认为是一个质量指标,反映一流学科和一流人才队伍,反映一流研究对国际合作者的吸引,代表研究工作的前沿性。也代表大学的开放性和吸纳资源的能力。

8.学校层面的指标(授予博士学位数与平均每一学术人员授予博士学位数)。

学校层面的指标是利用公开数据建立的,授予博士学位数反映的是一年培养合格授予的博士学位总数。即是一所大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它与大学的体量相关,反映研究的产出水平。因为只有实力强的大学才能够培养毕业更多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而另一指标“平均每一学术人员授予博士学位数”是指平均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博士生导师)完成的授予的博士学位的人数,即人才培养的产出量。此数量的平均值反映“学术人员”的培养能力,测度的是大学的“学术人员”平均能力、培养环境和培养机制。不同于上一指标的是:它是非规模化指标。

由此观之,USNEWS在指标设计上考虑十分细致,完整性很高。

(二)USNEWS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指标体系

USNEWS的突破和贡献在于:首次进行分类排行,解决了不同类型院校间相互比较的困难,这为世界一流学科的排名创造了条件(见表3-2)。

这里面的指标表现为两点不同:一是现有变量与表3-1相同,只是指标总数减少,结构简化;二是权重分配重新调整,“论文数”权重上调(较一流大学综合排名指标权重1250%变为1750%)、“总引用数”权重上升(10%→1250%)、“高被引论文数”权重上升(1250%→1750%)、“全球研究声誉”、“地区研究声誉”、“高被引论文百分比”和“国际合作”四指标权重未变,“归一引用影响”权重下降(10%→750%)。

四、泰晤士THE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不仅提供对一流大学的最新评价,为各国大学的发展建设提供帮助,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参考,而且重视排行榜的商业价值,发挥其引导公众了解大学、了解高等教育和大学间质量差异的作用。THE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见表4-1)。

(一)指标体系研究

THE排名的数据来源有三种:来自同行问卷评价的学术声誉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基于汤森路透数据库的学校数据采集。

1.教学

有关教学的指标有5个,权重合计为30%,反映对人才培养状况的评价。这与USNEWS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有较大的不同:其中①“与教学有关的声誉调查”明显与USNEWS的“全球(地区)研究声誉”侧重点不同,是增加了15%教学的权重,这是USNEWS指标中没有的2011年,THE将评价标准的“教学声誉”和“研究声誉”分别独立出来,其操作过程为通过调查问卷(学术背景问题、核心问题、一般背景性问题)来收集同行专家在其熟知的学科领域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观印象,用同行对大学关注度和认可度的评价得出大学声望排名。;②“博士学位授予数”指的是一所大学一年培养合格授予的博士学位总数,与USNEWS相同,权重相似(USNEWS的5%和THE的6%);③“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比”指博士与硕士授予人数与应毕业人数之比,反映的是培养质量和学术人员的产出水平,——若管理制度严格,学术人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比”,因此此指标检测能力很强,且不与学校规模挂钩,是很好的归一性指标。

④生师比。生师比是个重要指标,是大学在校学生数与全体教师标准数的数量之比根据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办法:总人力包括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附属医院高级职称人员、兼职博导、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其中专任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每1人折合1人,附属医院高级职称人員每5人折合1人,博士研究生每4人折合1人,硕士研究生每40人折合1人,兼职博导在10人以下不作统计、10人以上每2人折合专任教师1人。,反映的是对社会资源占用和利用水平,反映的是教育质量。一般来说,生师比越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就越高,较低的生师比通常意味着较高的社会资源占用。我国大学的生师比大多在10+:1,在2012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国705所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601,其中39所985工程大学(含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优先发展大学)的平均生师比是14501,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C9)的平均生师比是12031。2012年浙江大学为118:1,复旦大学为129:1,清华大学为935:1引自武书连2012中国大学综合实力前350名生师比。。因此,在这个指标上中国的若干大学是可以高分的。同时反映出一流大学建设需要资源的集聚,是需要较大的投入的,而C9和985队列的投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大学。这是一批大学与世界一流有差距的原因之一。

⑤师均收入。师均收入的国际测算办法是大学总收入与教师数量的比值。反映的是大学的吸引力、竞争力与可用基础设施,与狭义的人均收入理解不同,尽管人均收入是“师均收入”的主要构成。这在我国有两种表现:一是越是C9、985院校,师均收入越高;二是越是教育欠发达的中西部院校,师均收入相对偏低。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和地方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加强中西部高校、非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更多的大学该项指标得分正在增加。

2.研究

THE排名通过“研究”和“论文引用”两个一级指标评价科学研究情况。

与研究有关的指标是3个,指标少,但权重30%与“教学”一致。THE分别是:

①“与研究有关的声誉调查”,相当于USNEWS的“全球(地区)研究声誉”,着眼点一致,但权重高出近1/3(THE18%,US News 1250%)。

②研究收入。指研究经费,这显然是个规模指标,同时会让理工类学科强的大学在这一指标的6%中受益,反映的是综合性大学理工类研究工作对“研究收入”指标的贡献大。在我国的年度(2014)科研经费排名中,清华大学以4352亿元(人均8024万元)、上海交通大学以3450亿元(人均2721万元)、浙江大学以3394亿元(人均2259万元)、北京大学以2493亿元(人均1914万元)教育部科技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分列前4位,与2015QS世界大学排名的国家大学排名比较一致2015QS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第25名,北京大学第41名,上海交大第70名,浙江大学第110名。,说明这一指标对大学综合实力水平有很好的反映。

③师均学术论文。

师均学术论文量是衡量教师的科研生产力,与USNEWS的“平均每一学术人员授予博士学位数”指标异曲同工。它的数据来自于汤森路透的Web of Sciences。在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五项建设任务,两项反映学术队伍的科研产出: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二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说明中国大学对于这类评价指标的重视。近些年,抓SCI论文数,抓SSCI、A&HCI、Nature、Science、Cell发表的论文数,抓ESI高被引论文数,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具体举措。

3.论文引用

这一指标与“研究”指标平行,共同反映对一所大学科学研究情况的评价,且侧重反映科研质量和学术水平。按学科标准化后的论文被引次数,反映的是文献价值,反映的是在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先性和影响力。

4.国际化程度

国际化程度给出了3个二级指标:国际国内教师比、国际国内学生比、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比第三项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比指标,是由“大学总的科研论文和至少有一个国际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计算得出。反映大学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合作与引智的程度。。相对于USNEWS的“国际合作”指标,THE排名有两点不同:一是二级指标更细,权重进行了再分配,全面地衡量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这对中国大学来说很实用,要求也很高。区别于USNEWS侧重的是“国际合作论文数系数”,THE的指标更全面;二是权重安排有差别,USNEWS是10%,且分配给与THE的二级指标“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比”基本一致的指标上,这反映出美英两国对“国际化”指标的不同理解和侧重。THE在“国际化程度”这一指标上的总权重是75%,低于USNEWS,若对应于USNEWS“国际合作(国际合作论文数系数)”看,则权重只有美国排行榜的1/4。说明起源于美国国内大学排名的USNEWS面对的学校在“国际国内教师比”、“国际国内学生比”这些国际化指标上原本就起点较高且要求也较高。因此,在这里THE排名更适合我们。

5.工业来源收入

这个翻译不太好理解,是指用师均工业来源的研究收入衡量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指标,可以叫产业收入。应该是我们表述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反映的是大学知识转移与转化能力。落脚点是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在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五项建设任务之一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反映的应是对这一指标的把握和认识。

五、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研究

(一)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内容

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包括教学类“生师比”(权重20%),研究类“学术声誉”(权重40%),科研质量类“篇均引用次數(师均引用率)”(权重20%),国际化类“国际教师比例”(权重5%)和“国际学生比例”(权重5%),毕业生质量类“雇主声誉”(权重10%)。

1生师比

生师比是一个跟大学规模挂钩的数据。生师比是评估大学教育质量的一项世界性通用标准,生师比越小,说明大学提供的小班化服务、个体化服务越多,教育资源投入越大,教育质量也越好。这项指标与与雇主评议(“雇主声誉”)可以合并看待人才培养质量,合计权重30%也追平了THE排名。

2学术声誉

“学术声誉”的受访专家遴选是严格的,与此同时调查的内容也是精心设计,呈结构化特点的(见表5-1)。这就保证了40%权重的实现。——带有较大主观性的同行评价必须进行严格的机制设计,否则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和误差都是巨大的。这一点QS做得很好。

3科研质量

科研质量类是用学术论文引用率,即教师论文的“篇均引用次数”来表现的,这是客观指标。这与国内的相应学科领域ESI前1%以内高被引论文和进入ESI相应学科前1‰的热点论文的评价标准是相似的。只是这一指标在许多大学具有稀缺性,科研产出还具有粗放性,因而国际影响力水平低。从QS2015-2016世界大学排名TOP20中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入选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4国际化

管理指标。包括“国际教师比例”(权重5%)和“国际学生比例”(权重5%),与THE排名中的“国际国内教师比”和“国际国内学生比”指标是相似的。这里国际学生比例(5%)是指外国留学生占比,国际教师比例(5%)是指外国籍教师占比,用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人数比例反映大学的开放、多元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人数比例反映大学的开放、多元和包容性,这在人才培养的内涵中是好理解的。中国不同地区的开放度差异较大,国际化水平客观上有较大差异,这带来的是冲击一流大学的差异。整体上看,中西部整体上高等教育水平落后于东部,特别是较资源集中的一二线城市落后,整合吸纳外籍学生和外籍教师的能力相对弱。

这是检验一流大学的不可或缺指标。

5毕业生质量

这是QS的特色指标:“雇主评价(雇主声誉)”,是QS评价社会性的表现,也是它侧重主观评价的优势体现,调查内容和雇主受访人方法同上。这种做法本身是商学院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用毕业生的水平倒推大学,这需要雄心和严苛的执行力,而且它的前提假设是好机构(单位)、好岗位是选贤任能的,标准是与大学的人才培养一致的。这样的指标的指导性也是十分积极的。

(二)QS排名与THE排名评价指标对比

QS世界大学排名是由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所发表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在2004-2009年之间,QS与THE一直是联合发布大学排名,直到2010年终止合作。之后,QS与THE对各自的排名方法都进行了调整(见表5-2)。QS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之后多年没有明显变化,指标体系较为稳定。

THE排名指标体系包含教学、研究、知识转移、社会服务(学术影响力)、国际化等5类13项指标。QS排名的指标体系包含教学、研究、科研质量、国际化、毕业生质量(就业)等5类6个指标。

两家排名指标体系中的不同在于:

(1)QS排名用生师比反映教学质量,且赋予较高权重,易于操作。但“教学”一级指标总体权重低于THE排名。

(2)“研究”的权重高,达到40%,这是大学排名的侧重点,突出对大学学术研究的重视。“研究”指标用“学术声誉”来反映,“毕业生质量”指标用“雇主声誉”来反映,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达到50%。这种评价方法显示出QS排名更注重“主观性”的同行评价,这既是大胆的也是独特的。因此,这既决定了它与其他三大排行榜的差异性,也让对比下来一些特异性小的大学排名更具有了客观性。

以“学术声誉”的同行评价为例,受访者来自五类人:①历届受访者。指之前已接受过QS大学声誉调查的受访者,再次被受邀提供他们对所处领域大学质量的最新评价;②Mardev名单。QS自2011年起从Mardev名单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之前是从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获取数据;③Mardev-DM2。QS公司2011年从中抽取了20万条记录;④学术注册方式。QS在2011年开发了一个学术注册程序,吸引学者积极参与学术声誉评价,并对注册者进行筛查;⑤大学提供的学者名单。这反映了QS排名的严谨性。

(3)对“毕业生质量(就业)”进行考量,用雇主评议(“雇主声誉”)来评价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事实上,这是对“教学”一级指标的有效补充。雇主受访者来自航空/国防、建筑/房地产、咨询/专业服务、电子/高科技、能源、金融服务/银行、快速消费品等等领域,且明确受访者占比权重,在评价方法上设计得十分严密。

(三)QS排名与ARWU排名的对比

再对比下QS排名与ARWU排名指标体系的异同(见表5-3)。

对比发现,二者的指标体系差别很大,ARWU评价面相对狭窄,侧重研究和研究成果质量(科研质量)。

六、ARWU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研究

ARWU是指“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2003年问世,已连续发布了十二版。它的评价方法具有客观、透明和稳定特点,采用国际上方便比较的客观指标和第三方数据,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和教师数、高被引科学家数、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师均学术表现等。ARWU是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大学排名之一,它由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开发,从2002年开始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主要反映大学学术和研究方面的质量水平,由上海軟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发布并保留所有权利和责任。

(一)ARWU的指标体系分析

ARWU排名的初衷是寻找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侧重学术研究水平的比较,指标体系建立于2003年。目前,它有4项一级指标和6项二级指标(见表6-1)。

1.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

该指标反映教育质量,含义是在学术研究上杰出校友的数量,用来评价一流大学,权重10%。一者一流顶尖大学是获奖的聚集区;二者该二奖能代表最高的实力和水平。10%的权重低于反映教师质量的“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20%的权重,反映的是大学人才培养水平和现有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视度的差别。

2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高被引科学家数)。

二指标反映的是大学教师质量。很明确,与“双一流”方案中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任务一致。整体权重达40%(二指标各占20%),这与USNEWS、THE和QS的侧重点是不一致的,一是权重值更大,二是从重成果到重成果的生产者。一致的是都着眼于学术产出,以“学术论英雄”。

3科研成果。

这个指标是看成果,整体权重40%。一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二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与“教师质量”两大板块占掉了全部指标的80%。一是看一流科学家数量,二是看顶尖科学成果的数量,指标设计比较简单、评价标准比较大胆,契合国内多数大学近些年的发展实际,也自然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导向。

大学建设事实上等于学术建设。

4师均表现。

“师均表现”是前3个一级指标的得分除以全时教师数。在强调总量的同时,给人均值以10%的额外要求,提升了指标的整体评价能力。

这个指标体系在四大排行榜中既是最简单的,也是要求较全面的。设计视角只有三个: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数(标准值)”;二是教师队伍。一方面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二方面与科研成果直接相关;三是科研成果。这些是横向的,然后纵向上平均,可看作是对评价值的一个加成。

有研究者质疑ARWU权重设置的合理性:“师均表现”的赋权为10%,与反映总量的权重之比是1∶9,这使得人均值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对这一点,本文的看法是:“师均表现”是一种弥补和对指标体系单薄化的完善,出发点还是考察总量值。

七简短结语

目前,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已居世界首位,大学数量,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2929所,已居世界第二教育部官网。通过“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家教育工程的实施,一批国际知名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发展起来,部分院校和若干学科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但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有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其中要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因此,研究分析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特别是它的指标体系的含义,对于实现我国首次提出的大学、学科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这样的宏伟目标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希望本文对此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科学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3]〔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

[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

[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内部书)[M].

[7]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等教育论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

[8]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9]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伊特·雷德斯多夫. 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

[11]〔英〕罗杰·金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赵卫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12]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13]李玉峰知识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14]〔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15]〔日〕矢野真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M].张晓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16]童潇走向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的第四级台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

[17]唐莹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18]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19]谢安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20]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1]〔美〕亚伯拉罕·弗萊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3]〔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译第2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5]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

1.有关USNews的参考文献

[1]国兆亮2010—2011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方法及指标体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

[2]陈棣沭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分类排行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191)

[3]薛艳美国大学排名特点与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学报,2010,8(27)

[4]黄欣,吴志功美国大学排行的产生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4(191)

[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02245html

[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31376html#rd?sukey=fc78a68049a14bb26c717b0ed20bdc01b9f6 12e6981b8a999b155221d45ec9b47a68d4f761099ddab 7c82067bfd81ae5

[7]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articles/subject-rankings-methodology?page=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985工程”简介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83/201112/128828html

[9]“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http://wwwgdjywcom/jyfg/12/law_12_1303htm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施“2011计划”提升高校创新能力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44/201303/148418html

[11]国发〔2015〕64号.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有关THE的参考文献

[1]蔡丽丹,宋哓平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名与《中国大学评价》之比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3-105

[2]高艳从世界大学排名看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5-8

[3]顾雨竹THE排名指标体系研究——兼与QS排名指标体系的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3,(12):65-72

[4]郭丛斌,孙启明中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亚洲五校的对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3-10

[5]吉少丽,李文兵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大学排名的演变[J].教育评论,2014(7):150-153

[6]刘学坤《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演进——简论与“高等教育机构排名的柏林原则”的适切性[J].现在大学教育,2011,(3):19-27

[7]缪亚军,戚巍,孙加森基于DEA方法的高校论文引证效率研究——以ESI数据库收录的“985工程”高校论文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62-67

[8]乔晓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报》将对世界大学排名进行改革[N].环球零距离,2015(1)

[9]王博闻,赵伟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的比较分析——以《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HES排行榜和上海交大ARWU排行版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41-44

[10]夏振荣,俞立平世界大学排名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情报杂志,2011,30(6):103-110

[11]叶赋桂,钟周,李越,《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48-56

[12]马丁·殷斯,约翰·奥莱里,琼·马卡斯《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阐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

[13]Enoit Millot.International rankings: Universities vs. highereducation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5:156-165

[14]Cinzia Daraio,Andrea Bonaccorsi,Léopold Simar.Rankings and university performance: A conditional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5.(2):918-930

[15]Soh Kaycheng.Multicolinearity and Indicator Redundancy Problem in WorldUniversity Rankings: An Example Using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2013–2014 Data[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15,69(2): 158-174

3.有關QS的参考文献:

[1]ANONYMOU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a new comparative tool for students[J].M2 Presswire,2011.

[2]ADINA-PETRUTAPAVEL.Globaluniversityrank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26:54-63.

[3]KAYCHENG SOH.What the Overall doesnt tell about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xamples from ARWU,QSWUR,and THEWUR in 2013[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5,37(3):294-307.

[4]KEVIN DOWNING英国QS排名的特点及亚洲顶级大学的未来[J].世界教育信息,2012,7:32-33

[5]郭丛斌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2:22-25

[6]刘志民世界大学排行榜WRWU,QS与ARWU排序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1):40-45

[7]刘强,丁瑞常QS大学排名体系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44-50

[8]刘小珊2014QS世界大学排行榜出炉:清华首登内地大学之首[J].人民教育,2014,20

[9]MU-HSUAN HUANG.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Research Evaluation,2012,21:71-78.

[10]茅锐,范文,张明珠QS世界大学排名评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16:92-94

[11]茅锐,张明珠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的变化及提升对策[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6):10-16

[12]茅锐,范文,张明珠中国大陆大学在亚洲顶尖大学群体中的竞争力——以世界大学排名榜近十年的排名数据为依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38-42

[13]上官剑稳定性与差异性:“QS”与“ARWU”世界大学排名的实证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11:78-83

[14]王建烽,熊建辉坚持特色化服务促进本土化研究——访英国大学排名机构QS亚洲办事处负责人曼迪莫克[J].世界教育信息,2014(09):20-24

4.有关ARWU的参考文献:

[1]Robert J Mors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经验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J].评价与管理2010

[2]Retrieved March 6.2010 from:http://mup.asu.edu/index.htm

[3]Retrieved March6.2010 from:http://www.Princetonreview.com/College – rankings.aspx

[4]Jamil Salmi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 methodology[EB/OL].2013-10-02/2013-10-18

[6]〔摩洛哥〕杰米尔萨尔米,〔加〕阿勒诺什萨拉杨作为政策工具的大学排行榜[J].教育研究,2010

[7]陈怀芳国内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8]范晓婷,张茂聪我国大学排行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

[9]纪晶晶中美英典型新闻媒介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0]谢亚兰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1]郑永刚大学排行榜乱象——表现、成因及治理[J].社会科学论坛,2010

[12]翟亚军,王战军中国大学排行榜:如何才能走出误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13]庄赞,曾五一中外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双一流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