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与舍之间精进

2017-05-31 22:40项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的立身之本;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如果“教什么”出现了偏差,那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教”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内容取舍

客观地讲,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议题,教师与学生都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处理好“用”与“舍”的关系。

先谈谈“用”与“舍”的含义。“用”是指相关素材被选用为教学内容,“舍”是指原初选好的素材在实际教学场景中被弃用。这两者本来就是一对哲学概念,移用到教学环节中,也是一组相辅相成的概念。其实,在教学内容的甄别与选定方面,还是大有学问的,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依“点”发散,广泛备选教学素材

在日常备课时,教师们大致都有这样的体验:读着或读完教材文本,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拦路的“老虎”——需要深究的知识点,例如比较艰深或富有特色的词语、句子、段落等。遇到这些“拦路虎”,教师们的第一反应是碾压它,以全面掌握为目标,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大量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强大的备课候选素材。

例如,在执教《蜀道难》之前,教师遇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句,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可以值得拓展的点。一是“所”字结构,二是“或”的多义性,三是“匪”的含义,四是“化为狼与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第三个知识点为例,教师需要查找古汉语字典,通盘考虑“匪”的多义性,明确此处是被假借为“非”,是表示否定关系的副词。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个不一般的现实,教师可以预先选用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例如成语“匪夷所思”“受益匪浅”等。再如曾经学习过的文本《氓》中的“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再以第四个知识点为例,教者需要整体准备古汉语中的表达技巧——修辞。以比喻修辞为重点,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转换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样式,并引入借代修辞,让学生比较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对于有些诗歌文本,教师要准备的素材还要更多。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意义丰盈的文学样式,仅仅依靠对诗歌语言层面的分析难以解读出其内隐的社会、文化等要义。为此,教师必须预先掌握一些背景知识,从而为课堂教学中内容的延伸、丰富以及诗歌主旨理解的升华奠定基础。以陆游的《咏梅》为例,教师必须预先为学生准备爱国诗人陆游的生平以及其深沉而清晰的价值取向,继而为课堂教学中对“梅”这个特殊意象的赏鉴,以及对全词营造意境的理解有一个便捷的“阶梯”。

二、向“心”聚合,精心挑选适用原料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选用和占有相关素材,以便充分自如地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变故”。因为教学本身就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因学生的差异性而“散”出形态不一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自然不可回避,但是如果将其一一加以细致地讲解、深究,那么课堂教学的重心就会发生偏转。为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向“心”而聚。这个“心”就是教学重点、难点,就是能够促进学生立足教材文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为此,在教学当场,教师有必要将“拿来主义”的精神用于实践,先尽可能多的占有教学素材,然后细加挑选。占有素材的事上文已经论述,这里主要谈一谈如何对其进行挑选。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可以选作教学素材的“点”较多,例如诗歌中运用到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技法,这些技法都足以够得上教师花费几个课时去讲解。备课之时,教师自然会对这些内容有自己先行性的了解和典型例子的储备。但是,如果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将重点落在技法之上,无疑是偏离重心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设计之时“点”的聚合作用就要发挥职能了。从创作者的身份來看,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抒写的是自己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山居生活的流连忘返。为此,诗人在诗歌中着重描绘了空灵、洗练的景色,描叙了此地人们安闲、自得的山居生活。在此基础之上,诗人的山居情怀油然生发:虽然此时早已没有春天的芳菲,但是呆在这里,我发自内心的愿意。在这里,诗人的审美对象值得细细品味,景是秋天的景,人是山中的人(达官贵人所漠视的人);诗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值得细细揣摩,他不愿意与显贵之人为伍,只愿生活在自然的美丽背景之下,与同样自然、淳朴的山中“野人”为伴。如果深谙其中道理,教师教学聚合的“点”就找到了,教学应聚焦于诗人独特思想情感的表达,然后由此展开对诗歌选材、技法运用的赏析,并在此过程中品味诗人倾心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独特价值取向。

三、因“变”生变,随机选用舍弃内容

客观地讲,任何课堂教学的预设都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作出顺畅的学习回应;二是在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意外”,教师的教没有得到适当的学习回应,乃至没有回应。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直接面临现场的“考试”,也由此直接反映出教师的应变能力。在这里,我们就是要重点研习在这种情境下如何“应变”。

首先,教师不可临场慌张,要明晰这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从学生的终极培养目标而言,学生每一个困惑的出现都是教学的契机,也是教学的当然目标。为此,教师要做的是迅速做出因“变”而“变”的应急反应。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自己乃至不少同行都在进行机械的回应——面对学生的困惑,仅仅是简单揭示“谜底”,然后按照既设的教学流程“自导自演”下去。至于学生的课堂习得,则是很少虑及。很明显,这是一种离“心”式教学,是不尊重学生需求的低效教学。面对意外的“变故”,教师必须作出“变”的回应。

即如前文述及的《山居秋暝》教学,重心自然是诗人表达的独特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画面的品鉴比较生硬,只是用翻译的方式代替鉴赏。这时,教师必须随机作出“应变”,“舍弃”按照既定程式讲解的冲动和实质行为,选择补习性活动。先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字面含义,先行把握它意欲表达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运用想象,将两类人物的活动都放置在前几句描摹的空灵、清幽的意境中,用散文化的语句抒写诗句内容。经过这个果决的“舍弃”和“选用”过程,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得到深化。表面看,是离“心”了,但实则上达到了向“心”的效果。

教学过程纷繁复杂,无论是课前的备课,还是课中的教学,都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这不是烦事,而是教师教学功力培养的契机,还望更多教师关注于此,并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晓利. 确定教学内容应关注“四个文本”[J]. 中学语文,2016,(28).

[2]周华章. 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常见缺憾及对策例谈[J]. 语文知识,2016,(21).

作者简介:项玲(1979— ),女,江苏省江都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多方位选拔与培养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人才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