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7-06-03 15:20骆超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

骆超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就中高职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

一、引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中等和高等、区内和区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职前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学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2020年,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格局,提高职业教育水平;调动行业、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根据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对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尝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教育。我校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新疆工业经济学校在连锁专业达成一致,实施“2+3”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高职衔接的问题

1.职业教育观念认识不足。首先,长期以来,家长、学生、用人单位甚至政府一直都把职业教育看作是 “次等教育”, 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在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的教育永远是高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的文凭含金量低。其次,中高职体系无法衔接本科层次的教育。目前,国内开设的四年制或五年制的高职院校很多,但依旧无法为学生颁发本科学位。这种学制体系造成的缺失,使中高职学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发展。最终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我校在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调研中发现,整个社会甚至是学生自己对于职业教育的层次认识都是落后的,这会阻碍学生对自我的发展认识,以及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2.专业设置契合度低。目前,中高职之间的专业设置“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中高职衔接缺乏基础支撑。调查发现,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缺乏沟通和协调,专业目录颁布时间相差较大,专业口径的设置宽窄不一,中职院校的专业数目要比高职院校的专业数目少得多,这会导致很多想继续深造的中职学生因为在高职的专业中无法找到对口专业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的想法。连锁经营与管理是新兴专业,在做中高职衔接的计划时,很多中专院校都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导致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

3.培养目标层次不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应该是有层次的,而不是完全一致的。中职教育应侧重的是一些基础岗位的培养,高职教育应是中职教育的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对人才的培养更全面一些。以我校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为例,从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看,首先,中职与高职两者的专业培养目标高度相似,培养重点都是使学生掌握某项岗位技能或特长,没有清晰定位二者目标的差异性。其次,中职与高职两者的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相互依存性,高职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之上的,但现状是专业培养目标中二者没有一个层次性的划分。

4.课程衔接错位。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的衔接。目前,在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没有适用于中高职的统一标准的课程教材。在衔接过程中容易造成一些基础性文化课脱节、专业课程又重复开设的现象。从对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薄弱,升入高职后,普遍对统计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学起来比较吃力。而专业课程的重复开设,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比如在中职期间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如果学生学习并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进入高职阶段后,就可以不重复开设。

三、中高职衔接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可。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教育,应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既可以对个人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养成和重构,又有助于个人的潜能与长远发展。因此,要修正职业教育只是差生才去读的观念;要向社会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观念,使社会真正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要构建出科学完善的中高职体系,搭建中职与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甚至研究生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包括中专与大专,更要延伸至本科甚至研究生。想要实现未来的目标首先必须做到学制上的衔接,满足家長、个人、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使个人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做到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要从终身教育的思想出发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认真思考如何实现各学历之间的自由与等值转换。

对优势的高职院校来说,面对不少资质相对普通的学生,这些院校认为学生潜力有限,未来发展余地不大而不愿意自主招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规模和程度。

对一些职业院校来说,有限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等对于自主招生其实是客观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问题。自主招生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与流程,比如制订招生标准、出题、组织专业人士评判、具体招录学生等。部分院校可能同时提出笔试、面试等多重要求。这些测试、评价环节都需要组织足够数量的人员参与,无疑需要人、财、物、资源等的投入。而这些不菲的耗费并非所有高职院校都可以轻易负担。现实成本的存在是摆在不少规模有限的职业院校面前无法忽视的制约条件,又也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STHZ]二、造成江苏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问题的若干因素[ST]

总体而言,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仍然处于各自为政、故步自封的状态。各类高职院校出于自身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的实际需求而制订林林总总的自招政策。虽然表面上看这些自招策略能够体现学校招收和培养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然而难免以偏概全,无法实现最大限度的全面、系统、详尽。比如,一些高职院校的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形式和手段缺乏自身独有的职业化色彩,个性化不够突出,模仿痕迹较重,甚至抄袭某些普通高校的自主招生套路。这种做法不仅人为抹杀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又无法利用有针对性的自主招生策略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的目的。

其次,一些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不够科学。特别是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独立测评泛泛化,不仅无法体现职业院校的职业要求、专业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展示考生的特长与特质,部分高职的自招甚至有形式主义、走过场之嫌。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高职自招的测评过于主观化,人为痕迹非常浓厚。比如以推荐文、评语、得奖证明或者《学生评价手册》等取代客观、理性的数据展示。而人为主观的测试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巨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自招体育特长生的公开透明,在公正度方面存在相当的缺陷与不足。

[STHZ]三、解决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当前问题的策略[ST]

1.健全宏觀层面的高职自招指导纲要。之所以出现如此多影响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体育特长生的负面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当下高职院校仍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宏观层面的自招指导纲要。职业院校的自主招生常常各行其是,只考虑学校单方面的利益或者要求,很难同时兼顾丰富灵活的自招形式与简洁方便的自招手段以及不断拓展自主范畴和实现招生公正的均衡。正因如此,不少高职院校在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中经常出现自主招生考试和选择适当人才之间的矛盾,以及招生自主与招录公平出现冲突的问题。

基于此,教育部门或主管单位应当尽快组织专业人士或学者等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根据当前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制订出一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又有足够灵活性、延展性的纲要,以便使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向着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有了这种政府直至立法层面的宏观指导纲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便有了更加准确、详实的依据和出处,不至于出现无章可循或无纲可依的问题。而这也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院校在自主招生时顾此失彼甚至出现漏洞和错误的问题。

2.尽量利用量化指标实现标准、科学、公平。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下,利用大数据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测评标准的量化已有可能。有关部门或者院校自身可以从自招指标、指标占比或权重等因素出发收集既有的数据,再开发出平台式的网络测评工具或模型。基于这种平台实现量化自招,其招录对象的各项数据评测将不再停留在主观、人为的不确定层面,而是通过更加理性、详实的数据得到一个客观结果,再由这个可被量化的结果实现最终的招录决定。

量化指标式的自招测试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让整个自招过程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透明自招规避了“走后门”“暗箱操作”的可能。

3.建立联盟式自招模式。联盟后的高职院校体育特长生自招最大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不仅是学校投入自招必须产生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也包括参加自招的学生方面可能产生的考试成本。建立联盟后,职业院校间可以互通有无,既可以展示自身独有的特色专业吸引更大范围内的考生,也可以以学科为单位组合式自招。

联盟后的职业院校自招体育特长生可以共享彼此的资源,比如共同制订自招标准、确定自招流程与规则或者联合开发可量化的测评平台等。若干高职院校共用一套体系不仅极大节省了单个院校独立支持自招产生的巨大耗费,又能够在联盟中形成更加统一化、标准化的测评标准。

同时,参加此类联盟式的高职自招,考生免去了往返奔波的疲乏,不仅能够集中精力参加若干少而精的测试,发挥出最好成绩,又可节省不必要的资金和时间花费。这种模式下的高职自招可谓实现了校方和考生的“双赢”。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自主招生从上海启动,在约五年的尝试性发展后,全国范围的高职院校陆续有了自己的自主招生措施。作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丰富性、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策略,自主招生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生源品质的关键途径。江苏的高职体育特长生自主招生遵循了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原则,不仅有力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一考定终身”的局限,也通过有侧重地招收更多高等职业人才实现了教育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是职业教育通过创新招生模式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

参考文献:

[1]戴诚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7-29.

[2]张永红.关于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4):30-31.

[3]杨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亟待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6-57.

[4]彭继玲.谈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J].企业家天地,2013(6):102-103.

作者简介:[HTF][CX2]魏金龙(1980—),男,江苏苏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问题与对策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