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对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2017-06-05 14:18韦知秀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才子佳人卓文君王孙

韦知秀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对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韦知秀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展示了一段发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的跌宕起伏的传奇爱情故事,自此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的滥觞,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在传统的英雄美人和帝王宠妃之外,又添一个类别。及至唐朝,唐传奇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瓜熟蒂落的标志,才子佳人故事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从两者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可以窥见我国才子佳人小说发展的规律与历程。

《史记》;相如文君故事;唐传奇;才子佳人;创作影响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发生于他们的故乡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两人故事最初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后经《西京杂记》以及各种民间传说不断丰富和完善,以追求爱情自由的大胆与叛逆为主题,发展成一个独立而曲折生动的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纵观才子佳人小说的发展史,相如与文君的故事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之作,后世才子佳人小说便是在其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唐朝是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第一批才子佳人小说也在此时诞生,其中《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作为唐传奇最高水准的代表,为后来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唐传奇才子佳人故事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历来诸多学者对于其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鼻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继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多是零散、片断的。

本文将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本身出发,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结局等四个方面总结其特征,通过与唐传奇中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对比分析,梳理他们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一、《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最先记载于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传云: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1]438

《史记》介绍了两人以相识到娶嫁的过程,并将其作为司马相如人生的一段经历记载,比较言简意赅。而后世人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使故事更加完满生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西京杂记》,它是西汉历史小说集,也是相如与文君故事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书中除四则故事分说相如文采,丰富他身为“才子”的形象外,还有两则直接与相如文君故事相关,原文如下:

司马相如初与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著骕骦裘就市人阳昌貰酒,与卓文君为欢。既而文君抱颈而泣,曰:“我平生富足,今乃以衣裘貰酒!”遂相与谋,于成都卖酒。相如亲著犊鼻裈涤器,以耻王孙。王孙果以为病,乃厚给文君,文君遂为富人。

文君娇好,眉色如望远山,眼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病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2]186

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文君做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2]174

总的来说,《西京杂记》第一次明确了卓文君的美貌、智慧和才华,丰满了人物形象;情节上,衔接私奔,详写在成都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故事,并增添了茂陵女这一人物和相如负心的情节等,使两人爱情故事更加曲折生动,更加生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起来。

再后来,西晋傅玄《琴赋序》中点出司马相如所用之琴名曰“绿绮”;徐陵的《玉台新咏》,则是添补了《史记》和《西京杂记》中没有明确记载的《凤求凰》《白头吟》曲词,注为相如文君所作,填补了这一漏洞。

除此之外,另有民间传说言,文君还有一首数字诗名曰《怨郎诗》,是因司马相如年久方才寄回的一封“无亿(意)”书,文君为挽回丈夫而作。这首诗与《白头吟》一样,其出处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质疑,但就其接受程度而言,他们已经成为卓文君才女形象的有力支撑,是二人爱情故事的重要完善,对后世起了不小的影响。

抚琴挑心、相携私奔、文君当垆、茂陵婚变、白头苦吟,相如文君故事的所有相关要素至此完全齐聚、定型。两人的爱情故事的大致框架也搭建完毕,而后来诸如《昭明文选》《圣贤高士传》《华阳国志》等都仅是对一些细节稍加补叙,偏重不同,却不再有多少扩增。[3]

于是可以总结,自《史记》以来,相如与文君爱情故事在主题、情节、人物、结局等四个方面的总体特征:

首先,故事体现了对于主流礼教思想的叛逆,因为契合了近代以来婚姻爱情自由的思想,被冠上“反封建思想”的主题。具体表现为文君对自己爱情、婚姻自由的大胆追求和坚定维护,并强烈批判了司马相如薄情负心的行为,流露出浓郁的女性自主意识。在古代礼教大行的背景下,这样一种精神赋予了相如文君故事以独特的灵魂,使之得以传唱千年不竭。

考察汉初婚俗,以睡地虎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研究为证,汉初女子婚姻自主选择权较大,寡妇再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因为秦末战乱引起的人口大减,汉朝法律中甚至有明文催促寡妇再嫁的条例,民间也多有妻子“逃亡”另嫁的案例。[4]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古代对于女子的压迫是在男权社会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并流传下来的:从周代起就已经形成了对女子“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5]279的三从四德的观念束缚,《周易》中也有要求妇女恭顺专一甚至殉夫守节的卜辞。而对于婚姻,中国自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诗经·豳风·伐柯》中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6]127,《礼记·内则》中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7]101的观点,而且认为“昏礼者,礼之本也”[8]1620,繁复而庄重,象征着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相对的,私奔不仅在法律中被明令禁止,而且要受到世俗的唾弃,《司马相如列传》中就明文记载“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以及“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等,由此看出卓王孙对于女儿这段婚姻的真实态度。

由此说明,汉初对于女子的束缚虽然较小却绝不是没有,所以卓文君看似简单的私奔行为,其实所冒风险绝非一般。但故事中“文君夜亡奔相如”看不出一点犹豫,轰轰烈烈义无反顾,其大胆与叛逆中饱含了他们对爱情自由的热烈渴求。及至婚后,这样的叛逆也从未终止:“当垆卖酒”是对父亲的叛逆;吟诗自绝是对允许男子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的叛逆。自古男子三妻四妾而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似乎女子从来都该是男人手中任人摆布的玩偶,但是卓文君却在这一次次的叛逆中不断被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她的勇气、智慧、忠诚和自尊,成了这个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和灵魂,并赋予了这段爱情以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审美情趣,以及得以流传千年的魅力。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我们可以归结为两方面。

一是形式上,创造了一种“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历尽艰难—大团圆”的叙述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史传体的单线时间叙述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并不重视男女主人公的相爱过程,而重点观照他们相爱后如何真正走到一起、得到圆满的过程。

另一个是内容上,由几个重要的情节支撑起整个故事的发展,其作用在于展示才子佳人的文化特质、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勇气、展示他们维护婚姻的手段和智慧等。

如“琴挑文君”,这个情节中司马相如以琴为引,任气逞才,花孔雀一般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才具备了被卓文君爱慕而“一见钟情”的基础;而“相如负心”时,文君提笔所写的诗作也证实了她才女的本质,均显示了两人不俗的文化内质。还有“文君夜奔”,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全文的灵魂所在,一句话就写出了其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礼教的叛逆,也是对卓文君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勇气的展示。而后是“文君当垆”,面对家徒四壁的困境,卓文君以家族颜面作为筹码从顽固的父亲手中赢回了属于自家的家产,以及“相如负心”时她的机智挽回,都是对文君维护婚姻的手段和智慧的展现。才华、勇气、智慧,这是三个主要情节所想要突出展现的东西,它们是让故事更加丰满的血肉。

除此之外,故事情节其实也饱含暗示:四个关键情节中,卓文君占据三次主动,这又反映出女性在追求和维护自己的爱情幸福上更大胆、更主动的隐含内蕴。[9]

再次,在人物设置上,相如文君故事中的人物可分为四类:才子、佳人、帮助者、阻碍者。

在其中,“才子”指司马相如,他是汉代文学大家,后人称之为“赋圣”或“辞宗”,传世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采无可置疑;就连外貌风度,《史记》中也记载着“雍容闲雅甚都”,可以说是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满腹的男子。但是他的家境却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了,他是因为“家贫无以自业”而去的临邛,与文君私奔回成都之后又面对的是“家居徒四壁立”的窘境,综合起来,司马相如算是一个“穷书生”。

而“佳人”卓文君出身“僮客八百人”的临邛巨富之家,新寡,好音,并且从她能听懂司马相如的“琴心”来看,其背后文化素养定然不低,是一个蕙质兰心的“富家小姐”。

“帮助者”指与相如串通好的引路人,临邛令王吉,为之“暗通殷勤”的侍者,和向卓王孙说合的“昆弟诸公”等人,他们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中以“帮助者”这样一个形象存在,着墨较少但无比重要。

“阻碍者”则相反,这里指卓文君之父卓王孙,隐含的内蕴是世俗眼光、社会风气以及礼教思想等等,作为两人追求爱情自由的进程中的阻碍而存在。

最后,在结局上,其实历来对相如文君故事的悲喜认定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司马相如毕竟没有真的纳妾,最后还是和文君一起白头到老,应该算是大团圆的喜剧,并赞叹古人处理感情问题的高超手段。[10]但也有人认为相如欲娶茂陵女就是负心薄幸的表现,造成了文君的爱情悲剧。[11]所以在这里可以将之分为悲喜两种结局以待讨论。

二、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题材多为描写才子佳人的波澜起伏的缠绵爱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即“才子”和“佳人”两个形象:在辛文房《唐才子传》中,里边的诸才子能诗善文,几乎都是全才的代称,后世才子的定义就来源于此;“佳人”则被用于代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一现象早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已出现。而“才子佳人”这种说法则最早见于唐代李隐的《潇湘录·呼延冀》:“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12]

这里我们大概总结一下文学史上定义的才子佳人小说。

关于定义:才子佳人小说的定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从特指“明末清初涌现的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主题的作品”,到“才子佳人小说不应是一个特定(时期)概念,而应是历时的概念。其主人公是才子佳人,题材上隶属于言情,文体上文、白兼备,篇幅上有短、中、长多种类型。小说史上从唐前至元明清产生的志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章回、长篇、短篇等几乎所有体裁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章回体小说”[13]的广义概念,发展了将近一百年,目前仍有不少争议。

关于主题: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男女爱情为中心,表现爱情的纯真以及青年男女们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常体现出对封建传统礼教的突破和批判,表现情与理的冲突,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提出过这点并持肯定态度。

故事情节:才子佳人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固定并形成一个模式,即才子佳人一心渴慕理想的佳偶;小人阻碍其中;才子佳人终于团聚或被负心抛弃。因为“千篇一律”常受诟病,甚至明清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的衰弱与之也不无相关。

人物特征:关键人物自然是才子佳人,多为穷书生与富小姐,或贵公子与妓女这样的搭配,并分化出助手、小人、家长等配角。

结局: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两极分化,基本逃不开大团圆或因负心薄幸以悲剧收场等。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瓜熟蒂落期,才子佳人小说堪称唐传奇作品中最让人瞩目的明珠,其中代表作品有张的《游仙窟》、许尧佐的《柳氏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皇甫枚的《飞烟传》、元稹的《传奇》(又称《莺莺传》)、白行简的《汧国夫人传》(又称《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后三部代表了唐代传奇的最高水准。

这些传奇小说都已经是体制完备,情节跌宕曲折,具备了刘坎龙先生所说的才子佳人小说必备的三种“核心场面”,即“因诗相慕,排除障碍,夫妻团圆。‘因诗相慕’是才子佳人接触的方式、相爱的原因;‘排除障碍’是才子佳人追求独立自主婚姻的斗争过程;‘夫妻团圆’是才子佳人抗争胜利的理想结局”[14]。当然在唐代中,因为婚姻观念虽然略为开放,但等级制度依旧占据社会主流,再加上科举制度为社会晋升打开了一条路子,为了巩固并提升地位,新科进士抛弃妻子另选高门的现象屡见不鲜,反应在唐传奇中,男子薄幸负心的悲剧结局就不足为怪了。

本章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以上述七篇唐传奇中的经典才子佳人小说为例,具体分析它们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结局四个方面的异同:

表1 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特征分析表[15]

从表1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以上七篇为代表的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相如文君故事中最为关键的几个情节要素,并以之为支撑构架起了另外的故事,所以它们在主题上几乎都表现了对于爱情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礼教的叛逆,歌颂爱情的坚贞与美好,鞭挞薄情负心的行为。在故事情节上,大体遵循了“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历尽艰难——最终团圆或者被抛弃”的情节设置。在人物特征上,都是以“才子佳人”为中心,以富家子和妓女的配对出现得较多,以“帮助者”为情节推动元素,以“阻碍者”作为反派等。结局或为大团圆,或因负心而导致悲剧。

三、对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包容并蓄的大一统皇朝,在婚姻观念方面也表现得较为开放,帝王家公主们二嫁三嫁的代不乏人,民间离婚再嫁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并不认为值得非议,比之后代程朱理学兴起后的情况开放许多,人们的贞洁观念也更为淡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如文君的传奇故事被视为是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象征而倍受青睐,并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这个大时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于是我们不难看出,在唐传奇中,处处可见相如文君故事的身影,在这里,同样可以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结局等四个方面来论述相如文君故事对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一)对主题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论述我们得出,相如文君故事的主题在于向我们展示一种渴望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追求,并关注女性对于爱情婚姻的自主性,赞扬了她们对纯洁爱情的守护和捍卫,批判薄情负心的行为。

这一点可以从相如琴挑的大胆放肆,文君夜奔的勇敢无畏,谋划当垆时的无奈与智慧,白头苦吟中的坚守与绝望中看出。如果不是对爱情看得太重,文君又怎么会无视了身份地位上的巨大鸿沟,和随时会淹没她的流言蜚语毅然私奔?如果不是对爱情太过痴求,临邛巨富之女和一代风流才子怎么会放下身份亲身当垆?如果不是对爱情和人格尊严的坚守,文君又怎么吟得出让相如回心转意的诗歌?

这才是相如文君故事的核心所在,也是它能流传千年的魅力源泉。

相应的,在上文对七篇唐传奇经典才子佳人小说的分析中,我们同样读出了唐人对于爱情的渴盼,和不自觉地对残忍丑恶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厌恶与批判,对爱情的坚贞与美好的歌颂,以及对薄情负心行为的鞭挞。显而易见的一脉相承,这便是相如文君故事对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小说的主题的影响所在。

(二)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在前文对于相如文君故事的探讨总结中,我们将它的故事情节简单概括为:形式上以“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历尽艰难—最终团圆或者被抛弃”作为其叙述模式。内容上由四个关键节点支撑起全文:第一,以展示才艺作为一见钟情的基础;第二,以私奔作为私定终身、突破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的方式;第三,在困境中展示女子维护爱情婚姻的手段和智慧;第四,男子的负心薄幸和女性对于爱情忠贞的对比。

这样的情节设置对唐传奇的才子佳人故事有着重大影响。

首先,是一见钟情。在唐传奇的开端里,除开《离魂记》中的青梅竹马的感情积累,诸如《游仙窟》中的张与崔十娘、《柳氏传》中韩翃对柳氏、《飞烟传》中赵象对步飞烟、《莺莺传》中张生对崔莺莺、《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李娃传》中公子对李娃等,无不是一见钟情的模式。可以说是既无长久的感情酝酿,也无对彼此的仔细熟识,才子佳人一会面,当真是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文质彬彬的才子忘记了圣贤教化,优雅娇羞的佳人丢掉了礼仪矜持,就像飞蛾扑火一般,迫不及待地享受起他们爱情的果实,从中不难看出它们继承自相如文君故事的模式影响。

在这里还有关于才艺的关键节点:司马相如的琴声是他才艺的代表,而唐传奇中大多以诗文代替了琴声对才子之“才”的展示,为佳人的一见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情节几乎在每一篇才子佳人小说中都反复出现,可以视为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小说对相如文君故事既继承又创新的一个表现。

转至第二阶段的私定终身,这本应当是全篇故事最终的高潮,佳人自许,爱恋成真,却在开篇还没多久就急急转入,如同突兀崛起的山峰,给人以猝不及防的感觉。在相如文君的故事中对这一段事情未曾多加叙述,仅以当夜文君亡奔相如作为注释,但其大胆与果决,不仅为他们的传奇故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数千年的时光中熠熠生辉,从未褪色。

在唐传奇中也继承了这种突兀转入高潮的模式,如《离魂记》中的张倩娘以离魂的方式追随王宙而去,其果决与大胆之处何曾不似文君?这在其他篇目中亦有体现,虽然不一定是私奔的形式,但崔莺莺的自荐枕席、步飞烟的寄信相邀、霍小玉的八年之约等,她们都大胆而狂热,追寻自己的爱情而弃礼教于不顾,这样破釜沉舟的冲动式高潮很难说不是受到相如文君故事的影响的后果。

再看第三阶段,这是相如文君故事中花费大量笔墨来写的他们的婚后生活,我们将之归纳为发展,总体来说是他们如何克服因爱情带来的种种困难的故事。文君与相如的爱情中的波折总的算起来有两个,一是父亲的不承认和家境的窘迫,二是后来敷衍而出的感情危机,二人在历经波折中慢慢了解彼此,感情更加笃厚,最后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继之发展的唐传奇中,考验男女主爱情的波折则是多种多样:《柳氏传》中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和分离;《离魂记》中是张倩娘的父母将她另许他人;《霍小玉传》中是男主家中为他定下了门当户对的亲事;《李娃传》中则是男主钱财散尽,被鸨母设计抛弃;而《莺莺传》中则是男主的变心等,体现了对相如文君故事的发展的一面。

在这其中,面对爱情的考验,女主角一般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手段,如柳氏的剪发毁形,倩娘的离魂出奔,李娃的鼓励扶持以及崔莺莺的数次暗示和等待等,这体现出了女性在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中更加大胆、主动,这种观念从相如文君故事中流传到唐传奇,甚至为现代女性大胆追求爱情自由都做出榜样,意义非常。

同样,男女主对于爱情的态度亦作为一个关键节点可以单独拿出来讲述:在相如文君故事中,相如负心而文君以《白头吟》挽回了这一段爱情,薄幸与坚贞的对比再明显不过。

再看唐传奇中,《离魂记》男主王宙面对爱人之父将她另许他人的困境,作为一个男子,他的决定不是据理力争、捍卫两人的爱情,而是托故入京逃避现实这种无比怯懦的做法,让本应娇弱的张倩娘独自承担私奔的风险,让她来解决两人爱情中遇到的考验。又如《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犹以“尤物”侮辱莺莺,掩饰自己负心薄幸的行为,对比莺莺的等待和坚持,宛若云泥。再看《霍小玉传》,面对爱情的危机,男主选择了向太夫人妥协,与表妹卢氏定亲,却不敢将一切与小玉坦白,拖拖拉拉含含糊糊的处理,最终耗尽了小玉的生命,也为自己种下了心魔。反观霍小玉一个流落风尘的柔弱女子,在被抛弃时坚守,在面对怯懦的情郎时的大胆嘲弄与喝骂,最后为这份爱情耗尽了最后一点心血等等对比,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小说受相如文君故事的影响。

第四阶段,结局。或者是闯过了考验终得团圆,或者是因男子负心而导致悲剧收场,这两种结局其实都在相如文君故事中埋下了可能,唐传奇继承和发展了其故事中的几大关键节点,无论是发展出了哪个结局都与相如文君故事一脉相承。

(三)对人物特征的影响

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记载为原型的相如文君之恋,可以说是千古第一的才子佳人小说,它在人物特征方面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才子与佳人。

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相如文君故事中的才子与佳人是一对“穷书生”与“富家女”的配比,其关键要素在于贫困、俊朗、多才;富裕、美貌、智慧、坚贞。[16]这样配比的好处在于,以悬殊的社会地位衬托两人之间爱情的纯洁伟大——卓文君能够忽略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的境遇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他,而司马相如也不介意卓文君的寡妇身份,这不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吗?而且才子佳人相配,一起弹琴读书吟诗作对,显得高雅风流,满足了士大夫们的审美需求,使之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青睐。

所以在文君相如之后,“才子佳人”所包含的形象内蕴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对唐传奇中此类故事的人物设置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并且结合时代背景又有所创新。例如《离魂记》中家世地位相差无几的青梅竹马;《飞烟传》中贵家子与卑微妾室;《莺莺传》中穷书生与没落贵族小姐;《李娃传》《霍小玉传》中的贵家子与娼妓等。

他们有的门当户对,爱情便无利益污染,显得纯洁无比;有的地位悬殊,真情假意便从这里区分开来,赞扬坚贞、鞭挞薄幸,便达成主题所求。

其次,帮助者。

相如与文君的故事中,司马相如之所以能成功“勾搭”上蜀中巨富的千金小姐,有几个不得不提及的人物,那就是为他引荐的“临邛令”、暗通殷勤的那个“侍者”、向卓王孙说合的“昆弟诸公”等,不管其作用大小,我们一律将之定义为“助手”,是推动两人爱情传奇发展的重要人物。

而在唐传奇中,同样继承了这样的角色设定:最著名的就是《莺莺传》中的红娘。她先是给不知所措的张生出主意,未果,又替张生向莺莺传递诗词,往来送信,为二人的相识相爱立下了莫大功劳。还有《游仙窟》中帮忙传递书简与互相撮合的丫鬟与五嫂、《霍小玉传》中的豪侠、《柳氏传》中的虞候许俊、《飞烟传》中的守门人妻子等,他们虽身份不同,但都在男女主的爱情故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再次,阻碍者。

相如文君相爱却以私奔作为解决手段,其原因便是代表了世俗礼教身份的家长卓王孙的存在,这一角色的主要作用便是阻隔才子佳人的爱情,我们称之为“阻碍者”。例如卓王孙不承认两人的婚姻,不予一钱以资,专门等着“不孝女”饿死以清净家风。

同样,唐传奇中,《霍小玉传》中的鸨母和李父,《飞烟传》中的丈夫武公业,《柳氏传》中霸占柳氏的沙咤利,《莺莺传》中的崔母等,对比来看都可以视为相如文君故事中卓王孙这一角色的演变,他们都在各个方面行使了自己角色定位的职责,但又比相如文君故事中寥寥几字勾勒的形象丰满和个性化,这便是唐传奇的发展。

总而言之,唐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角色的定位无非这几种,都可以从相如文君故事中找到原型,通过对比两者可以让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它们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相关的研究应当会提供一种新思路。

(四)对结局的影响

这里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讨论,即喜剧与悲剧。

前文已经说过,相如文君故事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一直有所争论,于是有了悲喜两种结局流传后世,也对唐传奇的创作产生不同的影响。

男子负心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相如如此,唐传奇中悲剧主角亦脱不开这层原因。

《莺莺传》中张生的始乱终弃就是这种现象的绝佳反射,《霍小玉传》里李益也不得不抛弃了小玉而听从太夫人的安排娶了门当户对的高门女子,《飞烟传》里赵象眼睁睁看着步飞烟被打死,却最终都没有勇气站出来等,与想要纳妾的司马相如一样,都是由男子负心而引起的一系列悲剧。

而喜剧的结局通常是以“大团圆”作为结尾。在《史记》中相如文君故事的最终结局是二人“归成都,买田地,为富人”,就是《西京杂记》中相如最终也没有纳妾,应当是守着文君过了一生。不离不弃,相敬如宾,这是符合儒家教义的大团圆,国人通常定义为喜剧。

这里不讨论这一定义是否偏颇,我们就以这样的标准来对比一下唐传奇中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喜剧结局:《李娃传》中李娃最终使公子走上了他原本的道路,欠债还清,并在他父亲的主持下三媒六聘与公子成婚,被封为汧国夫人,圆满结局;《柳氏传》中柳氏最终在许俊、侯希逸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韩翃身边;《离魂记》中张倩娘为夫生得两子,归来魂与身合,也最终过上了平静安稳的生活等,都是才子与佳人的结合得到众人承认,并最终团圆的结局模式,前后相比,不难看出继承的轨迹。

四、结语

相如文君的故事流传千古,不仅在青史中熠熠生辉,还对后世的才子佳人题材有开山引路的影响,单就唐传奇而言,我们就能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结局四个方面看出它们一脉相承的源流。虽然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已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落下去,但终究作为时代的印记反映过许多东西,这意味着不论从文化意义还是社会意义而言,我们对它的溯源和探究终究是具有价值的,并且会不断地进行下去,也希望这篇浅薄的文字能够为此提供一点微薄的助力。

[1][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韩兆琦,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汉]葛洪.西京杂记译注[M].吕壮,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3]苏涵.母题的流变与模式的衍展——司马相如卓文君戏曲考论[J].中华戏曲,2000,(00):130-145.

[4]黄爱梅.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的妇女婚姻家庭生活——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主要研究对象[J].史林,2009,(4):117-126.

[5]仪礼·丧服·子夏传[M].彭林,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6]诗经[M].葛培岭,注译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7]礼记·内则十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8]李学勤.礼记正义(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刘瑞红.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女强男弱”现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白亮.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最早私奔的情侣[J].旅游时代,2011,(8):41-42.

[11]新根.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悲剧[J].妇女生活,1982,(1):35.

[12]姚旭峰.试论明清传奇中的“才子佳人”模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9-42.

[13]苏建新.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4]李新灿.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5,(2):126-131.

[15]何满子,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全文才子佳人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16]谢真元.才子佳人模式及其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1994,(4):59-68.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he Influence of Sima Xiangru and Zhuo W enjun’s Love Story in Historical Records upon Scholar-Beauty Romance in Tang Legend

WEIZhi-xiu
(Liberal Arts School,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shows us for an amazing love story about Sima Xiangru and Zhuo Wenjun,happened in Chengdu,Sichuan.And then Scholar-Beauty Romance appeared.Since then,a new kind of classic novel was bor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 had a new type besides“Heroes-Beauty“and“Kings-Mistress”.In the Tang Dynasty,traditional novel like Tang Legend becamemature,and Scholar-Beauty Romance was one of the brightest pearls.From the angl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maybe we can fi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cholar-Beauty Romance.

Xiangru Wenjun’s love story;Tang Dynasty;scholar and beauty;influence of creation

K207

A

1009-5128(2017)09-0031-08

2017-03-20

韦知秀(1994—),女(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才子佳人卓文君王孙
都是自负惹的祸
家徒四壁,当垆卖酒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张生与李益爱情比较研究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向卓文君学习幸福秘诀
卓文君的感人数字诗
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萋萋芳草忆王孙
一封特殊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