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17-06-06 22:37赵利君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儿童

赵利君

【摘 要】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因此,我们必须依托生活,生动地开展活动,实现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生活;道德;参与;情境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实现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适当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小学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学生都真实地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

二、走近自然,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

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生活实践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內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

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号同学负责采访提问;2号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3号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4号同学负责拟订意见;5号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

在“我懂事了”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我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活动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了“家庭小记者”的跟踪采访活动,使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家长一天的工作的辛苦,并通过写日记和制作感谢卡的方式向家长表示感恩。启发学生分担父母的家务劳动,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交流生活,让学生思想得以升华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我们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又一个活动,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感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

在《我的家》这一课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父母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全然不知。面对终日为自己奔波劳累的父母,他们甚至觉得最辛苦的是他们自己。因此便设计了亲子游戏,从游戏中让他们讨论,明白虽然自己与父母朝夕相处,但对于他们自己很缺乏了解,倒是父母平日对自己用心良多。

在“和春风一起玩”的活动中,我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了一些玩具,然后一起到户外去玩。在操场上有的学生举起双臂,迎着春风把小巧的飞机抛向远方;有的学生拿着五彩的风车顶着春风跑向前方;有的学生单臂一挥将圆圆的飞碟抛向天空;有的学生牵动线轴,试图让风筝飞上空中……回到教室,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与春风一起玩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说:“我发现小飞机顺着风飞时,在空中飞得时间长。”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风车上的图钉如果按得太紧,转不动。”有的学生说:“我的风筝没有风飞不上天。”他们玩得这么忘情,感受岂能不深;玩法这么独到,感受岂能相同。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有创意地生活。

在亲自动手实践“小种植活动”中,大家一起来交流,有的说:“我种的是黄豆,为什么发芽时豆豆变成绿颜色的了呢?我希望与大家共同寻找答案。”有的说:“老师,我发现种绿豆芽时,种子要多泡一些。因为我在姥姥家和奶奶家都种了,奶奶家的绿豆多,长得好,姥姥家的豆子少,只有几个发芽了。”有的说:“我从书上知道蒜苗是须根,只要有水就能生长。”孩子们高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令人惊讶和兴奋。

总之,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教学中,根据本课程的特征,采用儿童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地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

【参考文献】

[1] 田先菊.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 中外交流,2017(3).

[2] 侯聪.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J]. 小作家选刊,2017(4).

[3] 卢春忠.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7(2).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跟踪导练(五)(2)
好学者贤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