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视角下高职实训管理创新研究

2017-06-06 11:04苏雷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创新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苏雷

[提要] 选择高职实训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职业素养教育对实训管理工作的绩效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照实验,设定唯一干扰因素为职业素养教育,经F检验和t检验,发现在实验精密度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数据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提出实训教学内容再设计、教学团队结构再设计、职业素养环境再设计、实训考核体系再设计的实训管理工作创新对策。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实训管理;工作创新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哲社类科研项目:“职业素养视角下我院实训管理工作创新研究”(编号:KY-ZS16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以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框架为基础,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国国情的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相对多样化,几乎覆盖社会的各行各业,但就其人才类型而言,主要是是技术型人才。高职的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中被定义为“实训”。

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管理工作的好坏,能够反映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大致情况。当前,职业院校也纷纷加入实训管理工作研究的队伍中,以点及面,做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高职实训管理实践中,解决当前高职教学重“技”而轻“德”、实训过程管理效果不明显等顽固问题,使实训管理工作呈现专业高效、德技结合的状态,同时对高职实训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必要补充。

2、研究意义。本研究以“职业素养”为角度研究“高职实训管理工作”,为职业教育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高职院校实训管理的理论体系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通过在实训管理体系中纳入职业素养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实训管理的绩效,有助于促进高职教学改革。

(三)研究创新点。本项目的研究结合了新型学徒制在江苏试点的背景,通过高职实训管理工作研究,拟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创新:

1、研究内容创新。针对当前的实训管理工作,选择全新的视角——职业素养教育进行研究,探索其影响并据此提出实训管理工作的改革方案。

2、研究方法创新。采用实验法,通过加入干扰因子证明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新举措对实训管理工作绩效的影响是否显著,从而根据实验结果制定策略。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搜索。使用“实训管理”作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有文章3,535篇,其中硕士论文231篇,博士论文16篇。将检索条件设定为“篇名”后,再次使用“实训管理”作为关键词搜索,共有文章90篇,其中硕士论文6篇,没有博士论文。使用“职业素养”和“实训管理”同时作为关键词搜索,有8条记录,其中期刊文献7篇,硕士论文1篇,研究内容与二者直接相关的,是刘爱华等在2014年提出推行6S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

(二)实训管理。西方对于实训管理的研究始于1946年,德國科学家MILLER.W.N首次提出了实训管理教学中的哲学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训管理的成果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与“Practice Management”相关的外文文献已达12,313篇,著作61部,会议论文935篇,专利227项。

国外学者对实训管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内容展开:(1)实训管理工作在标准化、智能化方面的创新,如J.Fortier对于实训设备标准化评价的研究;(2)实训教学设计、过程管理、结果控制等环节的优化,如Erwin Loh关于医药专业未毕业学生的实训管理创新的研究;(3)实训过程中的心理学或哲学研究,如Branislav Milisic关于运动实训管理的心理效率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实训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内容展开:(1)实训教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首珩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机制和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提升能深化高职实训管理改革实践,谭辉平认为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能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实训管理系统技术及创新。张翠红探讨了技能大赛指导下的实训方式使学校与市场达到无缝对接,李洛提出了“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3)实训管理中的管理学问题。谢艳从开展秘书模拟实训的前提条件、步骤方法和考核办法入手提出该专业的模拟实训模式;(4)职业素养与实训教学管理的关系。覃世燕等提出通过改革实训模式来提升某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观点。

综上,国内学者对实训管理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体系建设、模式探索、管理科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成果众多,只是这些成果将目光都聚焦在了管理工作本身,或只注重技能的提升,对学生“德”的塑造与引导方面研究还不足,让目前的职业教育显得不够“职业”,尤其是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训管理的结合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三)职业素养。国内学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始于1995年,陈鹤琴首次提出将职业素养设置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国内学者对职业素养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内容展开:(1)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素养,如刘晓波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提出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2)通过企业或校企合作塑造职业素养,如陆刚兰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认为应当从企业需求的角度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如崔现强等从产学结合以及职业文化特色的角度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意义重大。

纵观学者们对职业素养研究的成果,项目组认为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本身,学者们从职业教育的不同基点,分析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只是在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实训管理方面引入职业素养观点的研究还不足,原因可能在于专门从事实训管理研究的学者们也将研究重点放在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本身,而弱化在实践教学中塑造“德”的教育。

三、职业素养教育对高职实训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样本的选取与评价。项目组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省属公办大专)挑选相同专业的两个平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为该校电子商务专业2014级一班和二班,以下简称一班和二班。研究拟设定一班为实验组,在实训教学管理中引入“职业素养教育”这个干扰因子;同时设定二班为对照组,在实训教学管理中进行常规教学,即不对该班级的实训教学管理进行改革。

选择一班和二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第一,两个班级属相同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全相同,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因专业不同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同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差异;第二,两个班级均通过高考进入该学校,并随机拆分成一班和二班,且两个班级的高考成绩通过进行加权平均的计算,相差很小,由此也避免了因为生源质量本身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差异;第三,两个班级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生源地结构相似,在实验中不会因为性别、年龄和生源地结构的不同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二)实验设计

1、实践教学课程的选取。确定以上两个班级参加“网络营销实训”这个实训教学活动,该实训持续4周,每周5天,每天6个课时,每个课时持续40分钟。挑选该实训的原因在于该实训包含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操作模块,二者分别占比为20%和80%,在被动接收和主动探索知识两个方面,可对学生的实训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量。

2、职业素养教育的引入。项目组对网络营销实训教学活动的部分细节进行了再设计,具体操作如下:

(1)职业素养第一课。对照组(二班)采取常规的实训教学方式,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为实训课程介绍,实训总体安排以及实训考核方式介绍,而在实验组,一班的同学接受的第一次课内容为职业素养教育,由实训老师首先介绍该实训对应的企业职位需要哪些职业素养,这些内涵怎样体现在实训活动中。

(2)企业讲师的介入。挑选与实训教师授课风格类似的企业一线人员,将其聘为本实训的企业方讲师,授课内容穿插进入4周的实训进程中。企业讲师会在授课过程和学生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使其行为符合企业一线的职业素养规范。

(3)实训基地环境改造。实验组同学使用的实训机房,在软硬件环境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为其墙面添置了必要的挂图,展示企业实战氛围,并将职业素养要求置于挂图内容中,使得实验组同学在职业素养环境中充分熏陶。

(4)实训考核的改进。对照组的同学在4周实训结束时,将面临的考核为企业讲师和实训教师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际操作绩效,而进行的综合考评,以此作为实训最终成绩。

而在研究中,将引入第三方测评,由电子商务专业其他教师、教学管理院长和企业高管组成实训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训成绩,按照实训教学配合度(占实训总评成绩的25%)、职业环境介入度(占实训总评成绩的25%)和实践操作绩效(占实训总评成绩的50%)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最后得出每个学生的实训总评成绩。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4周的实训进程中,项目组对实训教师、企业讲师和实训学生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并采用观察法对学生的实训表现进行考察,从各组随机抽取40名同学的成绩作为样本。经过4周的实训,具体成绩數据如表1所示。(表1)

1、通过计算以上两组数据的方差,计算出实验的F值为(S12为实验组的方差,S22为对照组的方差):

F=S22/S12=6.342975/5.391113≈1.18

查询F分布表,取显著性水平为0.5,得到Fα/2(n1-1,n2-1)=1.51,因此F

2、通过两组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实验的t值为:

t=∣88.75-82.65∣/S(88.75-82.65)≈7.08

查询t分布表,取显著性水平为0.5,得到tα/2(n1+n2-2)=2.023,因此t>tα/2(n1+n2-2),说明两个组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在两个组的测量数据精密度一致的检验下,样本的观测数据呈现显著差异,可推断其原因在于实验组加入的干扰因素——职业素养教育,根据实验结果,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实训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四、职业素养视角下高职实训管理工作再设计

在上述研究中,通过对实验组同学的实训教学活动进行细节改进,引入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干扰因素,经检验,发现两组研究对象的实训总评成绩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在统计学上证明了职业素养教育的介入,对高职实训教学管理的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引入职业素养教育,对常规的实训教学活动进行细节的再设计,进而对高职实训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提升高职实训管理绩效的有效手段,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文所示:

(一)实训教学内容再设计。根据前期调研显示,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都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式和实训教学的授课模式等同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的职业引导作用,即使相当多的学校通过强化技能的训练,重视了学生的技能提升,也无法从“职业人”的角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训练有素的职场人员。

解决职业素养缺乏问题的关键,是将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引入实训教学内容。首先,上好实训教学第一课,在实训教学的开端,唤起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以及职业素养的重视。同时,通过在首次课中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等,在实训初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接触提供强化环境;其次,成立实训考核小组,其成员由非实训教师担任,他们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测评,也是对实训教师绩效的考核。实训考核小组成员应由同专业其他教师、教学管理负责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较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表现;再次,对实训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可以通过课堂记录、听课、不定期随机访谈等形式进行过程管理,保证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正确实施;最后,实训教学的课程大纲和指导书,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且编纂模式需从目前的各自负责不同章节或项目,过渡到校企思维共同融入每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让职业素养在实训中充分发挥其职业引导作用。

(二)教学团队结构再设计。普通的高职院校,通常由本校教师直接担任实训教学老师,一个人负责一个较长阶段的实训,这种方式虽然充分发挥了每个老师的课程积累优势,但对实训课程的意义却并不大,原因在于学生无法从实训过程里掌握企业实战的细节,以及站在企业人的角度完成实训任务。

优化实训教学团队结构,具体措施在于丰富教学团队成员组成,并为每个成员安排有针对性和其擅长的教学任务。在这种再设计的团队中,每门实训课程均需要2~4名主讲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1、学校教师。学校教师的任务,是对实训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编制,设计实训考核模式,协调实训教学团队其他成员的工作,同时在实训教学中,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积淀,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训教学中的环节,同时交代必要的注意事项。

2、企业讲师。企业讲师深谙行业一线的操作规范,因此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真训练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指导和优化,从“技”的角度,做好学生技能提升的工作,不断提醒学生在一线工作的企业人员有着怎样的思维模式,以引导学生进步。

3、人力资源师。人力资源师通常由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担任,他们负责从“德”的角度上好实训第一课,同时在实训演练过程中,全程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

4、实训管理人员。实训管理人员负责监控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情况,同时制定并实施相对刚性的管理规范,将管理规范与企业操作规范接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

(三)职业素养环境再设计。大部分高校的实训场所为自建机房或场地,除了常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外,鲜有场景氛围的塑造,这给学生的感觉,仍然和企业一线有着较大差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训场所的职业素养环境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比如增加企业优秀员工的形象照或事迹,放置企业logo或者口号,陈列企业行为规范,制定企业英雄榜、业绩排行榜等多方面的企业氛围标识,从环境引导学生塑造职业素养。

(四)实训考核体系再设计。优质的考核体系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方式。学生在传统实训中,所接受的考核,与理论教学的考核几乎一样,让学生分不清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各自的侧重点,从而在实训中,既无法提高技能,也无法塑造职业素养,从而无法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通过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能够同时激活实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同时,由于实训考核小组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对学生在实训中去的企业一线技能和品质,有着全面的解读,因此实训考核的成绩也会显得更加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吕鑫祥,郭扬,黄克孝,成永林.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3]李忠华,杨利军.区域共享型国家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

[4]刘爱华,张永芬,王莹,刘玲玲,李小娟.推行6S管理,在实训管理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

[5]MILLER.W.N.The philosophy behind practice management teaching[J].Dental survey,1946.

[6]J.Fortier,V.Julliand,P.Harris,A.G.Goachet.Training management of Standard bred trotters:a field survey in France[J].Comparative Exercise Physiology,2014.10.

[7]Erwin Loh.How and why medically-trained managers undertake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training-a qualitative study from Victoria,Australia[J].Journal of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015.4.

[8]Branislav Milisic.Efficiency in Sport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Theory[J].Giornale Italiano di Psicologia,2007.1.

[9]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10]谭辉平,李芹,廖俊杰,张成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11]张翠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实践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12]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術教育,2010.32.

[13]谢艳.文秘专业模拟实训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14]覃世燕,李绍文,何建理,李长轰.改革实训模式提升电子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J].广西教育,2015.18.

[15]陈鹤琴.对高职教育的若干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1995.1.

[16]刘晓波,吴小平,张敏敏.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17]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猜你喜欢
工作创新职业素养高职教育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媒体融合下广播电台编辑工作创新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