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的研究

2017-06-08 07:20陈悦
文教资料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文思维语文素养

陈悦

摘 要: 本文从知识模块与思维能力两大模块设置语文学力水平标准,从识读力、赏读力、表达力、文化力的知识学力与认读力、记诵力、感悟力、预见力、转化力、联想力、发散力、融通力、判断力、概括力、审辨力、洞察力等思维力阐析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的制定,以期对提升语文教学质效有所帮助。

关键词: 语文素养 语文学力 语文思维

一、研究背景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7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并将之置于四大理念之首,使得“语文素养”一词的提出引起了语文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7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提出“推进语文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并将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总之,不论是“语文素养”还是“语文核心素养”都涵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文化和语文情意等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素养”是“平日的修养”,强调的是持续学习而逐渐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学成果的阶段性表征。那么,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才算具备应有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用什么评估?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说是比较宏观的,刚性指标居多,弹性指标较少,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方法。因此,制定能评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是当前要务。这一标准的研制不仅能摆脱以高考考纲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更能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源,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学力概念

学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定义比较宽泛。对于“学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对中外研究者张焕庭、校口英俊、金娣、王钢、钟启泉、稻叶宏雄、李庾南等的观点加以分析归类,“学力”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学力即知识。这一说法把学力和语文知识获取等同起来,相当于英文中的achievement。据此我们极易发现,一些学生语文的知识储备不少,但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却不能自如运用,仅依据知识的“摄入量”却不问知识的“运用力”是有失公允的。况且,目前国内没有就此说法给“高中语文学力水平”一个“知识量”的设定,高中毕业生在各模块的学习中究竟要掌握多少“量”才算具备应有的“语文学力”?如何检测所设“量”的信度与效度?

二是学力即能力。这一提法将学力看作是需要通过特定的学力调查或学力测验而表征的能力,这可以算是一种学力的操作性定义。若依据此定义衡量学生的语文学力水平的话,那么命制能让学生的真实水平与测试成绩完全一致的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们没有在学力水平标准监控下的真正的水平测试。目前实行的“会考”重在评判“学历”;“高考”重在选拔人才,是“常模参照”考试,而非“标准参照”考试,二者并不关注学生是否达到应有的“标准”要求及达到“标准”要求的程度,这个“标准”就是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

三是学力是知识、能力等的综合。这种观点以中国学者李庾南为代表,他认为学力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语言符号和数字逻辑为支撑,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核心的知识、情感、态度”。将情感、思维要素纳入学力内涵领域,并对知识、情感、思维三要素的地位和具体表现形式做了界定,这应是概念界定上的进步,但又陷入难以操作的囹圄——学力的情感要素如何科学地考量和评定?

通过对多种学力理论文献进行研读,笔者认为学力的内涵当然应涵盖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但是基于学力的情意要素是隐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难以科学地考量和评定,因此,尝试研究能够借助学力水平标准衡量的“显性”学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指针显得尤为重要。研讨发现,2017年新课标所凝练出的语文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除“思维发展与提升”比较直接地关注到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之外,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鉴赏语言、创造性地表达情感、态度,批判性地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现代文化等素养都离不开“语文思维”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语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的训练浸透于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基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而制定的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触摸到了语文学力水平的核心。

我们将“语文学力水平”的概念界定为: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审美与创造、表达与交流、鉴别与吸收等思维过程中达到的能力水平。

三、模块研制

语文学习,归根而言是“听、说、读、写”四字,从语文学科的“个性”出发,我们从两大类型、两个坐标对“语文学力”进行模块设定。

一是以语文知识类型为依据的学力模块,为语文学力的横坐标,它包含识读力、赏读力、表达力和文化力四大方块。“识读力”重在测量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取水平,包含高中语文字词基础学力水平、高中语文语法修辞学力水平两个环节;“赏读力”重在评判学生对诗歌、散文、小说、新闻传记等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即高中语文阅读学力水平;“表达力”主要从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两方面测评学生,包含高中语文口语交际学力水平和高中语文写作学力水平;“文化力”具体表述为高中语文文学文化知识学力水平,它重在衡量学生批判地吸收优秀文化的能力及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审美意识。可以说,在四大语文学力中,识读力重在测评基础能力,赏读力与表达力重在测评运用能力,文化力则是知识、能力的升华,是知識能力内化于心后体现出的文化素养。

二是以语文思维为依据的学力模块,即语文学力的纵坐标。借力于卫灿金教授、冉正宝教授在“语文思维培育学”方面的理论,我们认为语文学力的纵坐标应该包含认读力、记诵力、感悟力、预见力、转化力、联想力、发散力、融通力、判断力、概括力、审辨力、洞察力等十二大力。

认读力与记诵力是这些学力的基点,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中,在观察感受生活中获取大量的表象,为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感悟力是面对语文现象时,依据事物表象特征而做出直接感想或体会的能力,是一种敏感的觉悟能力,反映了敏捷性的思维品质。预见力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断能力,是对语文表象进行观察剖析、归纳概括、比较联想之后进行推测的思维活动,是综合程度较高的直觉性认知能力。转化力特指将对语文表象的认识转化成语言的能力,比如对一首诗歌的情感有所体会,但在表述时是词不达意还是言必有中,就体现了转化力。预见力与转化力表征了畅达性的思维品质。联想力是由现成表象创造新异表象的能力,通过由实到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抽象等的思维过程,通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理解和创造与众不同的语文形象的思维力。发散力是从不同方向、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思考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流动、开放、不断推进的特点。联想力与发散力突出表征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融通力指的是不依据经验、不固执己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顺应他人见解或书本知识思考解决语文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融通力集中体现了灵活性的思维品质。判断力是分析、综合语文表象之后,对表象中未显示出的属性特征作肯定或否定的判定,挖掘语文问题中的隐含意蕴,这种能力尤其体现在对语文选择题的判断上。概括力指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法从若干语文现象或问题中提炼出一般特点的思维能力。概括力与判断力反映了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审辨力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文化观念审视语文现象,明辨是非、明察事理的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发表不同见解是审辨力的体现。洞察力与审辨力均体现清楚、彻底把握语文现象的能力,不同的是洞察力侧重指对语文细节问题的感知和发现的能力,其强弱直接关系到获取语文知识速度的快慢。比如对散文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的感知,由文字体悟作者幽微细腻的情感。洞察力是开启思维的原动力,是思维的起点。洞察力与审辨力集中表征了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力的横坐标是血肉,是载体,纵坐标是骨架,是内核。如下图所示:

学生的识读力、赏读力、表达力和文化力的表征离不开思维力的运作,从两大体系中评估语文学力内容与形式的要求,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直击要害。要说明的是,横坐标中的四大力并非均包含了十二大思维力,依据内容的不同,其思维内核自然不同。比如,在小说阅读模块中,我们主要从感悟力、预见力、转化力、判断力、概括力、融通力、发散力、洞察力、批判力这九个学力进行水平标准命制;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模块中,我们主要从感悟力、判断力、发散力、概括力、转化力、批判力等六个学力进行水平标准命制。每一个学力依据学生在该模块内容中表现出水平的不同,我们分为由高到低的A、B、C三个等级,综合评定依据学力类比,一个级别的数量超过学力类别总数的80%,即评定为相应等级。比如,在小说阅读模块中的九个学力中,某学生有七个及以上学力评判为A等级,那么该生的小说阅读学力水平则为A等级。

当然,在研制标准的过程中,并非抛开课标,另起炉灶。2017年全国新课标、不同地区母语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都为我们制定标准提供了依凭。同时,语文学力水平标准的信度与效度,是需要通过大量教学试验数据来检测的。但是在努力尝试制定语文学力水平标准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是“根”与“本”,“根本”稳固了,自然不愁拿不到高分,自然能高效提升语文素养。这种聚焦学生“语文学力”水平的标准制定,其意义贯穿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学习始终,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基于每一个学生“语文学力”成长的教育,进而求得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育教学之要义。

参考文献:

[1]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4]葛德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力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研究,2008(23):36-38.

[5]陈峣.语文能力诸要素的关系辩证[J].湖南教育(语文),2007(1):44.

[6]陈晃,陈红.简说语文能力及其诸要素的辩证关系[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版),2007(3):58-59.

[7]汪祿应.从“基础学力”看基础教育和语文课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6(4):66-69.

福建省教科所“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学力水平标准的研究》FJJKXB16-46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思维语文素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