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士如何忙衣食

2017-06-09 18:56赵炎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林逋衣食归隐

赵炎

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不少,或入名山大川,或居偏僻乡野,令人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做到衣食无忧的?

陶渊明:

自己耕种,亲友接济

“夫耕于前,妻耘于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自彭泽归隐后的生活写照。小日子貌似过得温馨动人,其实不尽然。遇到灾年,他同样挨饿受冻,“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还不如杜甫“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日子。

好在陶渊明无需勒紧裤腰带买房子,他原先就有“草屋八九间”。他也无需另外租地种,方宅(自留地)十余亩,足够他忙活。归隐后,生存的压力还不算很大,自己种点儿,亲友再接济点儿,勉强能够度日。晚年无力耕种,生活越来越困窘,安郡太守颜延之是他的老朋友,常一起喝酒,曾以两万钱相赠,他就愉快地笑纳了。

陶渊明是位真隐士,追求诗意的栖居,注重“隐”的本质——回归人性,而不是唱高调。当然,在没酒喝的时候,他也会吼几句“先师有立训,忧道不忧贫,贫富常交战,道胜五成颜”,但这仅仅是自我安慰而已,人之常情。

公元427年,他于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生命的历程,从此不再忙衣食。

孟浩然:薄有恒产,写诗会友

李白曾对孟浩然羡慕不已:“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确实,孟浩然是值得李白羡慕的,他遇到了好时代一盛唐,生在了好家庭——“薄有恒产”,不工作,不劳动,还可以游山玩水,纵情宴饮。

孟浩然曾经怀着做官的理想在京城漂过,却因为写了句“不才明主弃”,让唐玄宗很不爽,对他不追究也不录用。孟浩然只得归隐襄阳,不问世事。

他的隐士生活,全是闲情逸致:喝酒、写诗、养花、种草。偶尔去逛逛寺庙,去周围山间转转;来了朋友,就谈谈写诗作文的窍门,商讨着修仙求道的方式。大好的春天,处处闻啼鸟,他还能“春眠不觉晓”。

之后起来,伸伸懒腰,抬手磨墨,写下自己一刹那的心情。他无需忙衣食,做个啃老族就行,爹娘足以负担他的生计。

公元740年,他因食鲜,疾发而亡。

林逋:售梅一树,一日之需

北宋著名隐士林逋,字君复,也就是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那位。

他晚年在西湖旁边的孤山亭下居住,“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在家种花植梅、养鹤豢鹿、钓鱼喂猫、赏景赋诗、拂琴访友,忙得不亦乐乎。

他的衣食之法與众不同。有文记载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亦可实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看来林先生是有意为之,计算好了,不多种,也不少种,一天一棵树,卖掉这棵树的梅子,恰好够一日之费。

这般的没有储蓄意识,挺让人费解,遇到歉收年份怎么办?沈括的二舅许洞,在林逋死后,写过一首诗讥嘲他,意思是说林逋这人病恹恹的,像寺庙里偷东西吃的老鼠,又像树林里因生病而咳嗽的猴子。他很势利,达官贵人送来礼品他就高兴得很,普通朋友一来他就头一缩。措辞是刻薄了些,或许还有些文人相轻,但能解释林逋的衣食来源绝不止售梅一途。

猜你喜欢
林逋衣食归隐
浣溪沙·人间衣食在三农
衣食且足,荣辱何觅?
天宫院
农民
林逋,北宋第一“宅男”是网红
八十晋二感吟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林逋梅妻鹤子
轻财足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