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辇图》浅析

2017-06-09 23:11姚玉婷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内容

姚玉婷

摘 要: 阎立本的《步辇图》以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而成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自故宫博物院展览以来就备受关注,历来许多学者都从艺术鉴赏、美术设计、服装臂饰角度切入分析,本文主要选择人文历史的角度,分析《步辇图》的内容、蕴藏的思想及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步辇图》 内容 歷史影响

作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阎立本的《步辇图》,自故宫博物院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举办的绘画陈列开始,其展览一直备受瞩目,随后2002年《步辇图》在上海展出,国家邮政局还特此发行1350万张《步辇图》小全张,其传达出的汉藏友谊赞歌和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历来为人称道[1],画面上为人熟知的内容与其背后传达出的思想、作者个人的价值取向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限于专业笔者主要从人文历史角度出发,尝试分析《步辇图》的内容、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及作者个人的情感态度等,以期挖掘出《步辇图》深层次的内容,对其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一、《步辇图》基本概况及作者

《步辇图》是唐代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十大名画之一,其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为宋摹本,材质为绢本,纵长38.5厘米,横长129.6厘米,画面未见名款,传为阎立本作。徐邦达先生主编的《中国绘画史图录》对此画是如此说明的:“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宋摹本)”、“设色画: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西藏使臣禄东赞的一段故事”[2]。其作者是初唐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601—673),雍州万年人,隋殿内少监阎毗之子,其尤其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历代帝王图》、《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萧翼赚兰亭图》等。《旧唐书》卷七十七记载:“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时论荣之。总章元年,迁右相,赐爵博陵县男。立本虽有应务之才,而尤善图画,工于写真。”[3]2680其父亲为隋代的阎毗,据《隋书》卷六十八记载:“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4]1594可见阎立本的父亲就有绘画的天赋,阎立本也遗传了父亲的绘画才能。

二、《步辇图》背景

《步辇图》的绘制时间大致是贞观十五年,据《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卷四记载:“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吐蕃遣其国相禄东赞来逆女。丁丑,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送文成公主归吐蕃。辛巳,幸洛阳宫。”[3]52这幅图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而绘制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当时唐代的大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初年,唐太宗虚心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与教训,励精图治,广开纳谏,制定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流等方面的积极政策,使得国家实力不断增强,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还有一段记载:“十三年,是岁,滁州言:‘野蚕食槲叶,成茧大如奈,其色绿,凡六千五百七十石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竦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及荒服蛮酋,相次遣使朝贡。”[3]51这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当时唐朝的国力强盛,诸多少数国家都想与唐往来,他们纷纷向强大的唐王朝进贡珍奇异宝。据文献记载,唐王朝在近三百多年间,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的公主达到了二十多位。《步辇图》充分体现了当时崇尚的“一桩婚姻抵挡十万雄兵”的民族政策。正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才使得《步辇图》应运而生,唐王朝的繁荣强大、唐太宗兼容并包的开放民族政策,以及吐蕃强烈地想要学习强盛先进的唐王朝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汉藏开创了融合并包的新局面。

三、《步辇图》的内容及特点

(一)画作基本内容

《步辇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画面反映出来的汉藏联姻事件。这幅画作中间上方的位置是该画的名称,最左边几列文字即书写的题跋,整幅画整体背景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着墨强调。其次画面整体被分为两部分,左边是前来进贡面见唐太宗的吐蕃使者,还有唐代典礼官和翻译官,三个人整齐均匀地排列成一条斜线:最前面虬髯身着大红色衣服者应是负责接待引见的典礼官,身着红色应该象征着汉藏联姻的美好寓意,预示着吉祥如意;中间穿着花色具有异域风情的服装、腰间佩戴两三玉佩香囊的是吐蕃派遣来的使者禄东赞,他双手作揖恭敬严肃、诚恳而又拘谨;最后一位身着白色衣服的应该是翻译汉藏语言的翻译官,三人的身体都微微前倾,对唐太宗充满崇敬之意,仿佛正在向唐太宗禀告关于进见的有关事宜。右边则是九位面容姣好、体态轻盈的宫女簇拥着步辇上的唐太宗,她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裙带飘飘颜色鲜艳,发髻款式都相同,其中两个宫女手持蓝色揺扇为唐太宗护驾,最后一个宫女则举着大红色舆盖,应该是有为唐太宗遮挡阳光等之意,其余六个宫女则前面两个后面四个一起缓缓抬着步辇,她们并非站定不动,脚下的状态仿佛是正在徐徐前进。坐在步辇之上的唐太宗身形高大,身着象征尊贵与权力的黄色便服,神色淡然,意气风发,眉宇之间透着王者的风范与大气,嘴唇微微闭合,好像在认真听着禄东赞所禀告和恳求的事情,并表现出赞许满意的状态。

(二)画作体现的特点

1.相互对比烘托

整个画面共有十三人,但明显被分割为两部分,不论是从双方的动作还是表情神态都有对比之意。左边以禄东赞为主的还有翻译官和典礼官,在面见唐太宗时都是毕恭毕敬的,尤其是吐蕃远来的使者禄东赞,也许由于之前的和亲没有成功而有些害怕也有些紧张,眉宇之间透露着虔诚;右边九个宫女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唐太宗,传达出的是大唐的繁荣与盛世,为了表现对于吐蕃和亲的重视,唐太宗没有穿着平时上朝时穿的朝服,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仪之感,反而身着便服头戴乌纱帽,不失王者的仪态,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身边的九个宫女身着鲜艳的裙带传达着丝丝欢快明朗之意。其次唐太宗是画面中的聚焦点,首先是被九个身材纤细的宫女衬托得高大俨然,而且在这里作者故意将唐太宗烘托得高大,所以宫女肯定不会被画得有多么丰腴。再次,用左边禄东赞的瘦弱低矮的形象烘托唐太宗的高大俨然,禄东赞来自遥远的吐蕃,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路途遥远显得风尘仆仆,与唐太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恰恰象征着强大的唐王朝与弱小的吐蕃之间的关系,描绘出以唐朝为中心的统一局面,预示着各少数民族都应该与唐朝和平共处。最后,整个画面左右采取的是一对多的模式:左边三个人呈斜线站立,单一整齐,而右边则是九个宫女围绕着唐太宗,呈现出繁多之感,这是利用左边凸显右边,实际上还是更加凸显出唐太宗的显赫地位。

2.以小见大、以点即面

首先我们明白《步辇图》的实质内容就是吐蕃与唐王朝和亲的事件,而作为画家的阎立本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没有选择文成公主出嫁时的恢宏场面,而是别具匠心地描绘了看似稀松平常的吐蕃使者面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对于和亲的主人公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看似无意实则刻意,这也是画家在绘画时选角度切入的高超技术的体现。正是通过双方洽谈时的场景烘托出汉藏和谐永存的民族团结关系,同时于细微处传达出作者以唐王朝为天下统一中心的深层内涵。整幅图画传达着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首先是画作中颜色的选择,对于汉藏和亲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红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喜庆吉祥之意,而画家使典礼官身着一身红色,不仅体现出典礼官所赋予的礼仪之意,表现出大唐王朝对吐蕃的以礼相待,而且这种礼仪是可喜可贺值得被铭记的,所以只有红色可以将其中蕴含的含义诠释出来。为了与典礼官的红色相得益彰,使整幅图表现出整体的和谐平衡之感,宫女的红色裙子和舆盖就要与之呼应,使得整幅图看起来到处洋溢着喜庆;唐太宗身着黄色代表着天子的尊贵和权力,画面的后背景也是与唐太宗衣服相呼应的黄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厚重,也传达出这一重要事件对唐王朝和吐蕃的重要意义。

四、《步辇图》蕴含的思想

当我们对《步辇图》绘制的背景与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应更深层次地发掘其背后蕴藏的思想内涵。

(一)民族融合思想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奉行天下大一统的主流价值形态,这是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体现,不论是统治者抑或人民都有这般强烈的心理诉求。在唐初百废待兴、需要长期发展的状况之下,边境的安定无疑对于王朝的发展大有裨益,采取和亲的方式当然比战争有更好更持久的积极影响。当时的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在平定叛乱后,开创了历史上统一的吐蕃王朝,也要为以后的长期发展作长远打算。面对如此强大昌盛的唐王朝,虚心的松赞干布希望通过和亲学习中原王朝先进的文明文化,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举措。正是双方都奉行着民族融合的指导思想,才使得汉藏和亲得以孕育而生,这种民族团结友好相处的融合思想是促成汉藏联姻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其影响大至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治国方略就是儒家思想的体现,画作中的唐太宗坚定自信、神色淡然,虽贵为天子,但仁者的气息却无处不在。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方略中无不渗透着他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种“以和为贵”思想主导下,对于来自遥远吐蕃和亲的使者,唐太宗以礼相待与之联姻,开创了汉藏深厚友谊的新局面。其次,画面当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对儒家思想的体现,《后汉书·礼仪志》当中记载朝廷加封三品以上官员时皇帝“乘舆初加缁布进贤”,[5]3105阎立本《步辇图》所描绘的整体构图安排与这一瞬间符合,进一步升华了“乘舆亲御临轩”几个字的深刻含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礼相待是我们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也是相互进一步交流的前提。

(三)阎立本的心理与思想的体现

《步辇图》的画作中无疑渗透着画家阎立本本人的思想,之前通过《旧唐书》的记载其“工于写真”[3]1594,可见人物画是阎立本的擅长类型,而他著名的画作还有《历代帝王图》、《凌烟阁功臣图》等,了解到阎立本人物画的突出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意义,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侧重描绘著名历史人物,用以警示后人,弘扬治国安邦之大业。可见阎立本在作图时是有一定的政治意图的,这一点我们从画作所表现出的特点也可以看出。他作为唐太宗的臣子,在画作中处处体现出对唐太宗的美化,以及作为大唐王朝臣民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所作这幅画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汉藏团结友好和平相处的美好期许也在画作中有所反映。

五、《步辇图》历史影响与意义

作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步辇图》,真实记录了唐朝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联姻的美好佳话,是最早反映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初期真实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文化风情,一个文明开放、兼容并包、繁荣昌盛的唐王朝仿佛从初期就被拉开了序幕;“化干戈为玉帛”的民族联姻交融方式,也为以后历朝历代提供了效仿的范式,促进各民族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步辇图》正是以永垂不朽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被时代铭记。

参考文献:

[1]张敏.解析《步辇图》绘画技法和人物形象特点[J].芒种,2013(16):229-230.

[2]李璐明.《步辇图》图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猜你喜欢
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引言的内容
引言的内容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