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身份形成和发展调查研究

2017-06-09 08:43刘玲玉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刘玲玉

摘 要: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与所学语言相关的第二语身份的取得过程。本研究聚焦大学生的英语使用者身份的取得问题,探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身份形成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大学生文化身份 第二语身份

引言

经过之前小学、中学阶段近十年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大学生语言的学习或多或少会有相应的文化方面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范围更为广泛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探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会不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身份?与此同时,受所学外语及其文化的影响,外语学习者原有的文化身份会不会发生变化?

一、國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语言学习者的身份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语言学家Guiora提出了语言使用中的语言自我。对于仅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对自我的身份认同是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通过信息的反馈逐渐加强或修正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其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与所学语言相关的第二语身份的取得过程。

Lambert提出的社会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1963a, 1963b, 1967,1974)是最早“有关双语发展和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Gardner 1985:132)。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二语/外语习得过程中的自我认同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ansen & Liu 1997;Norton Peirce 1995;Norton 1997;Yim 2001;高一虹,1994;高一虹等,2002,2003等)。其中,高一虹提出以对最佳英语学习者的调查为实证基础的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对象仅限于中国的最佳英语学习者,生产性双语现象在普通学生中是否存在还有待于实证检验,英语(外语)学习使中国学习者(处于不同的L2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L2水平)在何种程度上产生相异的心理效应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仅限于访谈,研究的结果在效度和推广度上都受到了限制。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国内外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如Kim 2003;Moss & Faux 2006;Reuter 2006;Spencer-Oatey 2007;李战子,2005;刘双,2000等)。有研究者认为前期二语习得领域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自我认同这个微观层面,而对其文化身份、国家身份、民族身份这些较高层次的集体认同内容探讨不多,而且很少涉及二语/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问题(任育新,2008)。但在其针对文化身份的研究中,偏定量分析(分析和讨论主要以问卷结果为基础),缺乏定性分析(如访谈等)。而且其研究是对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未考虑到不同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环境对其目的语文化身份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等这些因素。

二、研究背景及方向

大学生作为英语学习者,基本上具有十年以上的学习历史。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既有着学习的成就感,但更多的可能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文化困惑感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身份反思。可以看到,大学生经历着目标语文化身份和母语文化身份双重身份的困惑,缺乏自我引导的能力而产生负面的外语学习体验。部分学生缺乏身份认同感,出现外语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在技术推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者重技术,革新教学形式,忽略对语言学习者的深层心理体验。大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缺乏应该具备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相应语用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引发的思考,本研究目的旨在考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群体在语言学习中文化身份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学生文化身份的属性;分析英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与语言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外语教育中有效利用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崭新理念,抓住语言学习为学习者提供直观了解其他文化、反思自身文化、开阔视野、整合人格的可能与机遇;引导教育者关注学生语言学习体验,由此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有所启发。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

具体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选用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式。研究者同时是行动者,开展质化研究,从而使研究过程和方案实施得到保证,研究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同时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及时跟进。

本研究方案拟定为两个研究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了解前期语言学习水平和状态及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学校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平台对研究对象发布语言水平测试,获得测试结果并分析归类,在后期调查中从不同水平区间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访谈。通过学校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平台发布问卷,了解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动机、兴趣、策略、需求等。

在研究涉及的班级和学院学生推行移动学习方式,构建以技术为支撑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语言学习APP模块、微信平台等资源传播媒体、网络化学习环境构建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实施周期为一学期,如需要,可看实际情况延长。

在第二阶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从本校2015级9个学院随机选出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外随机抽出20-30名学生进行访谈,同时辅以课堂观察的方式。

调查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查学生目的语文化身份的形成和母语文化身份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主题涉及母语和目的语两个部分:首先,看言语行为中是否体现汉语文化的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看是否因情感因素(优越感)而以汉语文化的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主导交际;再次,看选择信息传播内容时是以母语文化身份为准则,还是以英语文化身份为准则。问卷的客观题设置可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分类来具体考察学生的文化身份属性等。

另一方面调查学生目的语文化身份发展和语言学习环境的关系,调查问卷针对:(1)传统的语言课堂学习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目的语文化身份的形成和发展;(2)以技术为支撑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否促成了目的语文化身份的发展及具体的表现。

访谈提纲同样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Maslow的基本需求和人格理论框架(高一虹,1994)来观察英语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以确定其文化身份属性。访谈提纲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语言能力,即语言学习和领悟的能力随着对第二语言规律的掌握而有所提高,英语水平和母语水平会相互促进;其次,认知能力,即摆脱了母语思维定式,从而培养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认知能力;再次,情感能力,即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知世界的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审美能力,即增强了对美的感受力及对美的通性的把握,进而发展到文化归属的思考,即在维护本民族归属的唯一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寻求与世界文化的认同。另外,创造能力,即创造性的想象力、观念等思维活动在外语学习中得到激发;最后,人格成长,即在和外界的互动中不断超越基本需求层次,达到自我实现。

课堂观察同样是研究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指出外语课堂不应局限于只有教师和学生两种情境身份,教师可以通过定位和必要的语言辅助,把学生的不同地域文化身份认同有机地融入课堂,这样学生能够更能动地參与课堂互动(Davies Harré 1999)。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情境下,中国多元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定位非但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形成阻碍,恰恰相反给学生提供在话题内容方面无与伦比的资源,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定位和课堂互动两者相得益彰(王裕森,2010),从课堂观察这个角度可以验证调查分析的结果。

结语

本研究希冀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心理体验,研究视角聚焦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可有效地促进学习动机的强化和构建;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面向不同语言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其研究结果更有推广价值。研究范围包括语言学习环境,在技术为教育提供种种可能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2]Lambert, W. E.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A]. In E.F. Aboud&R. D. Meade (eds). 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 Bellingham, Washington: FifthWestern Washington Symposium on Learning,1974.

[3]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 New York: Harper &Row,1957.

[4]Davies, B., Harré,R.Positioning and personhood.In R. Harre & L.van Langenhove(Eds),Positioning theory[M].Oxford:Blackwell,1999.

[5]边永卫. 试论外语/二语学习者的自我认同观[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0(3):27-34.

[6]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1):59-64.

[7]李宗强. 国内英语教学与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6(7):121-124.

[8]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2007(6).

[9]王裕森.大学生地域、文化身份认同定位对课堂互动的影响[D].重庆:重庆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非英语专业
浅谈交际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四六级改革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浅议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浅谈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课堂词汇教学方式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从需求分析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双学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