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汉基本味觉词语对比研究

2017-06-10 18:25张丽清
考试与评价 2017年9期
关键词:映射概念隐喻

张丽清

【摘 要】关于隐喻,最早的研究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当时仅被人们视为修辞现象的一种。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隐喻的界定随之重新受到關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該理论指出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认知世界的方式,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味觉,作为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之一,其隐喻意义的形成与拓展与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认知、体验密切相关,因而可以说,研究基本味觉词的隐喻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人类认知机制的研究。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味觉隐喻,数量多、意义丰富、范围广,从基本味觉可以映射到很多目标域,如生活域、情感域、天气域等等。但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方面的不同,英汉语言系统中有很多不同的味觉隐喻表述。本文主要选取五对基本味觉词作为代表,包括酸(sour)、甜(sweet)、苦(bitter)、辣(spicy)、咸(salty),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支撑,从对比角度揭示英汉味觉词隐喻在认知上的异同以及其深层原因。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发和掌握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更深入地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词汇教学和翻译提供一定借鉴,理解隐喻表达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减少两国人之间的误解,从而促进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关键词】概念隐喻 味觉词 映射 域

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想和行动之中。它不仅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模式,也是从日常表达式中归纳出来具有典型性的认知机制,可反映客观事物,特别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隐喻是一种从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它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本体或者是认识上的对应,然后用源域的结构和知识体验去谈论和思考目标域的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概念隐喻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概念隐喻体系。在隐喻结构中,人们利用对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进行感知的交融,从而实现从源模型向目标模型的映射。

英汉两种语言里都具有较为系统的味觉词汇,但由于历史发展,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等因素,两种语言的味觉隐喻意义不尽相同,有些隐喻用法不能在两种语言系统内一一对应。为了形成清晰直接的对比研究并探索造成同异的深层原因,笔者将从语料库中选取大量例子进行举例并分类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中味觉词的隐喻运用是不是很普遍?(2)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汉味觉词有没有相同点和不同点?(3)在味觉词的隐喻性表达中文化起什么作用?造成概念隐喻理论下英汉味觉词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什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隐喻概念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数千位的学者从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国外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传统时期、过渡时期、现代时期。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开启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外界的方式。从国内来看,最开始,隐喻在中国并没有像西方一样明确的定义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提到“儿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他明喻作为命名相似事物或与人交流的手段,这个观点远早于亚里士多德。近些年,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的学者逐渐增多。兰春2003年发表了《认知视角下英汉空间隐喻研究》,不仅从认知角度讨论汉语的空间隐喻,已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实体隐喻做了对比研究。周宏和秦瑶勇就英汉中情感隐喻的相同点进行了探讨、张红冉给出了实体隐喻的对比研究、曾川路探讨了汉语空间词语意义的隐喻表达等等 。

味觉词的隐喻研究虽然很多,但是比起空间范畴、颜色范畴和人类身体范畴等,仍不够充分。从国外来看,Eve Sweeter对隐喻的研究最为著名,即通过对印欧语系感知动词语义延伸的分析研究外部感知与内部感知之间的语义关系;Clive Cazeaux在他的论文中指出如果必须对特定的感觉进行描述,人们需要与其它的感觉作隐喻对照。从国内来看,人们更关注于味觉词的实在意义,很少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味觉词。近30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也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味觉词,如味觉词的分类、味觉词的语义研究,英汉味觉词对比研究等等。2003年,侯瑞龙通过研究人类感知系统指出在五种感知范畴中存在很多隐喻,然而,他只认识到味觉隐喻只可以隐射为识别域。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不难看出,英汉味觉词的概念隐喻研究仍有挖掘空间。从所选材料来看,大多数学者关于味觉词的隐喻研究选材不够广泛;从内容来看,之前的研究只是选取一个或几个味觉词进行大概地阐释说明,并没有深入地对意义的联系进行本质地专门地研究。尽管关于英汉隐喻对比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但是数据的搜集还不够全面,资料也比较有限,一些能够代表国家文化且具有认知特点的习语并未涉及。该篇论文将对前人的研究做一些补充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指导。

二、研究方法

论文在认知的视角下采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以词汇语义学作为参考并遵循以下原则:(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比较与分析相结合;(3)普遍性与个性相结合;(4)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数据的搜集是准备论文的第一步,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主要从大量的词典中进行数据的筛选。可供收集英语词的有:朗文现代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柯林斯英文词典。可供收集汉语词的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大辞典》、《辞源》。为了使数据更为典型、多样,作者还将从在线语料库搜集数据。英语语料库主要以BNC作为参考,汉语语料库主要以CCL作为参考。词语的例句将以金山词霸作为参考。

从语料库中搜集汉语数据,以“酸”为例。第一步,打开CCL主页面,在搜索栏输入“酸”这个词,然后对结果进行分类并分析。众所周知,汉字总是与其它词结合以复合词形式出现,因此,借助复合词,我们可以增进对单个汉字的理解。第二部,搜索含有“酸”的复合词,然后,用显示的所有例子分析复合词的隐喻用法以期从搜集到的数据中寻求源域与目的域的关系。最后,系统地对所有关于“酸”的隐喻进行彻底地分析。其它基础味觉词汇的搜集采用相同的方法。从语料库中搜集英语数据,以“sour”为例。第一步,打开BNC语料库主页面,输入在空白处“sour”,点击搜索,结果会出现在界面的右侧,然后将数据细分为口语、科普、杂志、报纸、非学术和学术,每部分的例句以及所占比例会自动显示出来。第二步,用同样的方法搜索剩下的四个词。最后,进行数据整理与对比分析。

三、本设计的局限性

受个人时间、精力和学识的影响,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对汉英味觉词的对比研究中,仅仅局限于“酸、甜、苦、辣、咸”无味上,未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鲜”“臭”“香”等词纳入研究范围。此外,对汉英味觉词的对比角度不够全面详尽,未分析其语用特点。

参考文献

[1]Beardsley,M. Metaphorical Twist.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62.

[2]Black,M. Models and Metao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3]《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

[4]黄宝珍.汉日语味觉词对比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9-52.

猜你喜欢
映射概念隐喻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