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

2017-06-15 19:36殷文娟
职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殷文娟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情况下,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育职业人,企业文化要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形成完善的校园文化,需探求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通互通的结合点和路径,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校企融合;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45-04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支撑,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上岗顶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的情况下,须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实现文化育职业人。

一、校企融合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校企融合使企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把“双刃剑”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理念、价值观、工作规范等的总称。不同的产业文化是通过不同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来表现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渐渐发展和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进校园,一方面给校园文化带来积极的作用。企业与高职院校通过合作开办定向班、订单班、培训班、科技研发、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进行产教融合,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1]。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IBM、海尔、联想等3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将这些国内外知名企業请进了校园,同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海尔精神”、“说到做到”的联想核心价值观等企业精神也带进校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充实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进校园也有消极的作用。企业高强度的工作状态、高技术的能力需求以及重复性劳动的工作性质会给学生带来思想包袱,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和本领恐慌,如不加以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激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严重的还会产生转换专业的思想。

(二)校企融合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有冲突

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入融合,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技术技能课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场所,共同安排教学团队或师资人员。企业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顶用,看重于能力培养和技能培训,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就业。也就是说,企业更看重员工的“技能培训”,学校更看重“人才培养”,二者对于“培养”和“培训”的认识不是完全一致。企业重视技能培训,会出现“重技能、轻育人”;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却不能“重教书、轻育人”。

(三)校企融合使高职校园文化中多种文化并存

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呈现的是开放办学的姿态,不同的企业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进入了校园,使得校园文化丰富而多元。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融合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下,与德国戴姆勒、英国捷豹、法国雪铁龙、北京奔驰等不同的汽车行业企业有合作,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招商局物流集团等电商物流行业有合作,与西门子、博世、力士乐等制造行业企业有合作,与中国电信、思科等通信行业企业有合作,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等这样的军工行业企业有合作,不同的行业企业呈现不同的文化,因校企合作育人,校园里各行各业的文化所展现出的行业企业精神、技术技能等呈现多元化,融入了职业特征、技能、道德、人文素质等因素。如:定向培养的直招士官班学生军人职业特点浓厚,地铁定向班学生的“工匠精神”凸显等,甚至还有德国戴姆勒这样的国际化大型企业的文化。校园内多种企业文化并存,展现的行业企业特点各具特色,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校难以形成包容各种文化特色的高度凝练的学校精神,难以形成统一的特色。

二、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通互通的有效结合

(一)尊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校是事业单位,企业是经营生产单位,两者的组织属性不同,彼此文化必然存在不同之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文化是为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构筑的,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追求技术的不断革新、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并没有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价值取向。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使二者要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就必须面临文化要求同存异、扬长避短、借鉴吸收,实现融通互通,既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又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利于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促进企业精神与学校精神的融合

企业精神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反映了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例如,飞利浦公司的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这个价值观反映了企业及其职工的价值取向,可以达到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功能。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高度凝练,是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历史、展现当下、憧憬未来的集中表现,表现在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师生的价值追求、校风学风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学校办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主流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校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不冲突的。企业价值观体现在职工的职业精神,决定着职工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要长远发展,离不开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这样才能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如:英国的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发展至今已有百年,仍然恪守创始人卡尔·本茨所提倡的“精益求精、永久领先”的职业精神,仍然推崇戈特利布·戴姆勒“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信条,这些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培育学生树立职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具备职业能力、掌握职业技术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应把企业精神渗透在学校精神中,做到入脑、入心、入境、入课,实现文化融合、文化育人。

(三)注重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建立公正合法、系统完善的制度与程序,依据法律和章程的原则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学校的制度体系是对学校人、财、物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也有一套制度体系落实在对企业的职工管理、质量管理及工作流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生产管理与控制等领域,保证企业职工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转。如:北京经济开发区的高精尖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企业24小时不停产,职工分三个班次轮流上班,企业建立了全员参与、品质第一、持续改善的观念,坚守质量标准,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的质量管理要求;企业运行流程规范、纪律严明,通过合理的计划、高效的执行、细节的跟进、问题的及时解决,确保实现目标。这些企业的管理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管理文化是不冲突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企业的标准,而应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化的规章制度,为学生营造具备行业企业特点的个性特色校园文化。

(四)强调企业生产文化与学校实训教学的一致

企业的生产文化体现在企业生产对人员、技术、设备等的需求以及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只要有生产工作存在,就会有相应的企业生产文化存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雪铁龙等公司深度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厂中校、校中厂,在实训室实景再现企业的生产过程,引入企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制定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注意事项、管理规定等,规范约束学生,提前涵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学生养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通互通的有效路径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通互通,在求同、共融、尊规、同境的思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建设道路上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共通的元素[3],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培养道德品质高尚、职业技能精湛且能上岗顶用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一)用主流的企业精神文化充实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吸收先进的行业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核心精神、愿景、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来充实和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将企业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如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第一、诚实正直、团队合作、勇于创新、永不放弃、精益求精。这些价值观体现出阿里巴巴公司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斗愿景。再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推崇的徽商的精神文化,蕴含“吃苦耐劳”、“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重义轻利”、“勤俭好学”、“诚实守信”等价值观[4]。这些行业企业精神文化,其中的诚信、敬业、精益求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当前高职院校追求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学生提前接受合作培养企业精神的熏陶,在精神上思想上逐渐认同企业的正确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生产文化充实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内容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立管理制度能有效规范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按照“上班模式”进行管理。早操、早读、上课、晚自习等环节严格纪律管理,严格管理考勤、限制请假等规定。在实习实训的课堂上,引入企业生产管理标准,将企业文化植入实训室,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规范以及流程[5],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执行力以及安全生产、操作规范等,既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准职业人。

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引入企业的logo等各种标志性的文化元素,各种操作规程上墙,行业企业精神、标语上墙,建设企业文化景观,将学校的学习场所营造成企业“实景再现”的学习环境。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数控实训室引入了“5S”管理模式,采用“产学一体、实景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教学工厂”机制,建设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条件设置了生产车间、班组、检验等,实训基地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6],实现企业生产规范标准上墙。学生上课需统一穿上工作服,自带工具箱上岗。完整的、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师生身历其境学习,提高思想上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化的认同感。

(三)用校企文化融合交流的活动载体提升校园行为文化育人质量

校园行为文化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反映着学校文化育人的成效。高职校园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可以通过筑巢引凤等方法搭建校企文化融合交流的平臺或载体,丰富行为文化的育人成效。

一是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业企业文化活动。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关专业所在行业企业的讲座、论坛等活动;可以引入行业企业文化,开展金融文化节、电子技术文化节、汽车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7];可以在校园建设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企业文化展陈空间”、“企业文化活动秀空间”和“企业文化虚拟体验空间”,通过展览进行文化展示,采用信息技术开发企业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围绕该校七大专业群所在行业的企业文化(汽车类、生物应用技术类、经济管理类、电子信息类、机械数控类、自动控制类、艺术设计类),建设学生学习体验企业文化、开展校企互动文化活动的教育平台和活动场所,实现展示、教育、传播优秀企业文化的功能。这样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在第二课堂辅助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逐渐强化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同。

二是在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业企业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实践实习活动,策划“强企强校”主题活动,走进知名企业、合作企业学习企业先进文化,亲身感受实际体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安全意识。通过这样的文化建设活动,学生提早接触真正的企业,感知感悟企业文化甚至亲身参与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016985.html.

[2]立德树人 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8/201612/t20161209_291329.htm/?from=groupmessage.

[3]贾立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构建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9):25-27

[4]徐明友,汪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9-72

[5]徐晓丹.校企合作下实训室文化建设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5(2):215-216

[6]张俊茹.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5):109-111

[7]赵锋.加强校企文化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4(2):8-9.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