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昆曲

2017-06-21 09:46上海陆幸生
金秋 2017年6期
关键词:长生殿昆剧牡丹亭

◎文/上海·陆幸生

品味昆曲

◎文/上海·陆幸生

秋风萧瑟,暮色苍茫,上海兰心大戏院门前熙熙攘攘,门头上方,悬挂起一块金色匾额,上书三个大字:长生殿。剧场门口,有学生模样的人群。从说话内容听来,应该是上海戏曲学校的,也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昆曲爱好者。

走进剧场,大厅中央摆放着祝贺的鲜花花篮。场子里,电视摄像机严阵以待。有人问:实况转播?答曰:宝贵资料,实况录像。

这是若干年前昆曲《长生殿》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前的情景。

向前追溯,清康熙甲申年(1704)阳春三月,《长生殿》作者洪昇应江南提督之聘,来松江观看由昆曲优伶数十人参演的《长生殿》。紧接着,江南织造曹寅请洪昇去金陵,再度一起观赏《长生殿》全本的精致演出。那次艺术盛宴的丝竹管弦,悠悠然,共计回荡了三个昼夜始得安静。时值21世纪的今天,上海昆剧团倾全力打造全本《长生殿》,重新搬上舞台。时光飞驰,两次演出的相隔时间,三百余年过去了。

昆剧亦称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迄今已有600年历史,于明、清两朝之际,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剧种,并延续至今。昆剧表演艺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华。它的剧目丰富多彩,文学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武功技术卓绝,表演情真意切。昆剧有诗的意境,画的风采,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不仅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被赞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因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而存续至今,是承载在演员身上活生生的、流动的、现场展示的表演艺术。

有如是表述,昆剧的三个代表作中,《长生殿》为首,《牡丹亭》和《桃花扇》在后。三位剧作家表述的,都是“可怜天下心难死”的男女情爱故事。《长生殿》最具皇家气息,《桃花扇》富有乱世氛围,《牡丹亭》则一派俊男靓女于尘世和仙界鬼域之间自由往来的潇洒姿容。今天经过改编的《长生殿》煞是动人好看。满台辉煌,是诗的舞蹈、心的吟唱。与高亢的京剧相比,昆剧少了江山社稷的重托,而大大地增多了世间倾心爱慕的男女缠绵倾诉;少了铠甲冰冷,多了脂粉妩媚。正是这一点的性情世俗,大大增加了昆曲与民间众生的紧密联络。

昆剧后来的窘境,其实带有时态递进的必然性质。急速发展的社会,使得江山社稷命运颠覆的原因,从帝王的“玩忽职守”和异族叛乱,逐渐地服从于经济、政治、邦交、民生等等要素的变迁。背景天幕再不是春种秋收式样的缓慢更替,迅即发生和高速转换的事件原因,当然要求演员的语速加快。当下经过修改,在上海上演的《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就服从和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

昆剧当然是阳春白雪。犹如《长生殿》中的唱词:长街短街,天上清歌。如此高雅的艺术,要保持和欣赏,需要文化准备,更需要观众培养。昆剧从遥远的昨天走来,向着明天行去,人生的潇洒情态和委婉吐述,永远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境界。

猜你喜欢
长生殿昆剧牡丹亭
罗周昆剧创作论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长恨歌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