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2017-06-22 16:02何景耀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方法

何景耀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获得知识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完善的鉴别能力,主要是凭着本能和直觉对所接触的外部信息进行鉴别和吸收,而品德课无疑是帮助学生们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展现更加宽广的教学情境,能够让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运用知識改变世界。本文首先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接着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前言

小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其思想单纯,认知简单。想要让他们了解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创新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学生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把道德品质和意识内化,实现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进行全面探讨。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品德与社会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中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是必须开设的一门主要功课。有些教师认为在语文、数学两门主科上下工夫、加重视才是好办法,提高质量是教学工作的宗旨。因而,品德与社会课不能按正常课程去上,赶课的时候,把品德课抛在一边,去补语文、数学科知识缺陷。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现在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材编排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作用应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品德与社会课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把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灌输给学生。如:我校三年级有些学生阳奉阴违,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背后言行不一,谎话连篇,有时会欺骗其他同学,伤了同学的自尊,甚至因为不守信用等吵架和打架,影响十分恶劣。前不久,三年级的几个男学生突然变得不说谎话,而且还向老师揭发一些说谎的同学,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转变,是因为本学期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了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和同学”,这一个单元先安排了一篇题为“诚实守信”的课文,它阐述了诚实的定义,知道讲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真诚,说到做到;知道诚信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接着,图文并茂,配了一些有关诚实说出看法的对话,通过阅读书上的图片,我们能够猜出国王为什么将王位传给了没有种出鲜花的小男孩,并且能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学生听读了都受益匪浅,通过老师的正确点拨,学生竟然在交流中各抒己见,把自己曾经隐瞒的错误说出来,让学生们认识到一个人要诚实守信。只有守信用,才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才会有人愿意与你交往。让学生知道言而无信会给对方带来不悦,失去别人的信任。良好的信誉比金子还宝贵等等。

正因为他们从学习中受到了启发,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才会在“谎”上改正缺点。可见,这样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1.2品德与社会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作为教师,也许大家都深有同感,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很多,他们往往自我意识增强,但生活上的依赖性较为突出。由于他们受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自尊心很强,总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平等地对待自己,遇事也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他们更喜欢听表扬,稍有成绩就洋洋自得,自高自大,在集体中处处要求以“我”为中心等等。他们有的性格孤僻,任性自私,心中无他人,无集体,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稍不如意就发脾气,甚至在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走向极端的现象。特别在城市,由于物质生活上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加上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娇生惯养,使子女滋长了依赖性等。现在的品德与社会课安排了诸如“说说我自己”、“护蛋行动”、“我是家庭的一员”等丰富的题材,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总之,品德与社会能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几种基本方法的应用

2.1故事喻理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用故事喻理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喻理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喻理”性,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还可以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榜样示范法

所谓榜样示范带动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目前在社会上轻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劳动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在教学《感谢社区服务者》这一课时,不要光从书本中讲述,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探询自己身边的、被人们真正尊重而又是普通劳动者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教师在讨论中可启发学生:小区里的老伯经常照顾双职工父母的小孩,帮人代管代看物品;自己下岗的父母用勤劳的双手起早摸黑做小生意支撑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明白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值得尊敬的普通劳动者。

2.3角色表演法

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讲授《公共秩序靠大家》一文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在社区内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甲走在街上,买了一个冰淇淋吃,顺手就把包装纸扔到了马路上,这时,乙(环保阿姨)走过来对她说:“如果每个人都随手乱扔垃圾的话,那我们的社区会有多脏啊!为了我们的环境卫生,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寓品德与社会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2.4场景重现法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非常有趣的,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场景实现,只是长篇大论,一条条大道理,学生们既不能真正地体会和理解,也容易产生厌倦和反感。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们创设相关的场景。学生们置身在一个个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就能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明辨是非。比如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中,我们应该树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破除陋习。在这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场景实验: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纸上出现了“今天别出门,出门有灾”几个字。教师用科学来揭开迷信神秘、虚伪的面纱: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一些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字就变黑了。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生活中类似的迷信现象,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如果有学生暂时无法解开谜底,就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家庭作业,回到家中问问家长,或者上网查询。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封建迷信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精神和形成科学态度的意识,增强他们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通过这样的一些情境和分析,我相信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

2.5主题讨论法

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例如,讲《伸出温暖的手》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再讨论人们的做法是否正确,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讨论结果,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样的讨论,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小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6社会实践法

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查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派出所去观看交通事故图片展,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又如对学生进行“地震安全演练”教育时,我们组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中,切实感受活动带给的体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生活的能力,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实现由教材向生活的飞跃。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已成为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教学方法的价值体现在能使师生用最少的时间、空间、物质与精力的投入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从这一角度考察,我们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与推广,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2.7情感渗透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追求文本、教者、学生之间多向的情感交流。采用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

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教育中应注意有所选择,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生,在选择方法上应有所侧重;教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广大教师都应当十分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基本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湘春.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207.

[2]杨红慧. 新疆喀什市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对策研究[D].喀什大学,2016.

[3]倪建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5:81+124.

[4]董妍.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率[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2:79.

[5]王晨. 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6]张红菊.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基础教育研究,2016,14:51-52.

[7]侯仁.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教育,2015(12):00057.

[8]周良干.提高农村小学思品课堂效率之我见[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66.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