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言训练存在的缺憾和对策

2017-06-26 17:14吴建方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造句雨点语言

吴建方

小学语文学科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学科,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准确、连贯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让学生掌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精彩、是否具有活力、是否扎实有效,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课堂上的语言训练设计是否科学、学生语言训练是否到位。现如今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具有很强的语言训练意识,许多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学生学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向老师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现提出来与大家共商。

一、散落的玉石不值钱,连成串的珠宝更璀璨

一般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并不缺乏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听到学生们创新的表述、灵动的语句、精彩的言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仅仅满足于一些零碎的语言表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要知道散落的玉石不值钱,连成串的珠宝才更璀璨。我们应鼓励学生尽力创造整段的语言,如果学生一时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应引导学生把集体的智慧创造凝聚起来,形成整段整篇的文字作品。我认为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流畅的语言思维和完整的语言表述能力,我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才更具价值,更有意义。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雨点》:

雨点落进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

在海洋里跳跃。

有位教师是这样执教这首小诗的:先是指导学生逐句读诗文内容,并结合图片观察,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组织语言描述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甜美,在小溪里散步的悠闲,在江河里奔跑的快乐,在海洋里跳跃的喜悦。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并且模仿诗句的样式对学生进行创造训练。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是小雨点,你们又会落在哪里?又想在那里干什么呢?

生1: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

生2:雨点落在柳条上,在柳条上荡秋千。

生3:雨点落在瓦片上,在瓦片上滑滑梯。

生4:雨点落进泥土里,催着小草快发芽。

生5: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捉迷藏。

如果这位教师的教学就止步于此,仅仅满足于学生个体的精彩表现,我认为是不到位的,充其量只是一些零碎散落的玉石。

然而在学生一个个发言的过程中,这位教师竟然飞快地将这些灵动的富有创意的诗句进行适当加工并整整齐齐地写在了黑板上,最后还不忘加了个题目——雨点。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就是一个个了不起的小诗人。来,一起读读你们写的新诗《雨点》。

人在孩童时期是最快乐的,他们的快乐之一就在于能够无拘无束、神奇而富于创意地想象和表达。这位教师在这一快乐的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童趣的语言描述、富有童趣的模仿创造,还在于随即将一颗颗灵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语言珠宝给整合起来,串成了一条璀璨耀眼的项链。让可爱的学生明白: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诗人,也可以创作出绝妙的诗篇。由此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播下文学的种子,一颗颗期待萌发成长的种子。

二、生硬的模仿无生机,有思想的创造真精彩

小学阶段的语言训练,更多的是模仿创造。然而我在向老师们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显得过于生硬,没有活力和生机,似乎是为了模仿而训练。当时我就想,如果教师能够多一些引导和启发,能够多一些时间给学生酝酿思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产生思想,然后再来模仿训练就不会让学生感到那么困难了,教学也就不会有生搬硬套的感觉了。

如,《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篇优美的文章,文中第2自然段把大自然比作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并且对大自然这位母亲进行了描绘,写得生动而富有诗意: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这是一段多美的文字呀!让谁来教都会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的。一位教师第一次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段文字写得怎样?

生:很美。

生:很生动,很形象。

师:为什么会让你们感觉这样生动形象呢?

生:因为作者采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了母亲。

生:还把大自然的一些景物比喻成母亲的具体形象。

师:那你们也能模仿说几个句子吗?

虽然也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但是发言的面并不广,发言的内容也很狭窄。课后,在听课老师的提议下,这位教师又回到这个班级,面对同样的学生重新把这部分内容上了一遍。

师:同学们,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啊!课文对大自然母亲进行了如诗如画般的描写,请大家继续展开想象,也模仿着写一写。在写之前请大家先观看几张关于大自然的画面。

(此时大屏幕上依次展现了几张图片,有姹紫嫣红的花丛,有翩翩起舞的各色蝴蝶,有唱歌的鸟儿、鸣唱的虫儿,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洁白如雪的云朵……)

师:现在请大家按“

是她 的 ”的格式来写写大自然这位母亲的容颜。

(学生一个个拿起笔开始了模仿造句。大概3分钟后,一双双小手舉起来了。)

师:刚才大家都写得非常专心,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自己写的句子?

生:隆隆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师:讲得真好,请写到黑板上来。

生: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衫。

师:好,也写上来。

生: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师:好,写到黑板上来。

生:滚滚的江河是她沸腾的血液。

师:真好,上来写。

生:我想说两句。遍地的花儿是她五彩的绣花鞋,点点繁星是她衣衫上装饰的珠宝。

师:太精彩了!请你把两句话都写到黑板上。

生:我想说三句。连绵起伏的山脉是她张开的双臂,湖面上轻轻荡漾的涟漪是她脸上绽开的温柔的笑容,鸟歌虫唱是她动听的笑声。

……

师:谁愿意把这些句子按一定顺序排一排,连起来读一读?

(片刻后一学生站起来诵读,稍作调整后全班学生一起诵读。)

对比这位教师的第一次教学,这一次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分析一下,原因有三:一是这次教师注重了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前观看一张张图片,丰富了他们对大自然母亲的了解。二是给予学生们思考准备的时间更加充裕了,这就让他们能够产生更多的思想,有更加出色的创造。三是由单一的口语表述增加了书面的字斟句酌,学生讲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有质量多了。由此可见,生硬的模仿总不如学生有思想的创造更精彩。

三、机械的训练太僵硬,富有情感的生成才美妙

造句是一种能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的技能,是进行语感训练的基本方式。在小学阶段的语言文字训练中,造句是最常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种练习形式。恰当的造句训练可以将积累的词语向运用迁移,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说,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写作的基础。落实造句训练,对学生准确用词、用比较复杂的句式表达意思、发展语言能力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在造句训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造句没有发挥它在語言文字训练上应有的作用。

目前,在对学生的作业正确率、考试表现有很高要求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所造的句子出现了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即只求语法、遣词的准确,训练过于僵硬。比如:

1.“喜出望外”——我考到了满分,喜出望外。

2.“不但……而且……”——小明不但成绩好,而且热爱劳动。

3.“虽然……但是……”——虽然今天下雨了,但是同学们还是都按时到校。

很显然,这样的造句训练再多,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个人认为造句训练离不开生活,需要学生能够将每一次的造句训练融入自身实际,用真切的情感来描绘生活、阐释思想、抒发情怀,因为真实的生活才是学生取之不竭的素材库。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造句要求,要善于启发引导,引领学生突破狭窄的思维空间,放眼广阔的生活。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使得造出来的句子内容更加丰富,读起来更具美的享受。如有位教师这样引导用“喜出望外”造句:

师:现在用“喜出望外”造句,谁先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

生:就是说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师:那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出乎意外的喜事呢?能讲出来听听吗?

生:有。我一直想要一只印有喜羊羊图案的文具盒,因为自己成绩不太理想,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和妈妈讲。一天回到家,我看到写字台上竟然放着梦寐以求的文具盒,我真是太意外了,太高兴了!

师:当时,你有怎样的表现?

生:我激动极了,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问妈妈是怎么知道我想要的,妈妈告诉我,她有一次看到我拿着邻居小妹妹的文具盒一直愣愣地看着,就知道我的心思了,那文具盒上就印有喜羊羊的图案。

师:那你能把这个过程完整地讲出来吗?要用上“喜出望外”。

生:我一直想要一只印有喜羊羊图案的文具盒,可是因为自己成绩不是太理想就一直没有勇气和妈妈讲。一天放学回到家,我一眼就看到书桌上放着一只我梦寐以求的文具盒,我当时真是喜出望外,激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抱着妈妈直呼:“妈妈,我爱死您了!”

师:造句就要像这位同学这样,要选取生活中的真实事情来写,要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写清楚,要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植根于多彩生活中的语言训练才具有生命,富有真实情感的语言生成才是最美妙的。

四、空洞的补白没意义,具有真切的想象更感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引领学生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就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学生的阅读障碍,使学生深入文章,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能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然而“补白”训练前的引导不能过于草率简单,如果教师操作不当,学生对文本主题的解读就会一知半解,对文本情感的感知就会浮于表面,而此时进行补白训练往往由于思维不够开阔、情感不够浓郁,写出来的内容也显得空洞,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训练价值。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歌颂人间真爱的课文——《爱之链》,一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欣赏了文中借景抒情的语句。在粗略感受了这种表达方式之后,教师布置学生为文末进行补白。

师:请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替作者补写一段环境描写,注意要符合人物心情,以“清晨,乔依醒过来……”开头。

此时我注意看学生进行“补白”时的表现,一个个搔头摸耳,局促不安。在交流时,学生读出来的内容也空洞无物,虽有景物描写,却无真情

表达。

我为此进行了反思,回到自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

师:文中有两处描写环境的内容,你能找到吗?

生:一处在开头,还有一处在文章的第10自然段。

师:先看第一处,描写了哪些景物?把这些画面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这里描写了在一个雪花纷飞的黄昏里,一辆破旧的汽车行驶在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上。看着这个画面让我感到很是悲戚。

生:我感觉作者就是借这个凄凉的环境抒发乔依此时此刻凄凉的内心。

师:你讲得真好,讲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再看第10自然段的句子,我把“餐馆里十分破旧,光线昏暗”改写成“餐馆里的窗台上摆着一盆花,叶儿如碧玉,花儿如白钻,墙上挂着一幅油墨画”,你们看好不好?

生:不能,因为女店主生活非常艰难,乔依下了岗丢了工作,生活没有了保障,她内心并不快乐。她为了维持生计不顾8个月的身孕,带着工作了一天的疲劳还在坚持忙活。

师:可见,写景都是为表达人物情感服务的。那么请看课文最后,当乔依和女店主感受到了人间真爱后,他们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他们看到了希望,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师:好,请你们替作者补写一段环境描写,注意要符合人物心情,以“清晨,乔依醒过来……”开头,要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分钟后陆续有学生写好了。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写出来的片段很有想象力,描写出来的景象真切感人,洋溢着暖意,给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文本补白”从工具性的角度上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人文性的角度上说是对文章内涵的深化。引导学生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内容,挖掘出文章背后的教育价值,结合作者的情感,適时地引导学生猜测、构思,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去补白、去延伸、去创造……就能写出既能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别人的语段。

语言训练是学生利用母语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每一节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语言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语训练,也可以是书面练习;可以是模仿写话,也可以是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但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我总认为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感基础,有深刻的思想认识,有明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练习时就能进入喷薄而出、不吐不快的境界,即使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他们也会有急于修正改进的强烈欲望。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造句雨点语言
从造句入手学写话
雨点
雨点会说话
造句
雨点种子
造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