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分析及解决的对策与思考

2017-06-26 19:51林丽娟
经营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对策思考市民化制约因素

林丽娟

摘 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方式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城市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较低的农民工素质之间、制度缺失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拉力扩张之间、社会歧视与农民工市民化适应进程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要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大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 农民工 市民化 制约因素 对策思考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相关配套政策的滞后,数以亿计的城市农民工无法实现身份的彻底改变,无法完成与城市的真正融合,他们生活质量低下,自身权益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其现状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前两个层面主要取决于宏观体制改革和相关的制度创新,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3)、《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13)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等最新发布的权威数据,《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对2013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跟踪评价。这个评价体系分为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生活条件、综合文化素质四个大项,共17个分项,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数据得出2013年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为39.63%,比2012年小幅上升0.07个百分点。综合指数涵盖的17分项指标,除4项数据缺乏、2项数据没有新数据外,其他11个分项指标中,6个上升,5个下降。

(二)农民工参保和子女入学方面

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險参与率表现出小幅增加的趋势,增幅均低于往年的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农民工选择在农村参加社会保险,从而降低了相关保险参与率的增幅;另一方面,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且缺乏维权意识,雇主企业也缺乏积极性,从而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并推进缓慢。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其打工所在地入学难也客观存在:一是城市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学校往往需要家长提供各种证明材料、收取借读费或者以招生额度已满等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二是义务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导致农民土子女教育经费难以落实,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很难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三)经济生活及文化素质方面

近年来,农民工收入不断增长,从2012年的月均2290元增长到2014年的3015元,与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农民工月均收入与城镇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之比从2009年的52.470/0提高到2014年的68.83%,但在2011~2014年,这个数值却有所回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再次拉开。2013年,农民工“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为26.5%,同期城镇就业人口中该类人口比重为50.0%;农民工“大专及以上文化人口比重”为7.8%,同期城镇就业人口中该类人口比重为25.2%。另外,2013年,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约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约为25.6%。不过,“工作技能水平”一项因缺乏数据,因此不计入总体数值。

二、当前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原因分析

(一)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

城乡福利待遇上的落差,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横在农民工和城镇市民身份之间的根本制度障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并开展了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但户籍制度改革一直缺乏实质性进展。

(二)推动社会福利均等化困难重重

解决农民工收入、福利与城镇居民的差距问题的办法,就是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后,才能逐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济收入、住房等一系列的差距。但是,市民化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农民工与城镇人口在经济、住房、学历、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是实际存在的,但差距正在缩小,农民融入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实现,市民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六大障碍根深蒂固

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主要存在成本障碍、制度障碍、能力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承载力约束等六大障碍。因此.要加快推进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这六大障碍。

三、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身份壁垒必须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身份转变扫清障碍。改革附加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保、教育等功能,让农民与城市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对入户主城区、区域中心城市、区县城、中心集镇的农民,实行分类指导,降低学历和收入等人户门槛。

第二,完善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留得下要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潜在转移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整合劳务、教育、劳动等部门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学校提供培训资源、农民自主选择培训”的培训机制;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变短期培训为中长期培训,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真正让农民有一技之长,在城镇能稳定就业。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及救济机制,推行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消除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自愿放弃在农村拥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自愿转为城镇居民。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实行以经济补偿或换取社会保障的形式,鼓励进城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支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利用和以土地入股、合资合作的形式流转土地。

第四,改革现行住房政策制度,推行以宅基地和农房换城镇住房。建立有利于农民进城的住房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民住有所居的重要途径。安居才能乐业,也才能自觉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城镇的一员。固定住所既可是一定面积的自购房,也可是一定面积、租赁一定年限以上的租赁房。探索建立农民宅基地及住房处置机制,增强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解决住房的能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按规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等待遇

(作者单位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鲁平,等.城市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城市流动青年生存状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9):7-24.

[2] 昊玉军,宁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27.

[3] 吴宏洛.转型期的和谐劳动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4-117.

猜你喜欢
对策思考市民化制约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关于中高职联合办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