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6-28 12:59叶吉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公寓文明

叶吉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浙江 温州 325035)

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叶吉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浙江 温州 325035)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通过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育人模式,由课内到课外,再延伸到校外,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证明,通过“三个课堂”育人模式,实现了高质量的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三个课堂;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目前,高职院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还基本停留在德育方面,缺乏系统地推进,探索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把育人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以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一般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L. Von Bertalanffy)指出,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用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3]。高职院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育人时间看,是指从入学到毕业的育人过程;从育人空间看,是指从课内到课外,再延伸到校外的全过程。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简称“三个课堂”)联动的育人实践,实现高质量的全程育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多年来,通过“三个课堂”育人模式实践,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证明,该模式契合高职学生特点,结构完善,可操作性强,并富有成效。

一、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遵循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教学特点、德育为先、“三个课堂”联动、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原则,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架构

1.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学风建设和榜样教育为核心,促学习行为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专职教师指导为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以课堂规范为基础,实施“引导+监督”教学管理模式;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干部联合参与课堂管理,将学生课堂及各类实践教学表现纳入学生平时成绩。

学风建设是第一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抓重点班级、重点寝室和重点学生,实施精准督查和帮扶。同时,院系多方联动,分工明确检查学风,坚持各系早间检查本系学生的旷课、迟到和带早餐等情况;同一时间,学生处对重点班级进行抽查,公寓管理科在各楼幢进行检查,多方联动,形成合力,达到良好的效果。实施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和学生课堂表现等动态,并建立沟通机制。

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榜样教育,树立身边典型,引领学生群体发展。从学生的身边挖掘优秀典型人物,通过全员师生参与推荐评选形式,树立学生认同的榜样与典范,做到树立典型之后要进行多渠道宣传,避免重评选轻后续宣传而削弱榜样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坚持多年连续评选,形成品牌,放大榜样的影响力。

2.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公寓文明和文明修身为核心,促生活行为习惯养成

社团活动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社团活动有自身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按项目化运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可选的菜单,以增加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以学生导师辅导为主、专业教师指导为辅,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实施“114”公寓文明模式,打造服务型令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公寓。“114”是指建立一个党员工作站,打造一楼一品牌,推进制度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本化和育人纵深化的“四化”建设。以公寓党员工作站为特色,以楼幢为单位,由学工部全体教工党员与跨系跨年级的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工作站分站成员,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本楼幢寝室结对帮扶、参与精细化的卫生项目管理和公寓日常监督管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成员参与活动的结果可作为党员后续培养和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前期培养的重要依据。在公寓区建设“一站式”服务学生事务中心,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做到线上线下联动,提高办事效率;按品牌化运作的形式,积极营造具有本楼幢特色的公寓文化。

开展文明修身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创设文明校园是当代大学生的共同责任,只有文明的个人才会有文明的班级、团体,才会有文明的校园,才会有文明和谐的社会[4]。浙江省教育厅和共青团浙江省委都在积极倡导全省学生积极参加文明修身活动,各高校将文明修身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氛围营造和多角度宣传,提高学生对文明修身的认识度。在寝室走廊、教室走廊、教室、实训室等场所进行有关文明修身主题的文化布置,利用线下传统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电视台等线上手段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明修身的良好行为度。每位学生要从自己的外表做起,由表及里,利用书画练习、摄影活动、体育运动、读书活动等提升自身的内在气质。三是通过参加“说、学、读、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等文明修身活动,建立班级文明公约和寝室公约等,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提升集体的文明程度。四是积极引导违纪学生参加社团矫正活动,矫正所犯错误,提升教育效果。

3.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职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核心,促职业行为习惯养成

实施“项目+基地+导师”的暑期实践育人模式。按照大一认知实习、大二专业实习的思路,利用暑期不少于30天的时间,学生按志愿服务类、专业岗位类和创新创业类实践项目为内容进行组队实践,进入企业、农村和社区开展活动,由教师与企业导师进行指导,实行项目化运作。

开展专业化、项目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按系结对农村与社区,每月活动不少于1次的常态化要求,结合所学专业,送技术、送服务到农村与社区,服务于农村与社区。

实施“1+2+25”的志愿服务模式。“1”是指每位学生都要进行志愿者服务注册,全校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100%;“2”是指大一和大二2个年级的学生都要进行志愿服务;“25”是指学生每学年志愿服务的时间都要达到25小时,并给予学分。为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普及文明风尚、送温暖献爱心、公共秩序和赛会保障、紧急救援、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及慈善捐赠、无偿献血、见义勇为等志愿行为。

二、高职院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的实践

1.第一课堂的组织实施

明确任课教师是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法指导的引导机制,开展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院出台《辅导员和班主任听课制度》,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班级、课堂听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及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和学生课堂表现等动态,并与任课教师建立沟通机制。学生干部参与课堂考勤、手机管理等,确保课堂有序。

根据上一学年的大数据分析,对重点班级、重点寝室和重点学生进行重点督查和帮扶,不断提升学风建设的有效性。早间在同一时间,院系联动(见图2),学生处对重点班级进行抽查,教务处和督导处进行巡查,公寓管理科在各楼幢进行检查,当天将检查数据上传学风管理系统,数据多部门共享,齐心协力做好教育工作。

为树立学生认同的身边榜样与典范,学院推出单数年评选“学习风尚奖”,双数年评选“校园之星”,二者交替进行评选。学院于2009年开展“学习风尚奖”的评选,于2010年开展“校园之星”的评选,并举行了极为隆重的榜样典礼,使获奖学生有了荣誉感和自豪感。坚持全方位宣传榜样典型人物,延续榜样的典型作用。为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榜样作用的延续性,学院进行多渠道、结合线上线下进行宣传。在评选不同阶段,将优秀学生典型事迹在学院及各系的橱窗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并利用各幢公寓大厅的门厅电视进行滚动播放。同时加强线下宣传,利用第二课堂的主载体—“二早一活动”入班级进行宣讲,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优秀典型人物的事迹,并进行交流互动。

图2 学风管理联动与反馈机制

2.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

把社团化的“二早一活动”作为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二早一活动”是由“二早”和“一活动”按时间段不同进行分类。“二早”是指早起、早练;“一活动”是指学生在下午课后和晚间时间进行社团活动。学院要求全体学生在大一、大二都要参与“二早一活动”,做到“活动开展常态化,学生参与全员化”。“二早一活动”早间以户外活动为主,开展晨跑和定向运动等体育锻炼形式,下午或晚间开展以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升为主的活动,安排在每学期1~16周进行,大一每周不少于“三早二活动”,大二每周不少于“二早一活动”。早间活动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06:50—07:40之间,原则上活动时长要求达到30分钟;课后和晚间时间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15:30—18:00之间或18:00—21:00之间,原则上活动时长要求达到100分钟。学院提供300多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学院与各系按社团化运作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和活动质量。目前,学院已探索出一条以院级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和一般项目为梯队培育的路径,形成了精品项目为引领、特色项目为示范和一般项目为基础的递进式发展,将精品项目和特色项目作为院级重点和一般教改项目立项(见图3)。大部分项目配备了专业指导老师,所有项目都配备了学生导师。专业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导师进行授课的设计与安排、学生导师的授课能力的提升和课堂管理技巧,不定期地进行现场指导,对学生导师进行梯队培养。学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授课计划的安排及授课,并对第二课堂进行管理。学院出台《“二早一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每周一至周五07:50—21:50全天候开放实训室、研创大楼内的所有研发平台、创业园、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及其他学生活动场所,周末根据需要开放其他活动场所,满足学生活动需要,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在实训室和研发平台等场所,有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和平台管理员跟进管理。

图3 “二早一活动”项目梯队培育

实施“114”公寓文明模式。以公寓党员工作站为特色,以楼幢为单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卫生管理和公寓日常监督管理等。采取品牌化运作形式,积极营造具有本楼幢特色的公寓文化,打造运动之家、诚信之家、瓯越之家、创业之家和时尚之家等特色楼幢;同时将所有寝室走廊按工匠精神、党建文化、瓯越文化、学生作品等进行布置。各系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门牌文化,各寝室按照“温馨之家”的要求进行寝室内部的布置。通过楼、门厅、走廊、寝室门牌和寝室内部等布置,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打造“一楼一品”。在公寓区建立 “温职和事佬”学生调解室平台,化解学生寝室内部矛盾,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学院投入120多万元,建设500多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学生事务中心,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功能,做到线上线下联动,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建设一间集中西餐自助的DIY厨房—博雅小厨,为师生交流提供新平台;在每幢楼设立小型图书馆、多功能休闲活动中心等,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人本化”服务。通过常态化开展公寓文化节、公寓文明月等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增强寝室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在教学区走廊展示技能考核、优秀校友、温商人物等,在实训区展示本专业的大师、操作规程等营造氛围;开展书画练习、摄影活动、体育运动、读书活动等提升学生自身的内在气质。利用“五个一”文明修身工程,即参加一次校纪校规法制教育(学生手册再学习)、读一本书(阅读修身类、励志类书籍)、写一份心得(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感受)、听一次讲座(专业、人文、心理讲座)、参加一次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违纪学生的综合素质[5]。

3.第三课堂的组织实施

实施“项目+基地+导师”的暑期实践育人模式(见表1)。大一认知实习、大二专业实习,利用暑期30天的时间,要求学生大规模参与,以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为主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能力兴趣开展以志愿服务类、专业岗位类和创新创业类等实践项目为内容的实践,实行项目化运作,构建以“系部+农村(社区)”“专业教研室+企业”“创业团队+创业工场”的实践基地建设。结合教师的能力特长、专业特点,设立以思政队伍为主的志愿服务类项目导师、以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岗位类项目导师、以具有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主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导师。2016年暑期,学院共组建实践团队132支,参与集中组队的学生达1 968人,占实践学生数的33%,共配备指导老师181人。其中,志愿服务类实践队21支,参与学生362人;专业岗位类实践队98支,参与学生1 463人。同时开展专业化、项目化的新青年下乡活动。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按系结对苍南县对应的一个乡镇、按班级结对一个村的要求进行组织活动,每个系每月到各乡镇活动不少于1次,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集中下乡活动,结合所学专业,送技术、送服务下乡,服务于农村及农民。学院出台《暑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给予集中组队参加实践的学生120~200元/生的补贴,给予全程指导老师200元/天的补贴;并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投入约300万元左右。学生公寓免费提供住宿,食堂根据学生实践时间进行开放等。通过有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岗位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真正彰显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育人成才的社会价值[6]。

表1 “项目+基地+导师”的暑期实践育人模式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 [2017-01-20].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 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5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

[4] 王燕.大学生文明修身演讲稿6篇[EB/OL].(2016-09-27)[2017-01-20].http://www.xuexila.com/yanjianggao/wenming/456933.html.

[5] 苏跃飞,童卫军.高校违纪学生社团矫正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3):276.

[6] 王向红,陈雪珍,刘海明.高职院校有组织的企业实习模式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54.

[责任编辑:王永江]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al Mode of“Three Class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YE Jibo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Education offered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ca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y construct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mode of “three classroom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not be conf ned to the classrooms, but will be extended outside the classrooms or even outside colleges,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from students’ enrolment to their graduate. Practice shows that high-quality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can be realized by adopting the educational mode of “three classrooms”.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ee classrooms; Educational mode

G719.21

A

1671-4326 (2017) 01-0034-05

10.13669/j.cnki.33-1276/z.2017.008

2017-01-25

温州市教育局委托研究课题(wzgxsz-2016001)

叶吉波(1971—),男,浙江苍南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公寓文明
请文明演绎
前滩禧悦公寓
漫说文明
共享公寓
末日公寓
数字公寓
对不文明说“不”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