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初探

2017-06-28 05:31陈世虎
神州·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砚山县弦子棒棒

陈世虎

一、基本概况

砚山县地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西部,全县国土面积3827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和2个华侨管理区,杂居着汉、壮、苗、彝、回等十余种民族共49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6万。据《砚山县志》记载,砚山自西汉以来就有宛温、宛暖、都唐、江那等名称。清朝末年一官员巡视此地,登高远眺,整个坝子荷塘连片山水相依其形状如砚,故赐名为砚山,并命石匠将“砚山”二字镌刻于棺材山北崖,现在依然清晰可见。勤劳智慧的砚山各族儿女在千百年的生息繁衍进程中,创造了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活态存在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显得弥足珍贵。以下为笔者介绍的几个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仅供读者管窥一斑。

二、存续及濒危状况

(一)传统舞蹈类

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彝族弦子舞

跳弦子舞是彝族最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演奏者单人或多人边弹边唱边跳,旋律欢快重拍明显,节奏为四二拍或四四拍,基本步伐有两步弦、三步弦、跑步弦和抖抖弦,还有小鸡啄米、老鹰展翅、蚂螂点水、老牛擦背等模仿动物的弦子舞。在民间流传着“彝族不跳弦白活一百年”、“阿哥弦子响阿妹脚板痒”、“跳得日头西山落跳得黄灰做得药”等有趣说法。每逢火把节、草马节、春节及婚嫁丧葬时,彝族人更是纵情欢舞通宵达旦。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打工经济的诱惑,弦子舞的传承保护也受到影响。首先是精通弦子传统套路弹奏的民间老艺人逐渐去世,面临人亡艺绝;其次是弦子(即月琴)制作工匠更是寥寥无几后继乏人,如再不加以保护传承,弦子舞的消亡将不可逆转。

彝族弦子舞

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族棒棒灯

壮族民间传统祭祀舞蹈棒棒灯源于砚山县批洒、羊革、嘎那等壮族村寨。传说一千多年前的大唐贞观年间,边疆壮族村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壮家人苦不堪言,唐王得知边疆庶民受灾,寝食难安万分牵挂,速派遣高、岳二将领兵前往赈灾,在官兵和壮民的努力下边患得以平定,壮民从此安居乐业。为感激唐王李世民的恩泽,壮民从此在村中兴建庙宇(当地称唐王天子庙),每隔三年要举行盛大庆典——接唐王、跳棒棒灯,以祈求唐王在天之灵保佑壮族村寨人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跳棒棒灯先是选择农历正月吉日,村民自发组队到唐王庙拜请唐王下凡,再到村中游行,最后到场院集中舞蹈,整支队伍需66人,其中2人担任“先生”负责吟唱请神,2人扮演高、岳二位神将,8男6女为天兵,12名女性扮演仙女,6人手抬竹篾扎成的荷花、金鲤、芙蓉等形状灯笼随队护驾,其余人员担任乐队、侍从和普通兵将。

棒棒灯游行队伍

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壮族草人舞

壮族是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最早的先民之一,草人舞就是这一古老稻耕文化现象的缩影和再现。据砚山县平远镇大新村传承艺人罗启帧(1935年出生)口述,自己孩童时就亲眼目睹其曾祖父、祖父等老一辈人过开年节跳草人舞的情景。每年正月第一个属猪日,全村都要过开年节跳草人舞,此活动有祭祀天地、先祖、山水之含义,寄予全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美好愿望。草人舞集歌、舞、乐一体,以二胡、笛子、鼓、锣、镲等乐器为伴奏,以常见的生产工具犁、耙、锄、镰、捞笆等为表演道具,有的扮演水牛耙田,有的扮演农妇撒种,有的扮演农夫收割,其内容原始古朴、生动形象,唱词中就有不亵渎神灵、不滥杀生灵、不滥伐树木、不污染水源等内容,反应壮族先民勤劳纯朴的性格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今天仍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地汉、壮、回等民族杂居融合,原有单纯的壮族生态环境在逐步发生改变,掌握草人舞的艺人数量日渐锐减,程序在逐步简化,如不加以保护传承,也难逃失传厄运。

草人舞游行队伍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

1、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項目民族手工刺绣

砚山少数民族手工刺绣最具代表性的有壮绣、彝绣和苗绣,刺绣多用于头饰、上衣、围腰、背带等装饰。图案反应本民族图腾崇拜、生产劳作及爱情生活,有日月山水、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有的夸张抽象,有的形象逼真。如“鱼”与“余”同音,有“钱粮充裕年年有余”之意;蝙蝠之“蝠”与“福”同音,寓意福禄双全;游龙飞凤象征富贵吉祥;鸳鸯成对则象征爱情甜蜜忠贞不渝。婆婆给娶进门的儿媳赠送有青蛙图案的背袋,希望家族多子多福儿孙满堂(青蛙繁殖时产籽较多);给满周岁的孩童戴虎头帽,象征虎威附身鬼怪邪恶不敢接近,保护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等等,每个图案都有其深刻含义。

除以上几项较有代表性的项目外,我县还有如传统民俗尝新节、传统体育大刀舞、苗医苗药、传统美术书法雕刻等大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民间,如若不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它将从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消失。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县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完善以材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把补充收集的实物样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乐谱舞谱等资料进行归案保存,进一步建立健全档案和数据库;二是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三是鼓励支持传承人带徒传习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积极为他们搭建交流展示提高技艺的平台;四是努力把民间艺人申报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得到补助,地位上受到尊重;五是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传习馆或体验馆,进一步增强全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六是通过组建合作社、协会等方式,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增强项目本身的造血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源,保护传承好她更是一项告慰先人惠及子孙的善举。按照党中央的伟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促进本地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民族关系和谐贡献新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砚山县弦子棒棒
棒棒精彩
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孩子幸福——记砚山县民族中学校长余玲
棒棒哒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云南砚山县绿色防控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
探文山州砚山县者腊壮族舞蹈棒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