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观

2017-06-28 05:33李姗姗
神州·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修养仁爱治国

摘要:“君子”在上古时只是对古代地位高的人的称呼,孔子根据社会需要加入才德的内容,以后慢慢便成为汉语语词中德才兼备者的代名词。孔子可以说是“君子”之父。通过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对孔子笔下和眼中的孔子略知一二,对于处于深化改革阶段的我国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为人指导意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孔子;君子;修养;治国;仁爱;诚信;和谐

一、注重人格修养

《论语》提倡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修身”,这是儒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就是把修身贯彻到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修身抬高到治家平天下的高度。

所谓修身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要对于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而是着眼于正事、大事、高尚的事。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能受到赞扬,就是因为颜回胸怀大志,不追求生活享受,能够正确处理大业与小事的关系。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即时时检讨自己,创造和諧的人际关系。当然,与人为善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纵容他人,不是好人主义,孔子是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意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端庄而不与他人相争,善于团结别人而不搞小集团,方称得上君子行为。

二、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些堪称为政之道的论述,在《论语》里随处可见,从这个角度看,《论语》简直可以看作是为当政者制定的从政百科全书。事实上,他在创办私学、开门授徒时,选取《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为教材,并赋予这六种教材不同的教育任务:《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敦厚朴实,是非可辨;《书》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下通先王施政之理,不至于乱作评论;《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德规范,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 ……总之,他就是用这些含有社会伦理道德和治世能力的教材,来培养从政的君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注重君子致仕能力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君子多方面的能力,孔子有言“君子不器”,就是主张作为君子不能只有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这是当今教育也应提倡的。

三、仁爱与诚信

仁爱即《论语》中多次提到的“仁”。子曰:“仁者,人也”。孔子把“仁”看成做人的先决条件。“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发展到日常生活中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爱人”、“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等,并把仁当作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来看待。《论语》中记载孔子讲“仁”的地方很多,可以看出孔子对仁的重视程度。为政者更需要仁爱精神,“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一点被后来的孟子继承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论语》特别强调诚信意识——子曰:“民无信不立”以及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显然孔子是把诚信意识当作人们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孔子还把“信”提高到国与国交往的高度,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如何才能做到诚信?慎言。就是要君子约束自己的言语。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即说了要做。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实事,不说空话。

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看一个人不能仅仅凭他说得如何,更要看他干得如何,这对于当代社会全面考察人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思想十分丰富,这里只是阐述我个人一些浅显的看法。总之,《论语》就是一部关于君子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对于处在当下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的每一个人都有有极大的借鉴和导向意义。

注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

于春海:《论语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2001(3)

于春海:《论语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2001(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

于春海:《论语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2001(3)

于春海:《论语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2001(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于春海:《论语中的君子观》[J].东疆学刊,2001(3)

[3]李波:《论语之君子》[J].开封大学学报,1996(4)

作者简介:李姗姗,女,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单位:潍坊行知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修养仁爱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
略论《尉缭子》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