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差异性与世界性

2017-06-28 15:40杨景
神州·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世界性音乐审美

杨景

摘要:作为一个在中国学习钢琴的学生,在各种音乐场合中,我时常会感受到一些疑惑:为什么在欣赏一些本民族的乐曲时总是感觉比外国的奏鸣曲要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为什么总是不太能理解一些钢琴曲到底想要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许多声乐同学在演唱意大利歌曲的时候为什么往往是流于表面而达不到深层次的演绎?当然这些问题不可否认的与学生的个人水平及乐感有很大的关系,但这是否也和我们潜意识的音乐审美观念与西方的差异有关系呢?我们常常强调的“音乐要民族化”的含义是什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又如何看待呢?带着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我开始查阅一些书籍资料,希望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思索与答案。

关键词:音乐审美;民族差异性;世界性

一、音乐审美中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环境和音乐文化,因此音乐审美观念必定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千百年以来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史上,音乐审美观念差异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十八世纪中期,来华传教的法国籍天主教的耶稣会士钱明德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今音乐考》中有过记载,在他与当时清代朝中的一些权贵人士和文人墨客的交往中发现,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有着巨大的差异——“你们的音乐不适于我们的耳朵,我们的音乐也不适于你们的耳朵,你们不能像你们感觉你们最美丽的作品一样感觉我们认为最美丽的作品”,于是他萌生了向西方介绍中国音乐的思想。柏辽兹也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戏曲:“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矫揉造作,使人觉得好像看到了一群魔鬼”“至于说那中国人的嗓子,一切刺耳的东西没有比这更奇怪的了!”我们可以猜测到从柏辽兹的音乐审美来看,中国戏剧音乐中以声乐表现为主体,发出那种及其富有民族韵味的声音,那种鼻音、喉音的效果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音乐现象,简直不能理解。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音乐审美心理不同民族具有不同差异的表现,在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时总是会产生隔阂。在我们眼前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论是教学环境、教育理论还是音乐实践,西方音乐都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情况的形成自有其历史原因和环境,但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依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占据在我们的心头,也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伴侣,从原始的乐舞、山歌小调,一直到曲艺、戏曲,它有自己的乐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在很多方面,我们对它的认识可能至今還不是完美,但是在潜意识里我们知道,船夫在峻峭的石壁间穿行时,喊出的一定是号子,采茶的姑娘在青山绿水间,唱出的一定是山歌,而绝不会是西方的美声歌剧。

二、音乐审美中民族心理的差异性

每一种音乐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独特背景和环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语言,林华所著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一书中,提出了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心理这一个研究学科方向,即民族音乐审美心理,这样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它包含了民族学、音乐学、美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多门学科的交叉领域,综合素质要求很强的概念。著作中他提到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上大多数时期都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没有什么交往,更没有和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分析比较的需求。因此我国的古典审美理论,对民族审美心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美”无“学”。更因为汉民族历来的崇文抑情、重文轻乐的倾向,音乐领域中的审美心理研究更是长期被忽略,对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心理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音乐文化艺术中的民族审美心理问题,虽然在现今社会,已经受到不少研究中外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审美心理学的学者们的注意,但仍然还没有被引起重视,是一个在众多学科交叉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急待进一步研究。

每个民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中,他们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以及这些心理现象为什么发生、他们有什么结构和潜在的具体的规律;通过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的外在表现的形态,比如从不同的民族对音乐的音调、音色、节奏等音乐基本要素审美的的不同性,做出比较,然后进一步探讨整个人类在音乐审美心理方面有什么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具体表现,其中包括每个民族对音乐听觉感知的差异性,音乐潜意识的差异性等等;再经过对各个民族不同的音乐艺术文化的研究,探讨人们在音乐审美的经验和音乐审美的理想方面的一般规律等等。这些各民族间音乐审美心理异同的比较,正是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音乐审美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在人类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再没有比当前这个时间点上更频繁的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获取你想要听到的音乐,美洲的音乐,非洲的音乐,欧洲的音乐,甚至原始部落的音乐都因为纪律片而得以被记载,科技的便利性让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必然,让世界变得更小也变得不那么神秘。在世界音乐文化逐渐趋向融合的大环境里,我们如何看待各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呢?

我们相信音乐的审美心理是绝对具有民族性特点的,不同民族对同一音乐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其审美心理的不同,产生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也绝并不会是一样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开始追求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开始寻求不一样的音乐,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音乐创作的根基,依然是我们内心伸出的音乐审美心理决定的,我们追求美,每个民族的审美都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创作出的音乐艺术也不一样。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每一种音乐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他自身的生存环境,即使它不被异族的审美所认同,但是当这种文化在本民族有审美需求,她就有价值。比如西班牙的斗牛,古罗马的角斗等等。一种音乐文化能够影响另一种音乐文化,或者说获得别的民族的审美认同时,说明其本身就具有较多的所谓“人类性”,就是世界性。

因此,我们既要强调音乐审美中的民族差异性,更要去研究去认识音乐审美中的共性。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讨论中,我们应该立足本民族的音乐审美特点,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的独特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不断接受新的音乐审美元素,让民族文化艺术,在于世界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火花,放出异彩。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周好,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差异的思考,黄河之声,2015年第11期

[3]施咏,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响,2006年第3期

[4]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界性音乐审美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基于社会网络小世界性改进的信任感知推荐系统
田金洲:用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性难题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