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学观

2017-06-28 05:56刘夫贵
神州·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学天理王阳明

刘夫贵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最为杰出的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加上半个曾国藩。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管理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一些精华和优秀成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化过程中,起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作用,不但在企业管理中承担着“监控”作用,还在管理者、企业员工身上,起到了“教化”和“熏陶”的作用。

一、心学的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子、孟子为代表的开山派,提出了以人为本、民为贵、慎独慎微的可贵思想。第二阶段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为代表的正统派,通过向汉武帝刘彻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在理论上开创了新时代,从此与道家、佛家并驾齐驱,成为“三教九流”的三大教派。第三阶段是北宋的二程、南宋朱熹的“正统化阶段”,但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矫枉过正,让儒家毁誉参半。第四阶段,就是明代的儒学大师王阳明的“心学”阶段。

在这其中,“心学”大师王明阳可谓是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北宋程颢开端,南宋陆九渊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守仁(号阳明),一名中国明朝的文官,首度提出“心学”概念,并提出宗旨在“致良知”。

通过自己的长期体验,心学在企业管理、个人修养、个人交往、恪守社会规范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心学的基本思想内核

王阳明心学是一门切实易行的人格哲学,是人格自我完善的一門学问。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天理去人欲,就会良知光明,人格至臻,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这对所有的人都是一种肯定。

同时,王阳明心学还是一门积极进取,让人建功立业的入世哲学。成为圣贤并不是心学的终极目的;成圣成贤进而建功立业,为社会做贡献,达到内圣外王的顶峰,这才是心学对人格的至高要求。

心学是积极上进的,而且是极易履行实践的。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启示。那么,心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1、心即理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这里的“理”就是天理,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基本道理和规范,也就是我们的内心的“良知”。良知是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道德规范。它内在于心又外化万物,是世界万物在自心的生命本体。世界万物万理,只要在自心上用功,反复体悟,皆可由心而成,正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良知创造了万物,又为万物规范了赖以健康发展的秩序规范,世界万物与自心成为一个整体,即“世界万物,本吾一体”。这就是心即理的本质,心即理实际上就是心是万物,心是世界。

心即理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根本思想,是整个心学思想的基础和发端。它实际上揭橥了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和人对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强大了我们的自心,让我们相信自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凸现出了我们对世界的创造性,体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奠定了心学的基础。

2、知行合一

心学不是空谈,认为心学是空谈,是对心学的严重扭曲。

知即良知,行即行动,是在良知指导下,按良知的意愿发出的行动;合一,是指知与行之间无丝毫的迟疑和耽搁:良知一现,在其意愿指导下的行动即已开始;知与行实际上是一对物体:知即行,行即知;知为行开始,行为知之成。

知行合一是良知的根本属性,实际上是将“知”内化为我们的一种本能,最终表现为我们的一种能力。我们自身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就是不断知行合一的实现。

王明阳《传习录》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段话的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3、致良知

致良知是对心学的践行。首先,要心存天理,全心全意去除不正当的人欲,使自己内心的良知完全光明。其次,就要诚心诚意以良知为主宰和指导,按其意愿展开行动,也就是坚定不移地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一个循环递进的过程。期间。我们会不断地遭遇平台跨越平台,并以此得到提高和发展。如此反复践行,反复循环,我们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我们的能力才会日渐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们的事业也会日益接近于王道之业。

4、三大核心思想的关系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思想。三者并不是孤立的,心即理是基础,是发端;知行合一是心即理的延伸和发挥,是其力量的展现和力道之所在;致良知则是对两者的有力结合。如果将心即理看作是一张“弓”,知行合一就是将要射出的“箭”,致良知则是反复的 “拉弓射箭”。三者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有力的整体,从而构建起心学强大的思想内涵。

三、心学的社会实践意义

在心学看来,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日本500年,“心学”对当时的日本主“开国”、“求维新”和“独立主权”者,成为用以反对“锁国”、维持封建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王明阳和他的“心学”也被重新审视其历史价值,许多组织、个人,都把心学作为良师益友。在我从事企业管理、独立创业、个人修养、企业文化等方面,在不断的成功和挫折之后,愈发感觉到“心学”的启迪和教化作用。

去恶扬善,加强实践,慎独慎微,完善自己。这是心学最大的功用。心学就是这样一门易于学习,易于践行的行为哲学,就是让我们相信自心,信仰良知,以每一件事做起。

让我们心存天理,去除人欲,强大自己的内心,以良知为主宰,做最好的自己,从而怀着一颗纯洁光明的心去做人做事,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走出一条内圣外王的光辉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学天理王阳明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