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2017-07-01 02:34赵璐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赵璐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 要 随着网络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处于价值观波动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易受其影响,进而产生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网络新兴媒体的影响、大学生自身、高校教学改革现状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是造成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困境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借助这一即时信息平台,占领主流价值观核心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学生心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高度认同,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并自觉践行。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教育引导;核心价值理念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064-02

1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新媒体时代,是指在新媒体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情况下,快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形成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状态,从而出现以社会生活新媒体化为特征的时代[1]。CNNIC第38次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9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1.6%。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占移动网民的78.9%[2]。其中微博、微信、QQ为主的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及时性、多媒体、超文本等特点成为青年大学生所热衷使用的通讯方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用户规模的拓展、产品功能的丰富,弱关系社交也逐渐渗入,在产品内部形成多个相互平行、自成体系的圈子。QQ空间在关系链上强弱关系兼而有之,在信息维度上则以个体信息为主,媒体属性较弱[2]。大学生作为文化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新媒体使用中最为活跃、最前沿的群体。

本课题组共随机选取了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500名文科和工科学生进行关于价值观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表示迷茫;80%的大学生能大致陈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缺乏对其深入的理解;而46%的学生表示对于网络舆论报道的事件缺乏明确看法和认知;4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来源于课堂教学,缺乏日常生活实践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如若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极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左右,甚至影响其价值行为取向,加之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容易使青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理念。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各个层面、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更新内容体系,呈现出新的学习特点。但是,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学习,往往停留在口头、甚至是口号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现行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的灌输,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点结合起来。

2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困境

解析

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学生经受网络时代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全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促使青年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错误偏差。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占据中国传统文化栖身之所,通过好莱坞电影、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念,淡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网络等新兴媒体又将这些错误思想充斥于大学生群体中,进而达到影响甚至左右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弱化这一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面对这些困境,亟须我们加强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同时还需借助强大的文化传播手段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

2.2 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形成期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對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正确和先进的价值观才能保证人们有正确的行为取向。先进的价值观若为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必能对其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是正确而先进的价值观,需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念。

2.3 高校教学改革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在过往的高校教学模式中,还是以简单、直线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意义重大。但大多数思政课的开设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失去了兴趣,进而削弱了课程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缺乏社会实践的必要引导。如果长期进行的学校教育又脱离社会实践,必然使学生觉得自身与社会的脱节,在处理问题时容易以偏概全,或者只看现象的跟风行事,而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辩证思维。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模糊,使他们更易于从社会上接受价值观念,而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从而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及错误行为取向。

2.4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也逐渐趋于金钱的衡量标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在不同程度出现。在衡量一个人成功时,人格魅力、道德素养等因素位居金钱之后。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变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攀比之风在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部分学生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不断更换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抑或在着装、形象等方面大肆攀比。为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3 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在新媒体之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每个人就有了“媒体”的力量。这些“媒体”给予了人们表达思想的良好平台,由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新媒体所带来的交互、点对点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生产的方式从单一流水线转变为多维、多渠道的网络散点式生产方式。这种“去中心化”新媒体传播方式,正在弱化媒体自身的导向性功能,受众群体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点。特变是青年群体,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者,自身在选择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异。如若媒体中充斥了大量负面言论时,就会给本身价值观模糊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需要对受众对象有清晰的认知,并借助这一即时信息平台,占领主流价值观核心阵地,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传递正能量,从细微处让大学生感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借助新媒体进行思想引导与现实思想的引导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以及语言,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并且具有广泛性参与的方式进行推广,帮助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起来,既利用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权威性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传播和推广,又借助新兴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打造出一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长效的传播网络,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易于接受,且深入人心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但是我们也应明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必须是一个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那种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借助足够长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才能得以践行,而且还应得到长久的坚持。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本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臣.新媒体时代高校培育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3):84-87.

[2]CNNIC第38次调查报告[EB/OL].[2016-08-03].http://tech.sina.com.cn/i/2016-08-03/doc-ifxunyya3060204.shtml.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卫生与健康教育
抓住教育契机 守望成功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