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小名旦”
——张慧聪

2017-07-04 01:37
黄梅戏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周信芳黄梅戏昆曲

○ 韩 泳

张慧聪先生,1914年生于上海著名梨园世家。

父亲张大公,文明戏创始人之一。于上世纪初和著名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郑振秋、张啸天(张慧聪之叔父)共同创立中国文明戏(中国话剧前身),系中国现代戏剧改革领军人物。

母亲周宝宝,京剧老生演员。

张先生六岁学艺,自幼刻苦、天资聪慧,郑振秋老先生亲为其取名“张慧聪”。十五岁时,一出《董小宛》唱红上海滩。成名后,走遍江南各省,常演剧目有《董小宛》、《追韩信》、《大名府》,以及昆曲名剧《思凡》、《佳期》、《拷红》、《游园惊梦》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加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的“移风社”,被周信芳夫妇认作义女。与金素雯、王熙春、李玉茹齐名,被称为上海京剧界的“四小名旦”之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伸张民族大义,伴周信芳大师公演新编历史剧《明末遗恨》(见剧照)、反串京剧武生戏《常山赵子龙》等剧。1939年还曾经为赈救灾民义演《雷雨》,其中周信芳饰演周朴园,著名导演桑弧饰演周平等等;张慧聪在剧中饰演四凤。

1947年,17岁的严凤英经本地世族人士引介向已经落户安庆的张慧聪学艺。张先生视其聪明好学,非常喜爱,倾心教授。并对黄梅戏的舞台表演程式和音乐伴奏之形式,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性的意见,为黄梅戏从乡间田野走上都市舞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严凤英大师誉满天下的著名剧目《天仙配》、《牛郎织女》中,“水袖”、“宫扇”和“云帚”之运用,正是京剧、昆曲表演形式在黄梅戏舞台上的充分展示和体现。

建国后,张先生致力于黄梅戏艺术的改革、发展和教育。五十年代初,应安庆市政府领导诚聘,张慧聪先生赴安庆市黄梅戏一团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员有潘璟琍、罗爱祥、潘忠仁等。将京剧的文武身段、把子功、水袖等基本表演形式传授给新生代演员。

1956年,为培养新一代黄梅戏人,安庆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决定组建黄梅戏演员训练班。在条件十分简陋和艰苦的情况下,张慧聪先生为唯一一位戏曲表演教师创立开课,“生旦净丑”一人教授,学生有周旭春、吴贤福、戴莉莉、张莉萍、张谷芳、左胜利、张文林、程兆林等,编排并公演了《天河配》、《金鳞记》、《打金枝》、《田螺姑娘》等。

1960年,在黄梅戏演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安徽黄梅戏学校(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前身),张慧聪先生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潜心研究和教学工作,排演的既有黄梅戏传统剧目,也有从京剧、昆曲移植和新编的大型剧目,如《杨门女将》、《白蛇传》、《虹桥赠珠》等。既丰富了黄梅戏的舞台剧目,又培养了董文霞、丁绍复、姚美美、刘广慧、丁同等等一批又一批黄梅戏艺术人才。

张慧聪先生于2011年12月29日无疾而终,享年97岁。

猜你喜欢
周信芳黄梅戏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大师排练也不含糊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戏子”和名媛的传奇恋歌
周信芳旧藏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