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17-07-14 16:06俎鹏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图能力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俎鹏涛

【摘 要】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提升高中生的读图能力,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也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大有裨益。文章从学习地理的基本元素来构建知识体系、分析归纳读图规律和及时巩固知识3个方面讨论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并在教学策略中体现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核心素养;策略

中圖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08-02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学生要学好地理,把握地理环境的规律和特征,要学会看懂各种表现形式的地图和其他图表,才能实现对地理学科的有效学习及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学习质量与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

一、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地理作为教授学生认识世界最直观的学科,担负着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责任,因此,地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人民教育出版社韦志榕教授于2015年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4个方面。人地观念即人类对待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对人口、环境、资源的发展问题有所认识,强化人地关系;综合思维是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包括对地理特征的成因、分布、演变等有所理解,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地理实践力是在对地理环境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分析、利用和改变的能力。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了对学生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今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二、读图能力对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1. 了解地理形态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对本学科的学习过程来实现,其中,掌握地理图表的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由于各种地理的形态特征复杂多变,将其制作成图便于人类更好地认知地理环境。但高中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只有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在学习地理形态时有更好的感知。

2. 培养思维能力

地理中的读图能力包括读懂图形、分析图形、绘制图形、使用图形解决问题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讲授与指导学生合作探索图形知识的过程,既给予学生对地理图形的感性认知,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经验性的认知,有助于读图能力的提高,形成地理性空间和区域性思维,使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中得到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读图能力得不到充分重视,教师的解图教学不足,导致学生读图能力得不到提升,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本文认为提升学生读图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地理成绩和学科素养,为此提出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三、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1. 构建知识体系

提升读图能力,需要学生首先掌握读图的基本元素,包括经纬度、比例尺、等高线、气压等。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多花点时间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元素的印象,讲解其由来或代表的内涵,通过由浅及深的解释,让学生对基本元素有直观的认识,构建起基本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气压带这一元素时,学生比较容易通过概念理解气压是什么,但气压的运动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大气单圈环流图(如图1)向学生演示:假设地球地表平坦、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赤道。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出,赤道受到较多的太阳辐射,相对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高空形成高压,近地形成低压;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空气冷却下沉,因此高纬度地区的高空中形成高压,近地形成低压,赤道高空的气压顺着高纬度越来越低的气压流动,形成了如箭头所示的单圈环流。确保学生理解后,在原有假设基础上加入地球自转运动,形成地转偏向力。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出,北半球的气压向北流动形成的南风,往北移动过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30°附近转成北风,并且在北纬60°和90°都出现这种情况,南半球亦如此,出现气流的下沉和爬升运动,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画出气压流动方向,最终形成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解释和引导,让学生主动分析和画图,这样就不需要对气压及其运动死记硬背,而是能够有据可依地推断出来。

此外,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识记地理轮廓图,尤其是地图上每块区域的轮廓。区域图是构成地图的基本元素,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学生掌握区域轮廓,便于读图时快速判断地理位置,并根据地理位置推导出具有哪些地理特征,实现更好地读图。

2. 分析归纳读图规律

地理图示的基本元素可以构成多种图,学生对基本元素掌握熟悉,形成基本知识体系后,已经具备看懂图和初步分析图的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各种地理图示的规律,以便学生接触地理图时能根据规律快速找到解决思路。让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过程,因为学生要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推理与预测等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的内在逻辑融合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这种能力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澄总结为地理思维。例如,图2显示的是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导学生通过图示获取信息,识别出菱形、长方形和三角形代表的不同年份,观察发现图中数据由内向外依次递增可知,每一年份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增长率数据,越接近中心的年份,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就越低,4组年份图示所对应的甲、乙、丙、丁就是这四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明确这个图传达的信息后,学生一般都能解决围绕它设置的题目,如四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列顺序和关于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及其人口发展政策的问题。

每接触一种地理图,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分解构成图的基本元素,如题目文字说明、图标、数据所代表的高低程度及其影响、图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如果是地图类,还要考虑地形地貌、气候、地球自转等),然后综合分析推理出这些元素共同作用下传达的信息,最后归纳每种图考查的知识点,再遇到这类图时就可以按照规律进行分析。

3. 巩固知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编排的活动建议中多次提到要学生绘制图表、示意图、草图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作图,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提升。对作图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已有图表中填补空缺的元素,让图中已有信息辅助学生记忆,比如气压带、风带、洋流的补充填写,加强学生对这类元素的名称和位置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画出简单的地理图,锻炼学生转化的能力,有助于将复杂信息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以便更好地分析其地理特征。

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多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将事件发生地与地图坐标对应,然后根据学习过的关于该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从地理角度分析事件,检验自己的读图能力,加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

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各种地理图表,给学生以充分的视觉体验,以提升读图能力;也可以运用微课程集中讲解知识点,留更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营造能力提升的氛围,调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习得知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能力和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专心讲授、耐心指导、细心纠正,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4-7.

[2] 赵慧.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35.

[3] 赵林.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EB/OL].http://zhaolin1987.happy.blog.163.com/blog/static/9911114920081120115421984/,2008-12-20/2017-3-13.

[4]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读图能力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定向运动制图能力与定向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研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