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机制的若干维度研究

2017-07-21 07:17周晶班丽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成机制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周晶?班丽丽

摘 要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价值目标是达成全面育人与再造生产力的双重目的。校企合作价值目标的生成,需要一系列支持和保障措施:形成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的校企合作话语体系;经过一致性、充分性、充要性与依赖性分析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设计与工具选择;建立行业企业、学生和职业院校参与决策和利益诉求表达的机制;由校企合作管理组织、规范标准、学习型组织构成的校企合作组织治理系统;由行业组织深度参与制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评估制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绩效问责制度、企业实习实践制度构成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6-0045-0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需求来自于对潜在利益的追求,亦可理解为价值追求。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论断,其基本含义指向“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是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包含着技能传授和积累”“教育通过使人获得劳动技能和技巧而使其成为专门的劳动力”和“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1]。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不仅改善了劳动力结构,也改变了劳动的性质,而这一切改变是伴随着人在参与生产过程中的改变而发生的。因此,有效的职业教育必须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只有与有意识的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人创造和运用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成全面育人与再造生产力的双重目的,这亦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终的价值指向。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的话语体系设计

话语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模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2]“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3],它由互相关联且多元的世界观构成。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互动得以发生的必要的基本资源”[4],没有话语等符号资源,就不可能有人类的交流和互动,因此,只有向所有行动者提供公共语言资源,并且努力使之形成共同的观念或信念,才能使校企互动与交流成为可能,并降低互动或交易的成本。

建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话语体系,是增强校企合作意识形态吸引力的一种理论范式。[5]校企合作要想得到社会的深度认同,首先要在社会发展中取得话语权,其前提就是建立相应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种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范式生成的基本构件,必要而充分的校企合作话语体系可以影响政府决策、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行为的选择和实践者的行动。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主要有四类话语: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发出的政策话语,其传达的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和规定;二是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中心的校企合作利益主体发出的诉求话语和行动话语,它传达的是学生、企业和学校对校企合作价值及其自身权益的期待与诉求,以及面对困境所作出的行动选择;三是理论研究中的学术话语,它传达的是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及目标生成路径的客观解释、描述或应然期待。只有各利益相关者发出的政策话语、诉求话语、行动话语、学术话语在概念、范畴表述上达成一致,形成观念和信念上的一致性,才会塑造出校企合作全面育人和再造生产力这一主题依据,从而增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识形态影响力。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存在基础是产业与教育、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校企合作育人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论创新和构建话语的着力点应该是以实践为基础、以职业为表征、突显人的文化主体性、实现跨界共赢的校企合作理论的创造、发展和表述。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话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识形态影响力,需要抓好三个方面:其一,关注实践领域创造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模式进行有力的解释、描述和提升,对照理论话语和政策话语,审视三者之间及行动领域的分歧之处,及时纠偏和促进话语体系的融通;其二,丰富和完善校企合作学术话语所包含的概念、判断、表述以及由此构成的理论表达,对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理论和话语作进一步的概括提炼,创新表达方式,使之与实践领域更加贴合;其三,做好校企合作价值的宣传,向公众传达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工作权、基本人权和教育权,以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发展权和选择权,由此形成立足实践、表达实践、推动实践的校企合作话语体系。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的政策设计

“政策包括三部分:目标、手段和结果(预期或实际)三部分。”[6]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预期结果或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因此,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进行一致性、充分性、充要性和依赖性分析,就尤显重要。一致性分析是指对校企合作政策目标、手段与结果一致性的分析。其操作要素是:明确校企合作政策或规范标准的哪部分要依赖某些个人或团体的接受或合作?这些个人或团体有什么职能?他们对政策有什么认知?他们对政策成败有什么关键影响?有没有其他替代办法可以规避这些关键的个人或团体?能否找到其他应急计划和补救措施来辅助政策目标达成?[7]只有明晰并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才能精确地衡量出政策设计所做出的取舍和交易带来的收益与损失,也只有解决政策或标准设计所依赖群体的有效参与问题,才能保证校企合作政策及其他政策工具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充分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手段以何种方式或方法来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为達到全面育人和再造生产力的目标而设计的校企合作政策手段应当有充分的工具和资源。如果没有,就必须在政策内提供互补的措施和手段。[8]如果政策的所有手段仍然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考虑追求共同目标的其他政策,如跨领域的配套政策(包括劳动权益保障政策、企业评估标准等)、外部性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等),通过配套政策和外部性制度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吸引力与执行力。同时,社会或组织也应该提供充分的资源,以保证其认可的政策得到有效地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因此其充分性分析要考虑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参与途径及其他有利于校企合作实施的工具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企合作政策的充要性和依赖性分析则更关注政策资源的使用和政策实践的可行性。“政策过程处理的既不是抽象的价值,又不是没有价值的政策决定或行动,而是价值/政策体系。”[9]价值/政策体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起点:一是从价值出发去找可以实现该价值的政策,二是从政策出发去找与这些政策吻合的价值。显然,要达成全面育人和再造生产力的价值目标,必须去寻找与之相吻合的政策或工具。“如果结果不能追溯到手段,手段追溯不到目标,目标追溯不到价值,这政策就是无的放矢。”[10]反思当前诸多校企合作政策,有很多政策存在价值目标不明、概念表述模糊、权益界定不清、目标与手段缺乏一致性等问题,造成实施中的低效或无法实施,今后的校企合作政策和规范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目标、手段与结果的一致性,更要考虑政策的实践可行性和使用性。

政策参与者包括政策的设计者、支持者、决定者、执行者、受惠者、受影响者等。参与人可以是个人、团体或组织。我国行业组织的基本定位是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其工作内容是开展行业调查、向政府反映行业及会员诉求、参与产业政策与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参与制订修订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制定行业准入条件、促进行业发展等。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执行者,学生既是受惠者,也将是产业发展中再造生产力的主体。要全面分析行业组织、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面临的体制性困境,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面临的权益保障困境,通过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决策及表达诉求的机制,使校企合作政策的设计与实施更接地气。

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的组织治理

治理系统是运行于各个组织场域之上的。“组织场域是由运行于某个部门或领域中的多种组织构成的组织集合。”[11]校企合作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场域,包括众多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中介组织、服务机构、政府、评估部门、管理部门、学生、教师、企业师傅等等。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即都有比较独特的治理系统,校企合作组织场域中治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价值实现为逻辑主线,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管理组织建设[12]

面向共同的治理目标,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组织,围绕执行标准在各层次、各部门中形成明确的权力和责任分工,保证行业企业需求有效融入校企合作组织场域,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效率与质量。

1.校企合作管理组织。这一层有两种路径。其一,分别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按专业大类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为校企合作主管机构,由其主导和管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种管理路径有利于根据行业企业特点选择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出台与此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政策。其二,在国家、地方、校企三个层面分别建立具有统筹性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的代表组成,各行政部门内部下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或者由各职能部门指定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管理事务。企业和院校层面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既与国家、政府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形成纵向对接,又能协调校企双方向的合作事宜,由此形成既包括职能结构、又包括层次结构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架构。

2.国家职业资格与考试标准管理组织。如设立国家职业资格与考试标准办公室。其定位为独立的资格、考试与评估的管理机构。其职责是对国家资格证书、考试和评估等进行管理,保证颁证机构所提供的所有资格公平,监测资格、考试和测试标准,保证考试、测量和其他评估分数的质量,并认可颁证机构。国家职业资格与考试标准办公室下设“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和政策,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定期发布国家职业目录、职业资格标准。而国家职业目录的编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职业资格考评和证书发放,都交由行业组织负责实施。国家财政应有专项经费支持行业组织发展。建立职业资格与考试标准办公室是国际职教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与国家学历学位教育管理办公室并列设置,可充分体现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3.建立国家学生实习和学徒管理机构。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和学徒制度是校企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实践和做学徒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载体形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实习和学徒管理机构,其职责是统筹协调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学徒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向公共部门、私立部门、学习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宣传实习和学徒制的目标、价值,协调对实习岗位、学徒岗位的资助,推进实习和学徒制研究,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和学徒制实施报告,向国家提出关于实习和学徒制实施的政策建议。

(二)规范标准建设

校企合作运行中的规范标准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的规范标准,二是实施层的规范标准,三是评估层的规范标准。在决策层的规范标准制定过程中,应确立行业企业代表的主体地位,确保行业企业全面参与决策层的所有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在实施层的规范标准制定中,重点关注国家资格框架、校企合作教学标准、资质与合同标准的制定。在校企合作教学标准中,将全面育人和再造生产力的指标进行细化,避免单一的、机械式的训练标准,要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接触不同实践的机会。亚当·斯密警世我们:“终身从事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的迟钝和无知也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呆板的、单调的生活自然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它甚至破坏了他的身体的活力,使他除了从事他所會的那种局部工作以外,不能精力充沛地持久地使用自己的力量。”[13]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必然要求实践领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以及具有创新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力资本,因此,企业在提供实习实践岗位时要避免单一性、机械性,以全面育人的标准来设计企业实践路径。在评估层的规范标准中,质量评估标准是核心,主要评估校企合作质量水平,具体指标包括学校和企业内部的校企合作组织治理情况、校企协同与合作程度、在企业内部建立面向学生的学习型组织情况、企业实践岗位提供情况、学生满意度、学生的获证情况、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技术技能熟练程度、学生品行情况、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情况、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生产力提升情况等。

(三)学习型组织建设

在学校和企业内部分别建立面向校企合作场域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由任务、结构、技术和人四个内在要素构成的。在特定学习型组织中,四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每个因素常影响或决定其他因素。其中,任务子系统中包括教学与学习、监管、配套服务、学生人事服务;技术子系统中包括设备、材料、作息时间表、课程、知识与技能;结构子系统包括权威、部门、沟通、决策、控制、计划、规章制度等;人的子系统包括知识、技能、地位、价值观、领导、回报、感情、利益表达、诉求、人事、惯例等。创建学习型组织,要特别关注显性和隐性学习资源的落实,使其能充分发挥交流、共享、创造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在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营造组织文化或组织气候非常重要。乔治·G·斯特恩和卡尔·斯坦霍夫提出了组织气候的6个指标(OCI):学术气氛、成就标准、个人尊严、组织效果、秩序、冲动控制[14]。无论在是学校还是在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执行者,其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也要注重这6个指标:学术气氛,即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企业工作产生兴趣的环境,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工作设备都有益于这些兴趣的发展,普遍的工作气氛也以学习活动为特点;成就标准,即强调个人提升的高标准,要求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保持高水平的动机和精力,赞赏保质保量的工作;个人尊严,即尊重个人人格,尽最大可能地提供一种学生所要求的支持环境、工作环境,秉承公平和公开的原则;组织效果,即具有激励教师、学生和企业有效完成合作育人的制度或机制,工作进程和计划的安排科学合理,各利益主体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合作;秩序,即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井井有条,讲究整洁,迫使学生行为符合企业规范要求;权益保护,即对校企合作行为有大量约束和限制,减少师生、企业人员任何形式的冲动行为,增强对其权益的保护。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价值生成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行业组织深度参与制度

在初步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协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在信息提供、协调关系、行业规制、信誉生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业组织深度参与制度,政府要给权力、给政策、给资金支持。行业组织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有四个维度:其一,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编制并发布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影响报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其二,参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行业内专业顶岗实习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其三,有计划地组织系列产教对话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推进项目,以活动、项目为载体,创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其四,制定行业工匠精神标准,推进工业文明和企业优秀文化进校园,大力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

(二)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评估制度

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在国家层面,监督评估机构每年在职业教育官网上向社会发布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评估报告,任何企业、学校和个人都可以从官方网站上下载,以获得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状况的信息。在地方层面,地方监督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时间在本地教育部门官网上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评估报告。政府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评估,扩大校企合作的影响,宣传企业和学校。作为市场力量的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从而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读学校,实现政府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质量控制。

(三)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绩效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区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实践亮点纷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境。理论上,各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法规及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会对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动机和责任形成有效引导、约束和激励,改变企业冷、学校热、政府缺位等现象,然而现实中,有些地区校企合作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很多困境,立法之下的部门职责仍难以沟通和协调,与法规配套的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又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和困难;有些地区校企合作法规实施后却未取得预期效果。出现这种落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效度差或落实不到位。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再造生產力细化为若干政策指标,并将其转化为政府对校企合作治理的绩效指标。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绩效问责制度,向地方政府问责,主要考察在利益博弈中政府能否很好地落实并创新国家校企合作政策,是否切实地维护学生全面发展及个体权益需求,问责校企合作绩效指标实现情况。

(四)全面建立企业实习实践制度

企业实习实践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学徒制中的学生企业实践、订单培养中的企业实践等。有研究者调查了大学生实习现状,其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依次是“用人单位缺乏规范而完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52.8%),在实习过程中缺乏权益保护(50.9%),学生对实习目标不明确(45.4%),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41.0%),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效果有限(40.9%)等等。[15]这些情况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收益具有外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种普遍的、不正当的交易,即学校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输送给企业做“学生工”[16],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劳动权益都受到损害。基于现实需求,全面建立企业实习实践制度就尤显重要。建立企业实习制度,使企业获得话语权,使企业与学生间达成契约关系,企业提供职场体验、技术训练、参与研究、合作创业等多样的实习内容,以及劳工保险、健康保险、与专业相符的训练岗位等,并制定严格的实习申请程序,有明确的实习任务、实习考核与评定标准,建有实习监督与实习管理机制;而学生应当履行其既作为学生又作为员工的双重身份职责,以“缔约人或执行人”的身份“有计划和有设计地完成他的工作,以便实现他答应提供的结果”[17]。学生要在三方契约和实习实践质量标准的引导下开展企业实践或实习活动,并能按培养方案有步骤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修养,从而成长为企业需要的现实生产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75.

[2][5]周晶,万兴亚. 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个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3:83-87.

[4][美]道格拉斯·C·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98.

[5][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前言.

[6][7][8][9][10] 梁鹤年. 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M]. 丁进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71.91.8.11.

[11]W·理查德·斯科特.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三版.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2.

[12]周晶.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189-192.

[13]亚当·斯密. 国富论[M].谢宗林,李华夏,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419.

[14][美]罗伯特·G·欧文斯,等著. 教育组织行为学[M].第七版.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5]奉莹,李志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调查报告[A].余兴安,李维平.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3.

[16]吴建新,欧阳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7(10):18-28.

[17]罗纳德·哈里·科斯. 企業、市场与法律[M].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

Abstract The value goa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achieve the dual purpose of overall edu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Gene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 value goal needs a series of support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such as forming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iscours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practice, expresses practice and promotes practice, designing policy and choosing tool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coherence, sufficiency, and dependence analysis , building expression mechanism by which industry, enterprises,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and express interest demands, construc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system compose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tandard and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also constructing security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alue generated by the industry organization depth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enterprise internship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alue; generation mechanism

Author Zhou J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52); Ban Lili, Lecturer of He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猜你喜欢
生成机制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