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2017-07-22 11:50黄凤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类型微课程教学设计

黄凤仙

(苍南县龙港镇海城小学 浙江温州 325802)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结构中,现代教育技术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真正落实信息课程的教学目标,建立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体系。本文对微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特征和类型进行了集中分析,并集中阐释了教学设计和应用路径,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加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学设计 类型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和教育均衡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学校,特别是广大乡镇小学,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机室以及信息技术师资,使得该课程得到了相应的普及和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为目标的课程。

一、微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特征和类型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趣味性和灵活性较高,非常强调学生观察、模仿、创新的教学。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久时间短,活泼好动,自制力不强,意志力差等特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学模式常难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1]。微课教学是以短时長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题鲜明、内容精炼、针对性强,且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一般在5-8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辅助下,自主、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下的时间展开学习。

1.微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特征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过程中,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对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引性,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的教学流程,应用相关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价值得以全面优化[2]。另外,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结构功能以及策略制定都具备可操作性,整体教学策略都是结合教学目标而设定,具有整合能力。另外,教师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利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能保证教学流程更加的有序,且教学价值更加突出[3]。

2.微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类型

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教学类型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替代式教学策略,主要是利用信息加工理论,整合信息资源,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效果。利用替代式教学策略,能为学生树立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组织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在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捋顺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借助替代学生处理教学信息的方式,保证学生能实现更加高效且完整的学习计划。另外,在短期内能有效实现知识储备数量级的优化。这种方式对基础知识不强的学生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替代式教学策略,将微课程转化为教师,确保微课程替代教师完成授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机制能有效促进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学习模型。也就是说,课后学生能借助相关“微课程”重复学习教师课上内容,优化微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在建立重复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类,是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教学目标,在自己组织以及提炼教学内容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产生式教学策略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主动构建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目标。教师能借助“微课程”为学生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自我认知的机会,在完善学习策略的同时,依靠自我激发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知程度。另外,微课程基础上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引用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物,主要是将学生的感悟和学习过程联系在一起。在实际课程结构中,学生能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归纳,完成建构学习的目标。

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枯燥的知识以有趣的微小知识点呈现出来,更加易于被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性,使教师的教学成效得到升华。

二、微课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1.学生认知特征分析

在微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皮亚杰认知理论,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由于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引导,借助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建立学习目标,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认知。另外,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程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因此,教师要想课程教学效果符合预期,就要借助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在注意力集中的过程中有效内化相关知识。而微课程正是顺应这一心理认知模型的教学方式,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和学生之间建构更加有效的互动关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2.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内容,在实际教学结构中落实更加完整且有效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集中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知意识,为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阶段,教学目标要和实践教学相契合,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创设更加具有实效性的学习环境。另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微课程相关资源,从而对教学目标建构更加合理化的定位,确保分析结构和分析结果符合标准,在原有教学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基于此,顺利升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3.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原则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自己融合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微课程设计渠道。第一,要遵循贴合性原则,课程设计理念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代入感。第二,要遵循高效性原则,确保能将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完全融入到微课程中,从而保证学生能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复习。第三,要遵循评价化原则,教师能借助评价量规对具体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给予指导。

4.信息技术课程基本流程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对前端分析、课程目标体系以及教学设计核心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微课这种新型教育资源是构建“翻转课堂”的重要构件,它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按需求选择微课学习”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助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结合实践探究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第一,在前端分析中,教师要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第二,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要构建微课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确保基础知识、能力提升措施和操作技能符合微课程教学内容。第三,教学设计核心体系中,则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全面设计,并对其进行引用和实施,在实践中提升教育研究的效果,从而形成微课程评价。微课程开发项目是整个过程中的重点,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集中考量和综合性分析。

结语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建构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机制,才能更好地应用微课程,顺利优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和整体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聂韶华.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研究——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5,19(31):191-192.

[2] 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29(01):63-66.

[3] 赵思思.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小学五年级“遮罩动画”为例[D].河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类型微课程教学设计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