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7-07-22 13:46杜会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启示模式

杜会兰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 重庆 400042)

摘 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仍面临培养模式不科学等诸多问题。虽然已广泛引进先进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但毕竟两国国情不同。参照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其中国化,这将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基于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模式 启示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为年轻人的未来,为社会的未来提供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的学徒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实践为主,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制度。目的是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使学校教育与企业训练密切结合的教育制度。[1]

二、德国职业教育特色

1.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可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之间以及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互通,形成结构网络。德国的教育体系,确保绝大部分青少年能够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培训,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佣,同时又能给有志于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

2.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有着严格而又明确的职责分工

政府在宏观上把握方向,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有直接经费和减免税收等不同形式;企业提供实践的场所;学校进行理论课传授,并代表政府的意愿起着协调的作用。三者分工明确,彼此间既有合作又有监督,共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质量。[3]

3.为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好地融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规定,接受教育的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学到先进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企业进行职业培训。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基本规定了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习的针对性,同时保证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并且让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津贴。

4.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培训场所,同时企业也是在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学生在与企业签订合同之后,就有了另外一种身份。而企业则根据企业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学生在企业中接受的培训更是保证了学生对工作全程的了解。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减少了从实习到上岗的磨合期。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加快法律支撑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职教法律建设比较薄弱,法律强制性不足,缺乏实施细则,对职教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执法主体不明,亟待修订。同时,还缺乏各种单项法,如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但一直没有单项法支持。应通过各种法律规章的建立和完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与定位。

2.加强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之路

职业教育应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但中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学,行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数仅停留在形式上,出现校企合作遍地开花,但合作内容肤浅、进展缓慢、效果差,主要靠熟人、靠关系维持的局面。应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建立明确的利益关系,明确学校、企业及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3.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严格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考试要求,并且采取考评分离的评价体制,通过国家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完全能够表明受训者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并规定无技术的工人不能受雇于要求职业资格的工作。中国的职业教育虽有统一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考试检测要求,学生的评价主体单一,无法保证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真实性。为改变这一现状,需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定级,并真正引入企业、社会行业机构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改变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行的体制及无法衔接与转化的现状。同时,应探索建立一种学历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交桥”体系。

4.实行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

目前,中国民营和中小企业面临技术操作工后继无人、技术断档、待遇虽高依然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为此,除建立健全相应机制体制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专业设置应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反复论证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定期对各专业进行评估并进行动态调整,使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5.完善教师引入机制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引进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各地方法主要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即理论考试加面试,通过这种方法引进的教师只能胜任理论教学,不能勝任实训教学,而职业学校的教学重点是实训教学,这也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方向有关。建议改革这种简单通用的教师招聘方式,建立一套适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引进渠道,如考试形式可改为理论加实操,个人经历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等。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我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储备。但随着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德国以发达的职业教育闻名,具备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不断剖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莫非.微观视域下的德国职业教育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2]刘传熙.“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2:84-86.

[3]陈晓欢.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德之比较[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76-80.

猜你喜欢
启示模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