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D”课程,彰显艺术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特色课程建设

2017-07-24 14:53魏丽娟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艺术学校

魏丽娟

构建“3D”课程,彰显艺术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特色课程建设

魏丽娟

针对戏剧艺术特色学校的独特培养目标,从特色课程建设的缘起、课程架构、课程实施及课程保障四个层面立体呈现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D”课程建设的思路,体现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的全面提升。

“3D”课程 艺术特色 个性化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上戏附中”)“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的办学理念深植于学校悠久的历史。学校以这一办学理念为出发点,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打造特色课程,逐渐成为上海市知名甚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艺术特色高中。

伴随学校声誉的不断提升,生源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批热爱艺术、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进入上戏附中,促使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更加注重品质和内涵的提升,也更加注意课程设置的层次性。2013年静安区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走向个性化·发达城区教育内涵提升的实证研究”更促使学校从个性化的角度设计课程。 2015年上戏附中成为“上海市提升中小学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二轮)”项目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结合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与上海2014年高校招生综改方案相呼应,统整学校各类课程,倾力打造了个性化“3D”课程,形成了符合上戏附中特点的课程体系。

一、“3D”课程架构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上戏附中规划的个性化“3D”课程包含定制课程、菜单课程和资源课程三个维度(如图1所示)。定制课程是指为某一群体学生量身定制,侧重于学校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具有定向性(Directional,定向的);菜单课程是指鼓励个体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课程,具有多样性(Diverse,多样的);资源课程,是指学校开门办学,将优质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将课程的外延扩大,具有动态发展性(Dynamic,动态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立体结构,共同达成整体课程目标:彰显戏剧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图1 个性化“3D”课程框架图

上戏附中的个性化“3D”课程打造,顺应了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潮流,凸显了三大特点。

(一)体现了课程领域体系设置的思路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3D”课程建设中,课程统整的特点非常鲜明,比如作为上戏附中特色的“艺术”学习领域涵盖了定制课程中的艺术专业课程、艺术基础课程,菜单课程中的戏剧体验课程、艺术拓展课程,资源课程中的“文化名人进校园,高雅艺术进课堂”等系列课程,研究型课程中也有许多艺术领域的研究。而且三类课程的实施都特别注重戏剧元素的渗透,这使得“3D”课程建设中艺术特色特别鲜明。

(二)注重学科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在当前课程组织形态上,“领域—科目—模块—单元—课时”的塔式层次结构的落实已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个性化、层次性的定制课程的实施,势必要求教师在基础型课程实施中加强对模块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研究。模块化的课程实施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课程模块的整合,建设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有利于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特点,为之定制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体现个性化。

(三)体现了“一体两翼”的课程建构思路

“一体两翼”的课程构建思路体现了学校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特别是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视:一方面以课程的定向性、多样性、开放性和高选择性凸显个性化;另一方面又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戏剧体验,彰显上戏附中的戏剧艺术特色。

二、“3D”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定制课程:以模块化建设的思路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

1. 基础课程模块化,为不同学生群体定制同中有异的课程

伴随上海2014年高校招生综改方案的出台,高考由传统的 “3+1”模式变为“3+3”模式。为凸显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的主体地位,有效推进其他六门科目的学习,上戏附中教学组织形态实行大走班的方式。数学、英语学科实行全员全课时分层走班,设置A、B两个层级,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设有A+课程,从运用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布置分层作业、进行分层评价等方面入手,逐渐进行单元分层设计研究,目前数学、英语教研组正在积极探索分层模块化教学。

高考模式“加三”以后,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样,每一届各学科的学生比例也不同。为积极探寻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的有效教学方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科模块化建设应对高考变革的思路。学校将合格考与等级考简单叠加改为统整课程;在六门科目的模块化教学中,从每个科目的不同特点入手,研究合格考、等级考的不同目标要求,为每个科目每个学期的教学设置了不同模块,基于难度和教学内容对合格考与等级考必须完成的模块进行了划分,并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科模块的研究和划分是基于学生特点,对教材的进一步解读和校本化的过程,对于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意义重大。

2. 艺术课程模块化,达成“入格”与“上品”的不同目标

为契合普通班与艺术班学生对艺术课程的不同目标追求,上戏附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和学习目标。面向普通班学生的艺术基础课,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延伸,将教学内容分为音乐戏剧、话剧戏曲、舞蹈戏剧、电影艺术、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八个模块,进行单元设计,开展主题单元教学,在每个单元中增加操作体验环节,实现教学方式由单纯的讲授向操作体验的转变,让学生在每个模块下进行综合的认知和初步的体验,增强普通班学生对基本艺术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要求“入格”。

面向艺术生的艺术专业课程,是上戏附中课程的一大亮点,属于拓展型课程。学校现有影视表演、播音主持、戏剧文学、舞台美术基础四个专业,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领衔的专业教师队伍为这些专业艺术班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专业课程,学校的目标是达到“上品”。

(二)菜单课程:以多样化建设的思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菜单课程重在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无论是社团、体育活动,还是拓展、研究课程,学校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鼓励其发扬个性,培养兴趣。

1. 幸福积分课程:从整齐划一到多元选择,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在走班教学越来越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把学生“圈”起来,整齐划一地发展已经不合时宜;应该从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相应的活动,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统筹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并促进学生领袖素养的培养。于是,每个周一、周三、周四的中午,学生们会自主选择社团、导师生涯辅导、微型讲座、教师个别化答疑、图书馆阅读、心理咨询、“三团一队”(爱乐乐团、泛音合唱团、创意手绘美术团、舞蹈队)等活动;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前往参观学生画展、观摩学生小型音乐会;学生自主创办的“五班说”“学长归来”“画中有话”系列微型讲座上座率节节攀升……这样的校园文化已经深入上戏附中每位学子的内心。自主发展、个性化成长已经成为了他们孜孜以求之的目标。

2. 体育专项化课程: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使学生专注一两项体育技能

上戏附中体育组基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和学校艺术特色发展需要,开发了篮球、足球、武术、游泳、乒乓球、肚皮舞、啦啦操等多个专项,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被充分发掘出来,体育课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全校性的篮球赛、长绳比赛等群体性竞赛,以凝聚集体,增强校园的活力。

3. 拓展、研究课程:多样与优质相结合,成为学生素养培养的沃土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重要课程内容,从开设之初就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发展。在构建个性化“3D”课程的过程中,上戏附中结合新高考政策下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从课程多样化角度进一步鼓励学科精品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整合,另一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课程质量的提升。目前学校的拓展课共有106门、研究型课程72门。拓展型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舞台展示、微讲座展示、小报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研究型课程则在每学期进行论文答辩,对优秀课题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努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力与思考力。

戏剧体验课程是上戏附中拓展型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艺术班和普通班艺术素养现状的不同,该课程以主题剧本为贯穿,以戏剧表演的基本元素为切入点,通过分组活动、戏剧游戏、话题讨论、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艺术工作坊式课堂”。

(三)资源课程:以动态化的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开拓视界

1. 引进艺术经典,感悟探索成功

上戏附中的资源课程秉承着“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的思路,开发了多个领域的课程,比如 “文化名人进校园,高雅艺术进课堂”的品牌课程,引导学生从文化名人的成长轨迹中体悟成功的真谛、反思自我、思索人生,使学生浸润在高雅艺术的氛围中,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艺术素养。此外,“走近经典”系列课程让戏剧、音乐剧等高雅艺术进入课堂,使得艺术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作品走近学生。

2. 利用多元资源,拓宽视野思维

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鼓励学生进行学校梦想墙创作,引导播音主持班学生进行校园广播实践,发起艺术节门票、90周年校庆会徽、明信片等的设计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一年一度的艺术创想周所有课程均向上戏附中师生开放,而上戏附中也鼓励师生前去观摩、学习、交流。

3. 丰富实践经验,提升艺术素养

学校还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艺术熏陶相结合。譬如带学生参观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组织美术班学生赴西塘写生;组织学生参加静安戏剧谷、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以及《我去上学啦》等节目,学校学生都可以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去演出。这些经历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实践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统筹协作能力。美国纽黑文市艺术学校、以色列海法市艺术学校、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学校等国际学校资源,让上戏附中的学生不断走出上海,迈向国际。

三、“3D”课程保障促进学校全面提升

(一)革新硬件措施,保障走班教学有序进行

1. 四套课表

由于不同层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由不同的教师任教,其中研拓课、幸福“积”分课、体育专项课等又选择了不同类别的课程内容,因此,学生“人人一张课表”成为了必需,与此相配套还形成了新的教室课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表。

2. 制度保障

数学、英语全员全课时分层走班,导师个别化辅导,学生由“圈养”到“散养”……这些巨大变革的背后一定要有制度的支撑。为此,上戏附中制度先行,形成了《上戏附中分层流动制度》《幸福“积”分活动方案》《上戏附中导师职责》《上戏附中学生选课指南》等文本,在全面考量负面清单的前提下,以相关的制度加以约束和管理,这也是确保教学井然有序的重要保障。

3. 平台建设

新的课程改革指向的是学生自主的选择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改变传统整齐划一的课程规划和要求,而利用传统的操作方法已很难实现这一切。为此,上戏附中大力加强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以此辅助六选三选课、研拓课选课,语数外分层设置,流动、多样课表建设,学生“积分银行”的建设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评价。

(二)明晰责任主体,优化学生管理

上戏附中设四个中心,采用扁平化管理机制,将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分工明确地追踪每一位学生的过程性发展。扁平化管理下,每个副校长分管一个年级,与年级组组长共同负责本年级的德育及教育教学日常工作。

(三)深入教学研讨,提升教学能力

一是高端引领。学校有四个专家组:专家顾问团、学科专家组、艺术专业的特聘专家、名家讲师团。每学期,上戏附中均邀请各学科的专家与教师进行教学研讨。

二是科研提升。学校每周二的微信平台为“科研天地”栏目,每一期“科研天地”都会推送与学校、教师息息相关的科研话题,方便教师在线学习;科研来源于课堂,也服务于课堂,校本杂志《幸福教苑》从2014年创刊,旨在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使教研更加科学。

三是主题研修。自2013年以来,在每学期每位教师开家常课的基础上,还进行一次有主题的展示课教学。学校特意开展新教师展示课,以应对走班制教学背景下,同类课程无法听课学习的挑战。新高考背景下,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特别是“3+3”之后,教师面临的学生志愿填报更加复杂。2015年开设的主任生涯指导课也有效地提升了班主任的生涯指导能力。

四是多维评选,即开展涵盖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等的评选活动。自2015学年起,学校开始开展优秀备课组评选活动。备课组是走班制教学下最小的教学研讨单位,加强备课组建设不仅是分层教学的需要,也是加强团队梯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五是联合培养。上戏附中既注重学生的联合培养也注重师资队伍的联合建设。学校的艺术专业师资,绝大部分来自上海戏剧学院。高校教师将宽广的文化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底带给上戏附中师生,实现教学资源的真正共享。同时,上戏附中还鼓励、支持学校中青年教师,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目前,上戏附中已有9名教师完成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班的学习,这些教师学成归来后,已开始戏剧表演艺术体验课的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拓展课中探索“助教制度”。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普通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指导能力。如在戏剧表演艺术体验课中,有2个剧组均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和上戏附中教师共同执教,上戏附中教师负责助教的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在培养本校的艺术教育队伍。

魏丽娟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200040

猜你喜欢
个性化艺术学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纸的艺术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爆笑街头艺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