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路径初探

2017-07-24 14:53童自扬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费加罗浦东林肯

童自扬

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路径初探

童自扬

基于中学历史单元教学的活动设计是贯彻单元主旨,达成教学目标的直接方式。通过实践和分析,四种教学活动设计方法被逐步提炼出来:创设尽可能符合历史状况情境的情境复现法;学生直接感知历史演进的历史感知法;设置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并以此为课程主导的问题探究法;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学生担当并扮演角色,从而产生角色效应的角色扮演法。上述活动设计路径对设计围绕课程主旨、单元主旨的教学活动颇有裨益。

单元主旨 目标达成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指教师围绕教学主旨,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进行的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进而学会迁移的教学过程。

在编写课程教学指南的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的编制路径研究在不断加深。基于确保以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历史课程能有效实施的理念、基于历史学科基本教学要求,风华中学历史教研组完成了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路径的初步探究。

一、以情境复现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基于材料创设尽可能符合历史状况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体验,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以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单元里“美国的扩张与强盛”一课为详例,笔者介绍情境复现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的过程,以继续达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教学目标。

活动开始时,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在之前的教学中,通过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的纪念麦哲伦的建筑以及当地人建造的纪念杀死麦哲伦的土著酋长的建筑,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对该目标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美国的扩张与强盛”一课中,这种认识将得以加深。

首先出示材料一。

材料一:我们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度而斗争,直到我国的宪法保证议论自由,直到整个辽阔的国土在阳光和雨露下劳动的只是自由的工人。

——1856年副总统候选人竞选演说

教师根据材料一提问:在竞选副总统时,林肯对黑人奴隶制度持什么样的态度?由这个问题使学生对材料进行初步解读。

学生根据材料可以很容易地做出林肯明确提出要废除奴隶制的回答。

得出这个答案后,出示材料二。

材料二:对于各蓄奴州内存在的奴隶制度,我无意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涉。我认为我既无这样做的合法权利,也没有这样做的意向。

——1861年林肯总统就职演说

根据材料二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就职总统时,林肯对黑人奴隶制度又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学生得出林肯表示不再想要干涉奴隶制,不再想要废奴。

之后,教师对两段材料的时间进行强调,让学生进行初步思考: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待同一件事,态度会在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学生可以想到,因为在1856年,林肯只是在竞选副总统,态度可以明确和尖锐。而就任总统后,他就要以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第一要务了。这就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不同。

之后教师继续追问:是否就任总统后林肯的理念会维持不变?毕竟身份已经确定了。

提问的同时出示材料三。

材料三: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葛底斯堡演说时林肯仍然是总统。那时林肯的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课本的素材联想到南北战争此时已经爆发,进而思考林肯到了1863年又开始坚定废奴决心的原因,即1861年南北战争正式打响了,林肯之前所想要的和平解决的方式已经不再可行。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完整表述:出于不同处境、基于不同立场、拥有不同身份,历史人物的作为、态度都会不尽相同。

在这一举例中,学生基于材料创设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客观地做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以多元视角在其他课评价其他历史人物。

二、以历史感知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历史的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形状的,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感知历史,以此为主导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单元时,单元教学目标为:从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解释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作用与影响。教师通过提供活字印刷术的相关材料与仿制道具、《梦溪笔谈》中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材料,教授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感知优秀文明成果对现代的直接影响,进行初步示范。

笔者以“改革开放”一课中“浦东开发开放”环节为详例,介绍历史感知法中教师点拨,学生模仿、迁移的过程。在本课伊始,对于改革开放的概述性介绍已经完成,但是上位的材料能够体现国家整体的发展,了解改革开放的影响,但学生缺乏切身的体会,无法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进入浦东开发开放环节时,在之前的教学环节中,通过给出《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资料、《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教师引导学生对浦东的开放,进行初步分析。之后,为了继续达成“从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解释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作用与影响”的教学目标,继续进行如下教学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身处上海的我们,是不是对浦东的开发开放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呢?以此问题为引领,组织大家四人为一组,用你们课前预习时候准备好的素材,互相交流,谈谈我们对浦东的开发开放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进行交流。教师要求学生代表将他们准备的材料进行展示,在进行交流时,其他同学也能共同感知。

学生1:我带来了一些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中国乃至全世界很重要的商业区之一了。这里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高楼林立。在这里我们能很容易地买到全世界的产品。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也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景点。

近代的浦东

990年的浦东

现在的浦东

Apple浦东店

学生2:我爸妈说,他们小时候有一句顺口溜:“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可见那时候的浦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低的。而现在,浦东的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也非常齐全,大街很清洁,居民也越来越多。

学生3:以前去浦东,还要坐摆渡船,现在有好多条过江隧道和大桥,浦东和浦西的交通来往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了。

教师结合学生准备的材料以及所做的表述,使学生更加切实地感知浦东的发展对每个人都产生的重大影响。这样由表及里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更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他例如“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国两制”等课都可使用以历史感知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三、以问题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具有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其他寻找的补充材料,挖掘隐性资源,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大纲要求,设置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以此主导教学活动。

在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单元中,“懂得歌曲、戏剧、小说等的史料价值,汲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法国大革命”这一课为例,我们借助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来探讨歌曲、戏剧、小说的证史价值。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回想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借助《扬基歌》理解了艺术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能够揭示传播或传唱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教学过程。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诞生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接着教师提问:这部诞生于18世纪后半叶、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歌剧是否也具有同《扬基歌》一样的证史价值,或者在《扬基歌》的证史路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呢?要求学生做出基于《费加罗的婚礼》情节和台词的分析。

学生首先大致讲述《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故事发生在一位法国伯爵家中,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设下巧计来捉弄伯爵。最终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地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之后,学生给出在课前预习中找到的相关台词:“因为您是个大老爷,您就自以为是个了不起的人!高贵、富有、有地位,这一切都令您自命不凡!但您都做了什么好事呢?最多就是费劲来到这个世上,其他什么都没有。”另一段是说费加罗对自己的描述:“而我呢?见鬼,迷失在黑暗的人群中,我需要施展更多学问和算计的才能,才能勉强苟且偷生,这些手腕比一百年来统治全西班牙的还要多。”学生基于这部歌剧的剧情,以及这两段台词中不难看出以费加罗为代表的法国低层民众对贵族的嘲讽、轻蔑和对自身的自信与自豪感。其实类似的台词或唱词在这部剧中还有很多,由此不难窥见作为法国社会底层的民众对自身受到压迫的极度不满以及对平等的渴望,这与法国大革命前夜的社会背景是相吻合的,学生可以由此回答出《费加罗的婚礼》一剧能反映时代特征。

教师继续提问:歌剧艺术总有夸张、想象的成分,《费加罗的婚礼》是否有可能是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创作,而未必能真切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本来面目呢?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史料的区别。基于在之前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认识到,艺术作品虽然难免有夸张、想象的成分,但总还能从它创作、诞生的时代中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正是大革命前夜法国社会矛盾的尖锐,才使得《费加罗的婚礼》有了创作与诞生的背景与机缘。《费加罗的婚礼》的作者博马舍有非常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艺术创作力,他以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大革命前夜法国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状况,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艺术作品。学生能够认识到,作者用一个艺术形象反映了一类人、一个阶层人群共同的命运及其诉求,揭示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社会生活的众生相,因而仍然可以说艺术作品能折射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创作者的历史认识。这一认识是学生基于之前所学,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新掌握的艺术作品的证史路径。

此外,学生在预习中对《费加罗的婚礼》的上映状况也有了一定了解。1784年4月27日它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首演当天就因观众经久不歇的掌声,演员把每个唱段都连唱了三遍。教师根据这个状况提问:该剧一经上演便得到疯狂追捧,追捧的是哪些人?结合之前的唱段和歌词,学生可以认识到,这部揶揄贵族的歌剧,不太可能得到法国第一、第二等级的追捧,那自然是第三等级在追捧它,从第三等级的追捧便不难看出法国社会底层民众的普遍心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作为艺术作品的《费加罗的婚礼》一样具有证史价值,一样可以揭示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其证史路径可以概括为:时代视角、作者视角和社会视角。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可以对之后教学中的迁移过程埋下伏笔,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这三个视角出发,看看之后学到的历史题材或与历史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否也有同样的证史价值,是否能揭示历史事件背景之外的其他要素,诸如原因、条件、作用、影响、意义等。这样为学生在课后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四、以角色扮演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是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从而产生角色效应。通过学生讲述基于史实并结合合理推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增强情绪体验,提高教学成果。在探寻史实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寻找历史的方法;在学生做出合理推断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基于史实、推断历史的能力。

例如,在“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与合”单元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视角和具体处境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教师可以提供《史记》《汉书》等史书中的关于汉武帝与朝臣的交谈实录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这些材料合理地串联起来,成为剧本进行表演,感受汉武帝等作为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以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也很适用于角色扮演法。课前,教师可以提供组织学生自行寻找巴黎和会的会议记录、与会者的回忆录等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符合会议情境的剧本,由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在课前准备材料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代入当时的情境,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思考问题。本课设计以角色扮演法为主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理解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基于不同身份做出不同选择大有裨益,对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他例如“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等课都可使用以问题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针对学情或目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设计,也可以继续引申,用于课后的作业中。除了以上提及的这些设计路径之外,一定还有其他的活动设计路径。此项研究会不断继续、充分实践,不断完善活动设计的主要路径。

童自扬上海市风华中学200072

猜你喜欢
费加罗浦东林肯
林肯的自嘲
林肯的幽默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三十年的浦东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安静从容 林肯MKX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亚伯拉罕·林肯: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