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单元内容主旨编写路径研究

2017-07-24 14:53施文彬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欧中世纪主旨

施文彬

高中历史单元内容主旨编写路径研究

施文彬

在中学历史教学指南的编写过程中,确定单元内容主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出了确定单元内容主旨的几种路径:从单元中寻找核心课文,能较简单地概括出单元内容主旨;从单元标题入手,把握内容主旨;通过史学界已形成共识的新研究成果提炼单元内容主旨;以史学思想方法的示范模仿及迁移来把握单元内容主旨。

单元教学 内容主旨 路径

中学历史课程及教学中的内容主旨,通常是针对单元或课而言。内容主旨系指通过该单元或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不仅能统摄、贯通该单元或课,而且是能与其之前和以后的学习相通的核心观点。如果单元内容主旨编写恰当,就可以为课程的教学指明方向,有利于史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在风华中学高中历史教学指南的编写过程中如何把握单元内容主旨呢?根据编写时总结的相应经验,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路径。

一、抓核心课文法

一般来说,中学历史课程中,一个单元下往往会有3—4篇课文,如果能够从中找出核心课文统领整个单元,就能比较简单地概括出单元内容主旨。以“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单元为例,其中表述有:通过国内战争和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独立后的美国将“三权分立”付诸实践;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使自由、民主与平等思想广泛传播。这是课程标准中的源要求,在源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风华中学教育教学特色,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历史教研组进行了源中见高的再创造。这一单元下设四课,依次是“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在确立这一单元的内容主旨时,不妨追问“该单元下的四课课文,哪一课最为关键?”换言之,抓住了这一核心课文,就可以提纲挈领地统摄整个单元的主旨,就可以勾连起单元下每课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按照史学界的一般认识,这一单元下“启蒙运动”相对重要,如果能紧紧扣住启蒙思想与英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的教学也就有了中心,有了灵魂。基于这种认识,也就可以绘制出如图1所示框架,进而围绕启蒙思想,重新确定本单元的内容主旨。

图1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框架

二、破单元标题法

有些时候单元之下,并没有一篇课文可以统领整个单元,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单元标题入手把握内容主旨,这种类型的单元下属的课程往往是并列或者递进关系。以“天朝的危机”单元为例,课程标准中的源要求为: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丧权辱国、抗争转型的“千年变局”;首当其冲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以其本能奋起喋血,加剧了清王朝的危局;统治者终于意识到必须依靠汉族精英,引进西方科技,着力工商经济和学习与列强打交道,才有可能重塑天朝,由此走上了崎岖的工业化之路。

对于本单元要把握住标题中的“危”和“机”两字,根据这一认识可以梳理得出如图2所示的框架。

基于图2的结构图示以及认识,可以将本单元内容主旨概述为: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灾难。从此,中国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下层民众率先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始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道路。

图2 “天朝的危机”内容框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以下是课程标准中的源要求:1956 —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取得了相当成就,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三面红旗”取代了八大的方针,冒进造成了空前的恶果;国民经济的调整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中断,十年动乱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要重点抓住“探索”与“曲折”两词,根据这一认识可以梳理出如图3所示框架。

基于图3的结构图示,可以将单元内容主旨表述为: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但是1958年提出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之后开始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工农业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文学艺术繁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国家陷入十年内乱。

图3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内容框架

三、寻新法

寻新法,就是指从课文中找出与前人表述不同的新视角与新观点进行对比,即通过史学界已形成共识的新研究成果,提炼出单元内容主旨的方法。

以高中历史中世纪西欧为例,课程标准中的源要求为:西欧封建化糅合了罗马和日耳曼因素,完成了以庄园经济为基础、以等级制与基督教会为支柱的社会架构;城市的复兴和自治使中世纪西欧开始发生裂变;以等级代表会议为标志的等级君主制改变了中世纪西欧政治格局;王权与教权的角逐伴随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此起彼伏。

过去有一些表述将中世纪称为黑暗和野蛮的时代,西欧社会陷入了无序、动荡和分裂的状态。但是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相对完整的中世纪,根据以上认识梳理出如图4所示框架。

基于图4的结构图示,可以将单元内容主旨表述为:纵观一千年漫长的中世纪历史,封建等级制转变为等级君主制,为之后君主专制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伴随着城市的复兴,庄园制经济从繁荣到衰弱,商品经济兴盛,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产生;王权与教权相互交织角逐贯穿整个时代,王权地位上升,西欧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经院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和大学教育兴起,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中世纪西欧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这就在原先对于中世纪历史的认识上更进一层,也为之后的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图4 中世纪和15—16世纪西欧发展框架图

四、史学思想统整法

历史是基于史料和视角的解释,只要有新的史料被发现,从新的视角去分析,历史就会产生新的解释。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教学基本要求中,已经明确将集证辨据、诠释评价的史学思想方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维度课程目标的核心,因此以史学思想方法的示范、模仿及迁移来把握单元内容主旨,是在教学中落实史学思想方法传授的重要手段。

以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为例,课程标准中的源要求为:神话传说和史前遗址揭示了先民的活动图景;二里头考古为了解文献中的夏朝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揭示了商朝的历史,甲骨文和青铜器显示出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根据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三篇课文都指向了了解古代历史的途径。《中华文明的摇篮》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研究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时,可以参考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夏朝与二里头文化》则是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商朝与青铜文化》更进一步结合了考古发现、传世文献和当时的文字——甲骨文,从而得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商朝。因此在确定单元内容主旨的时候,就要循序渐进,将研究历史的手段作为重点突出。结合以上认识,梳理出如图5所示框架。

图5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内容框架

基于图5的结构图示,可以将单元内容主旨概述为:解读包含神话传说在内的传世典籍的史学意义和挖掘考古发现的证据价值,是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主要手段。而释读殷商甲骨和青铜实物上的文字,使得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互印证,是得出信史的关键。

以上几种方法,只是基本路径,把握单元内容主旨的路径还有很多,这就有待于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及编撰教学指南的过程中,摸索出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施文彬上海市风华中学200072

猜你喜欢
西欧中世纪主旨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