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在传世文献中的语法演变描写概述

2017-07-28 16:59田森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1期
关键词:中置中古句末

摘 要:在汉语的不同时期,“也”在语法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对“也”在传世文献中的语法演变进行全面描写,以便从整体上瞭望其在语法上的演变脉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也”进行历时描写:一是“也”的基本用法,二是句中“也”如何从语气词演变到副词;三是句末语气词“也”是如何变化和消亡的。

关键词:“也”;语法演变;历时描写;

作者简介:田森(1992.10-),男,汉族,山西侯马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史。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2

古今汉语中,“也”都是一个高频词。从先秦到今天,“也”作为一个虚词,经历了从语气词到副词的过程。“也”的语法演变一直引人关注,根据李宗江等人研究,副词“也”(以下标记为“也ad”)由语气词“也”(以下标记为“也m”)发展而来,而本文的重点在于描写“也”语法演变历程。即对“也m”的基本用法、中置“也”的发展变化以及尾置“也m”的变化和消失进行描写。

一、“也”的词性判断

要描写语法演变,需要判断“也”的词性。从分布看,“也m”有中置和尾置两种分布,“也ad”有中置和首置两种分布。其中,首置的“也ad”是中置分布一种特殊情况,即由于语境关系句子的主语等成分省略使“也ad”处在句首。所以,在一个句子中,“也”不是尾置的,那么就是中置的。尾置的只能是语气词,中置有语气词、副词两种可能。

判断一个词的词性,首先需要判断其在句中的位置,而汉字的特殊性,增加了我们判断“也”在句中位置的困难,那么如何确定“也”的位置?

第一,采用直接观察法,看“也”后是否紧接有其他句末语气词。是最简单的,但这样的句子并不是很多。

第二,采用添加法,即看在“也”后是否能够添加其它句末语气词,若能,则“也”是尾置的,否则,“也”是中置的。

完成判断“也”在句中的位置后,最大的问题便是判断中置“也”的词性了。“也”的发展是一个逆语法化过程,因此必须考虑意义,但是意义在对比句式中常常无能为力。

而通过删除法,我们可以解决一部分難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主语/状语+也+谓语”等结构的判定,所以我们还需要其他方法。

李小军(2013:40)认为“者”作为语气词“产生于先秦、在中古得到较大发展,而后一直延续使用到清代”。根据其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中置“也”而言,凡是使用“也m”的位置通常可以使用语气词“者”,但使用语气词“者”的位置不一定能够使用“也m”。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替换法来判断中置“也”词性,即“也m”可以被语气词“者”替换,但“也ad”则不能。

删除法和替换法应结合使用,以提高判定的准确性。

二、“也”的基本用法

上古时期,“也”都是语气词,按其在句子中的分布,可分为句末和句中两种。

句末“也m”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表示一种判断,例如:1.制,岩邑也。(《左传》)

第二,表示一种解释或说明,例如:2.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左传》)

第三,表示一种情况的静态描写,例如:3.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战国策》)

第四,表示命令或祈使,例如:4.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礼记》)

第五,表示感叹,例如:5.是又犯先王之令也!(《国语》)

“也m”还常常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其相对位置一定是前置的,构成“也+X(+Y)”格式,例如:

6.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吕氏春秋》)

7.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左传》)

8.我王者也乎哉?(《国语》)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强调和提示作用,常在主语、状语后,例如:

9.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10.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

“也m”还能分布在复句的两个分句间,但仅仅表示停顿,基本不起强调作用,其性质和用法更接近于句末的“也m”,例如:

1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

12.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左传》)

三、中置“也”的发展变化

可以说,中置“也”的发展变化基本上就是其副词性不断强化的过程,因此本节将对“也ad”的发展变化进行描写。

(一)“也ad”的出现

“也ad”的核心义项是“表示两事相同”[1],所以我们把核心义项作为划分中置“也ad”和“也m”的标志。“也ad”最早出现在南北朝,但是很少,散文很难发现。我们仅在南朝诗歌中发现“也ad”7例,北朝诗歌中2例,如:

13.贞女信无矫,傍邻也见疑。(沈约)

14.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庾信)

诗歌中的这几个句子里的中置“也”,无论在分布上和语义上都开始发生了变化,说明其性质开始向“也ad”转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发现的例子都是在宫廷诗,而被认为更加接近口语的民歌中却并未发现“也ad”。

(二)“也ad”的增多

根据对中置“也ad”在隋唐五代中相关文献的统计,我们发现“也ad”的使用频率总体呈上升态势,而且《现汉汉语词典》(第六版)中“也ad”的六种用法在唐代也已经产生,说明“也ad”在使用频率尚低的情况下,不仅拥有实用和虚用两种用法,还能表示委婉语气。例如:

14.实用: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白居易)

15.虚用:为汝熟思量,令我也愁闷。(寒山)

16.委婉:师代云:“也太尊贵。”(《祖堂集》)

在这一时期,我们还发现了很多“‘也+否定词”疑问结构,表示反复疑问,在晚清王韬《淞隐漫录》中我们见到了最后一个文献实例:

18.试问纱窗外,花坛扫也无?

而根据对中置“也ad”在宋元相关文献中的统计,中置“也”和表示“两事相同”义的“也ad”的使用已经很高了,且趋于稳定。另据杨荣祥(2000:63)统计,《变文》中,“亦”的使用频率是“也”的2.5倍,《语类》中,则只有1.5倍,可见到宋代,“也”的使用频率有了明显的上升”。

中古后期,能够和“也ad”搭配的副词有限,局限于“不”、“须”、“似”等少数几个副词。此时能够搭配的副词增多,已经涉及否定、程度、范围、时间、频率、语气、关联等副词的八个子类。

值得注意的是,“也”在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构词语素,例如:

21.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西厢记杂剧》)

22.再做一会也好,那里发付小生也呵!(同上)

可以说,这一新现象是中置“也”发生质变的重要标志。

对中置“也ad”在明清相关文献中的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置“也ad”的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已经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另外,“也”作为构词语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以“也罢”为例,在《水浒传》中出现7次,《西游记》中出现9次,《金瓶梅》中出现了50次。且《现汉》收录的“也好”、“也罢”和“也许”三个词,在《西游记》中也都已经出现了,说明“也-”作为构词语素已经非常稳定了。所以我们认为这时“也ad”已经成为了基本词汇成员。

现代汉语中的“也”是否存在变化?当然存在,但从已有的研究情况看,“也”的分布和语义都很稳定,由其构成的固定格式也都很稳定。所以,我们并不认为“也”发生了真正的新变化。而对于“也ad”虚化一说,其缺陷往往在于把包含“也”的一些固定格式的虚化当作是“也”的虚化。

因此可以说,“也ad”出现于南朝后期,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汉语中表示“两事相同”义的常用副词。

四、尾置“也m”的变化和消失

(一)尾置“也m”性质的变化

在先秦,尾置“也m”主要表示判断,占到其全部用法的46.8%[2],而绝大部分的判断句都用句末“也m”。这种格局在中古发生了变化,随着代词“是”逐渐发展成为系词“是”,促使判断句句式发生变革,表示判断义的尾置“也m”句子逐渐被淘汰。根据解植永(2007:18、51),从中古前期到后期,“无系词句在各类文献中所占百分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中土文献下降了四十多个百分点,汉译佛经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中古后期无系词句基本摆脱了句末要缀语气词‘也字表判断规则的限制。”那么,尾置“也m”的性质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对中古前期相关文本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表示判断的尾置“也m”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也”的使用频率也下降了。但是我们发现在中古后期尾置“也m”可以表示动态事实,同时使用频率一度呈上升趋势,例如:

23.山曰:“洞庭湖水满也未?”……道吾代云:“满也”。(《洞山语录》)

24.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马祖语录》)

汉语表示动作完成需要依靠虚词,在唐代时“矣”表示[+完成/实现][+决定]的功能已不多见,但其时“了”还未完成虚化,故会有词来填补这一位置。我们认为“也”暂时填补了这一空位。而“也”表示动作完成到清代都还有残存,例如:

25.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红楼梦》)

26.天保听准声音说:“老兄弟,天保来也。”(《施公案》)

(二)尾置“也m”的消亡

元代时,现代汉语中的六大句末语气词都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最终完全取代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但“也”做句末语气词仍很频繁,还能表示多种语气义。不过也出现一些不再使用它的文献,如《老乞大新释》,说明在某些地区尾置“也m”已经被替换。在《老舍全集》没有发现其存在的情况,但在清末还可以见到,如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34次,《老残游记》20次。说明在汉语书面语中,“也m”的完全消失是近代后期的事了,在口语中的消失可能稍早一些。因此我们将主要以明清文献为依托,从句类角度观察其消亡。

根据对尾置“也m”在相关文献中的句类比例的统计,尾置“也m”在近古汉语中的使用已经很少了,而且在祈使句中消失应是比较早的,其次是疑问句,最后是陈述句。这种情况同尾置“也m”的属性是有关系的。“‘也字是肯定或否定的語气”[3],决定了尾置“也m”在陈述句句中的分布是常态。根据类推原理,新的语气词出现后,一方面要与尾置“也m”在陈述句中展开竞争,另一方面会冲击其非常态用法。在这种竞争中,新语气词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取代尾置“也m”的非常态用法。

综上所述,尾置“也m”在中古时期一度可以表示动态事实。近古时,尾置“也m”的使用就已经很少了,而且在句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狭窄。

结语:

上古汉语中,“也”都是语气词,南朝后期开始出现了表示“表示两事相同”义的中置“也ad”,到明清时期“也ad”成为了基本词汇的成员。尾置“也m”的变化始于上古后期,东汉以后,表示判断的用法呈下降的趋势,中古时期尾置“也m”一度可以表示“矣”,但尾置“也m”终究未能摆脱消失的命运。

注释: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p595.

[2]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446.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00.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流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2]李小军.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宗江.“也”的来源及其对“亦”的历时替换[J].语言研究,1997,(2).

猜你喜欢
中置中古句末
中古之家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Bosch推出更低价位的中置电机
中置轴车辆运输车来了
青岛重工成功开发中置轴汽车列车
中置轴挂车的应用典范——Kässbohrer metago轿运车探秘及模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