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影现象”值得研究

2017-07-31 23:57时统宇
视听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精品广东

专栏作家

“山影现象”值得研究

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一个——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每年学生毕业季的答辩总能看到一些颇受启发的选题,今年的“山影现象”研究就是一例。

“山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局外人可能听起来有些生,但要说到这个机构生产的电视剧,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纷纷点赞。比如《闯关东》《琅琊榜》《欢乐颂》,等等。

“山影现象”的现象级表现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山影作品的榜单上,既没有为了时间节点的配合剧,更没有仙侠狐怪的IP 神剧。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一个——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即使是改编自网络文学的 IP 剧,强调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正剧范儿”。

山影对现实主义的情有独钟,表现在既有《大染坊》《青岛往事》等带有浓郁齐鲁文化特色的历史正剧,也有《老农民》《温州一家人》《马向阳下乡记》等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标准现实主义当代剧,还有更具创新意味的《欢乐颂》这样的新现实主义力作。我甚至都愿意把《琅琊榜》《伪装者》这样的戏归为现实主义之列,因为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才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对“山影现象”的关注,除了相关研究的若干着力点外,我还想追问的是:脱胎于体制内的影视制作团队,他们对现实主义的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进一步追问:近年来影视行业的现象级产品的出现是不是就是市场本身的原因?

我在这些问题思考的间歇,正好去参加了一个广东电视台的会。如数家珍地回忆起20年前粤派电视剧的“北伐”,对照今天的“山影现象”,似乎找到了问题破解的关键门道。

在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中,广东电视曾有过辉煌的一页,这就是20年前粤派电视剧的崛起。从1994 年起,广东的精神产品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当属长篇电视连续剧,下面这张成绩单颇能说明问题:从 1994年起至1997年,《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连续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一、二等奖。这些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南国风味的电视剧,都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表明了广东电视剧的巨大魅力。与当时流行的京派、海派等电视剧相比,粤派电视剧显得大气磅礴,洋溢着英雄式的、史诗般的气度与力度。广东电视剧的一次次成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助于人们从观念上改变对广东的种种偏见。

将这一案例置于20年前的环境和语境中,我们很自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广东是离港澳台最近的地方,也就是离资本主义最近的地方,然而其电视剧精品却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这是为什么?为此我当年曾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珠海市委宣传部做过调研,广东的同志从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家的“鱼骨天线”说起,谈到了清理这些天线时对主管干部的一票否决,到下决心制作自己的电视精品的过程。广东省委明确提出,要花大气力,每年拍出一两部现实题材的力作,争取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为了出精品,广东保证重点,从剧本创作到剧组成立,从资金投入到政策倾斜,保证其无后顾之忧。不为经济所困,一切为了质量,这是粤派电视剧成功的秘诀。《英雄无悔》从50集压缩成 38 集,《和平年代》从 40 集变成了 23 集,这在荧屏“长风”劲吹、多一集就多一笔片酬的今天,其为了精品主动缩水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以传媒集团的身份进入市场的“山影”与20年前的粤派电视剧崛起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山影”在体制内外如何做到游刃有余也需要深入调研,但有一点十分值得大家留意: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的“山影”并未听说谋求上市。我的观察是:与市场保持一致,但又保持距离,才能不忘初心。

万变不离其宗的仍然是回到常识:距离产生美。

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精品广东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精品画廊
广东舆情
釉光青精品欣赏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视界 精品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