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力量

2017-07-31 02:20陆晓绒
青年时代 2017年20期
关键词:组织策略合作

陆晓绒

摘 要:《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现水平及教育目标,有目的的创设环境、投放材料,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自发、自主的选择游戏内容,幼儿间结伴进行的游戏活动。“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能够引发幼儿间的合作,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游戏为主动游戏。“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比教学活动更加的开放、自由,更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本人将通过试举“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案例小谈“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

关键词:“学习型小组”;合作;组织策略

一、案例解析

建构区里,摆放着各种积木。教师还准备了一个“百宝箱”,里面放着塑料小花、玩具小车、自制的花草树木等,供幼儿搭建时自由取用。区域活动时,小晗、雨薇、婕语和小然先后来到了建构区,自发形成了游戏小组。经过商量讨论,四名幼儿决定搭建“游乐场”。

(一)第一次建构

雨薇:“我们先搭个亭子吧!”小晗、婕语点头同意。男孩小然说:“我要搭个小火车!”三名女孩分工分作,小晗、婕语负责拿积木,雨薇负责搭建,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左右对称、有三角形顶的亭子。女孩们还在亭子上用小花装饰,并摆放了一个玩具小人,并对男孩说:“你瞧,这是在亭子里休息的人。”男孩小然独自用长条积木搭建了小火车,并对女孩们说:“我的小火车也完成啦,坐在里面可以游览游乐场哦”。

(二)第二次建构

雨薇和婕语将数根长条积木摆放成了长方形框,并在里面撒上了玩具小人和雪花片,完成后高兴的说:“这是游泳池,这些雪花片是海洋球,还有许多小人在游泳池游泳哦!”小晗和小然则在一旁搭建滑梯。完成滑梯后,小晗说:“我们还可以搭个跷跷板呢!”说完将长条积木以“十”字形摆放,并在两边放上了玩具小人。雨薇说:“我们搭条马路吧,把亭子、小火车连起来,小火车可以在这条马路上行驶。”小晗说:“好的,我去拿积木,你们拼吧。”说完,小晗开始挑选弯管积木,并传递给雨薇。雨薇、婕语和小然一起搭好了马路。

(三)第三次建构

婕语问雨薇:“接下来我们搭什么呀?”雨薇想了想,说:“我们搭碰碰车游乐馆吧。”三个女孩合作搭建了碰碰车游乐馆,雨薇边搭边说:“我们把房子旁边围起来,就能玩碰碰车的游戏了”。完成后,还将教师放在“百宝箱”里的玩具小车拿来摆在了游乐馆里。

男孩小然在一旁独自把玩了一会小花后,在游乐场里兜了一圈,一不小心碰倒了“跷跷板”,他没有修理,继续兜着圈。小晗说:“你把跷跷板碰坏了,快点修一下。”小然说:“不高兴了,你们修吧!”小晗修补好了之后不小心又碰倒了“跷跷板”,她换了一种搭建方法,将“跷跷板”改装成了新的滑滑梯,并说:“这样就不会再倒下了”。

搭完了碰碰车游乐馆,雨薇说:“我们搭个摩天轮吧!”婕语说:“摩天轮是什么呀?”雨薇比划着:“就是圆圆的,像这样。”看见婕语似乎不明白,雨薇开始向老师求助:“我想搭个摩天轮,婕语不知道摩天轮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办啊?”老师随后提供了摩天轮的图片,雨薇边指着图片边对其他三个孩子说:“你们看,摩天轮就是这样的,圆圆的,我们可以拿那种圆条条的积木搭。”女孩们着手搭建摩天轮,男孩小然在找到了一个三层的可以滚动的积木作品,对女孩们说:“这个就是摩天轮。”并且反复说了几遍,见女孩们没有回应,小然就在“游乐园”里四处走动,又碰坏了几处,但没有修补。他看见墙面上贴的图片,说:“这才是游乐园。”女孩子们继续搭建摩天轮,搭好之后发现摩天轮无法直立,然后尝试了多种方式后最终将摩天轮靠在了旁边,将摩天轮竖了起来。

分析与思考:

在本次游戏中,幼儿自发形成游戏小组,自主决定建构主题、建构材料、建构方法,出现问题后自主解决,呈现了最真实的游戏状态。从幼儿的建构情况可以看出,四名幼儿建构兴趣浓厚,整体合作情况良好,建构有计划性,最后呈现的作品较完整、美观。

雨薇具体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团队合作的核心,在建构时积极出谋划策。当出现问题时,能够积极思考对策,推动了整个建构游戏的发展。小晗建构水平較高,能够较熟练的运用叠高、围拢等建构技能,当建构作品出现问题时,能够积极调整建构方法,使建构作品更美观、平稳。婕语缺乏主见,在建构时遵照他人的想法进行建构,独创意识弱。小然的建构作品具有典型的抽象思维风格,交往能力较差,建构缺乏耐心。

二、“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特点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游戏过程是自主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在“学习型小组”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游戏材料,自主决定游戏方法,并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认知速度进行游戏。当出现问题后,幼儿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商讨解决策略,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游戏,呈现了最真实的游戏状态。

(二)幼儿主导游戏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能力水平和认知速度各有不同。同样的游戏内容,有的幼儿短时间就能达成,有的幼儿需要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才能达成,不同的发展速度都应该被予以认可。而正因为有能力差异,所以游戏的发展往往的变化的、不确定的。如案例中,能力弱的小然碰到滑滑梯又没有修补,能力强的小晗才会在修补滑滑梯的过程中想到了更加稳固的搭建方法。

(三)教师指导是隐性的

当幼儿自发形成“学习型小组”后,往往能够自主发展游戏,教师无需介入太多。教师的作用可以隐含在环境的创设上、材料的投放中以及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但幼儿无法自主解决时,如案例中教师“百宝箱”、各类积木的投放、建构区环境的创设以及当幼儿建构出现问题后“摩天轮”照片的适时提供等。

三、“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游戏前的准备

1.区域活动的空间规划、环境创设应有利于幼儿形成“学习型小组”

当幼兒游戏时组成2人及2人以上的团队时,才能组成“学习型小组”。因此,教师在规划区域活动空间以及进行环境创设时,要考虑到给予幼儿团队合作的空间,避免过于狭窄的游戏区阻碍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同时,教师应努力营造自由、开放、民主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敢于创新、乐于挑战,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创新与发展。

2.游戏材料的投放应注重多样性、层次性

丰富多样的、有层次的材料为不同幼儿提供了游戏的基础。游戏前,我们可以将游戏材料开放的呈现在游戏区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充分感知,当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愿意探索时,材料就能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发挥作用。当幼儿的游戏水平停滞不前或者游戏兴趣渐渐冷却时,教师可以及时更换或者添置材料,帮助幼儿在新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发展游戏。我们还应考虑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安全性和生活化,并且是幼儿感兴趣、需要的。

(二)游戏中的帮扶

1.关注幼儿的合作情况

《指南》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幼儿间的良好合作是“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建立并发展的关键。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或出现不同的交往状态,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的交往情况。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并无法自主调和时,教师应及时介入,避免幼儿的交往情况往更消极、糟糕的状态发展,并通过语言交流、移情等方式缓解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尝试重新建立与同伴的合作。

2.学会“等待”和“适当放手”

“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自由、开放的游戏形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个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自由、宽松且需要团队合作的背景下,幼儿在游戏过程会面临诸多问题,如游戏材料如何使用、游戏过程出现困难、与同伴意见不合等。教师不要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试着“等待”和“适当放手”,观察幼儿能否自主解决问题,相信幼儿的能力。当幼儿面临的困难实在无法自主解决时,教师再介入,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幼儿多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往往能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

(三)游戏后的指导

1.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创新与创造

由于“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的游戏过程是自主的,并且由幼儿主导着游戏发展,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幼儿的创新与创造行为。教师要珍视幼儿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价值,在游戏讲评环节鼓励幼儿将自己独创的游戏想法、游戏方法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尝试梳理自己游戏的过程与成果。分享活动一方面肯定了幼儿的创造行为,使幼儿体验到合作游戏和创造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启发其他幼儿拓展思维、大胆创新,激发灵感,萌发更多游戏想法。

2.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合作情况

幼儿间的良好合作是“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建立并发展的关键。从幼儿的角度看待同伴的合作情况是最客观、直接的,幼儿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希望自己的同伴是怎么样的、游戏过程中同伴是如何做的、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觉得同伴哪些方面很出色或者建议同伴以后怎么做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幼儿相互评价同伴的合作情况,从短期发展来看,对幼儿再结伴并顺利的进行游戏有帮助;从长期发展来看,可以增进幼儿彼此之间的了解、化解矛盾,形成团队凝聚力,保证“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乃至其他合作游戏的顺利开展和发展。

“学习型小组”区域活动展现的是幼儿合作的力量,每一个小小的个体,凝聚在一起,会迸发出大大的智慧。让我们给予幼儿多一份的信心、多一点的时间,静待幼儿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猜你喜欢
组织策略合作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中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