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用”亲密接触

2017-08-09 18:51郭柏寒
中学生天地(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电路板书本实验课

郭柏寒

荀子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丰厚,也会遇到困厄。虽然战国时期根本还没有“大学”呢,但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观点,却极适用于现在的大学。

我就读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量大,难度高,除了课表上的专业课,另有大量隐形的实验课,它们“盘踞”了课程表“半壁江山”。周一连续上满13节课;周二连夜赶写实验报告;周三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周四改进设计方案,忙碌到深夜……这是我大学4年的日常。课业和大量动手操作的实验项目,构成了我大学的主旋律。

对于我们这类专业,死磕书本并不具备什么竞争力,如能在课堂之外,争取积累一些和知识点相关的操作经验,才容易把专业知识学精学透。所以,我的导师总时不时地在我耳边唠叨:你的手和大脑,缺一不可。

我担任了实验课“小型扑翼仿生无人机设计”的课题组长,任务是利用空间力学知识,设计一款仿生无人机模型。在实验课之前,“空间力学”于我只是书本上的字和公式,如何将这些白纸黑字变成实际的模型,我却摸不着头脑。但是任务已经布置下来了,作为组长的我也只得硬着头皮上:不断深入挖掘知识点,尝试设计,修改模型,然后再对照书本,修改……不断循环往复,最终模型勉强出炉,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识实物化”的成就感。

脑袋负责集中调用所学知识,双手负责运转这些信息创造实物。导师说得没错,双手和大脑,缺一不可。

“中控杯”“挑战杯”“Robocup”等许多和专业相关的比赛是学以致用的绝好机会,更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快速pass卡”。而在这些比赛中,“中控杯”机器人竞赛最让我难忘。

一台二手打印机、一台热转印仪、各种化学试剂,自己印制印刷电路板,自己动手用亚克力切割平面件,制电路板……第一次制作机器人,我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忙忙碌碌到了11月底,我们搞定了车体、电路板等各种材料,就差经过讨论要二次加工的机械图纸,一切看起来都还算顺利。

但顺利还没维持多久,波折说到就到:返工的机械图纸在12月出炉,但和第一版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我们只好利用寒假时间重新画了一套,这次我们选用了之前没有讨论过的方案。而为了配合这套方案,找到最合适的电机型号,我还像个“傻子”一般用弹簧秤拉着小车在学校走廊来来回回跑,测试机器人的最佳性能。大半夜的校园走廊上,一个黑影来回穿梭,吓坏了保安,我却忙得不亦乐乎。

新学期开始,伴随着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比赛截止日期如利剑悬顶,而日常的课程和社团活动也不能停下,于是在上课、社团、比赛的大表盘上,我变成了一根不停歇的指针:码代码,安装机器人,去玉泉试场地……我马不停蹄不眠不休地准备比赛。最终,我们小组以三等奖的成绩结束了这场耗时半年的“马拉松长跑”。

在这次一路披荆斩棘的比赛经历中,我不僅将之前所学的知识集中应用了一遍,还习得了包括设计电路、制作机械图纸在内诸多课堂上学习过但却无法一一操作的技能;而类似电气元件选型、可靠性分析等新知识,通过书本和网络一点点摸索、自学,却也能习得一二,使我们加速般地走在课程前面。

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科‘泡出来,工科‘磨出来”,指文科学生要沉浸于书本,博采众长;而工科学生则要在实验室和工厂里不断动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句话虽不全面,但它却说出了工科专业的重点:课堂学习很重要,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也很重要。在这里,学以致用,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以此方式坚持不懈,提高不过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猜你喜欢
电路板书本实验课
玩转书本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开在书本里的花
废弃电路板拆解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单片机实验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
微波辅助浸取废弃电路板中铅锡锑
基于废弃电路板金属回收的破碎试验研究